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债券发行市场的强制评级要求变得越来越松。近日,央行提出,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使用外部评级的自主性,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
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取消强制评级对于一些投研能力强的机构冲击有限。在过去几年信用分层不明显的背景下,很多机构早已在内部加强了信用债的研究,投资决策上也以内部研究为主。但是,政策变化也对一些内部研究能力不足的机构提出了很大挑战,不少机构已经在逐步调整内部的风控体系,而一线投研人员也承担了更大的压力。
发行人资质决定需求
8月11日,央行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使用外部评级的自主性,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下称“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此前,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与《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办法》,取消了公开发行公司债强制评级要求和注册环节的强制评级要求。
目前,国内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短融等各类债券融资工具的强制评级要求都已经取消。
“取消强制评级不意味着发债不评级,核心点在于降低市场对评级结果的依赖,是大势所趋,也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监管机构的共识。”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分析师刘暮菡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刘暮菡认为,取消强制评级要求是推进债券注册制的重要一环,对债券市场以及评级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有较大的正面促进作用。一方面,有助于减少对信用评级结果的不合理使用,促使信用评级回归信用风险发现和预警的本源;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更多发行人进入信用债市场。
从市场演进的逻辑上看,取消强制评级对于不同发行人来说,影响可能有所不同。
“对于高资质主体而言,在后续发债时可能会因较高的市场认可度而选择不评级;对于中低资质主体而言,即便是取消了强制评级要求,在后续发债时大概率仍会选择评级,以更大程度上消除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取得投资者的信任,进而最终实现顺利融资。”中证鹏元研发高级董事袁荃荃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投资机构面临挑战
“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加强内部的信用研究团队建设,投资也是以内部的研究为主导。”上海一家券商资管人士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当然取消强制评级仍会对投研产生影响,比如今年以来,公司把一些区域信用债的入库标准提升到了“AAA”级,一些优质企业如果发行过程中选择不评级,就需要把这些债券“手工入库”。
“我们目前还没有类似操作过,但是可以预想到一些困难,比如‘手工入库’的标准是什么,如果出现了风险怎么划分责任,或者干脆就放弃没有评级的标的。”该资管人士说。
业务总部在上海的一家小型券商的债券交易员王生(化名)也表达了类似的困惑。
“我们做交易还是比较依赖评级,外部的研究报告和评级报告是我们初步筛选信用债标的的重要方式。”王生表示,目前公司并没有完善的信用研究团队,部门仅有的一些研究人员也只能对重点标的进行覆盖,深入研究很难实现。
从海外的经验来看,大的投资者会倾向于自己购买评级,但是对于一些中小机构而言,如何对待这一部分可能增加的成本也是个问题。
“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失去了外部评级的参考,针对内部评级体系的要求将更高。取消外部评级会加大投资者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成本,有可能会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不恰当的投资决策。”袁荃荃表示,事实上,外评评级分析师通过现场调研和访谈能获得较为全面的一手资料,同时能更深入地了解发行主体的优劣势和潜在风险,在此基础上撰写的评级报告无疑具备很大的信息价值。尽管外部评级在风险揭示的及时性上有不足,但不可否认其仍然为投资者提供了认识发行主体的有效渠道。
因此,新政后,投资者群体普遍将面临信息成本加大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投研能力一般、尚未建立完善内评体系的中小型投资机构而言,本身对外部评级的依赖度就很高,取消外部评级要求后所面临的挑战会更大,困难会更多。
评级机构转型迫在眉睫
相较于投资机构,评级机构遭受的冲击更直接。袁荃荃坦言,短期内,评级需求总量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评级业务收入也随之有所下降,甚至对其生存造成较大影响。
刘暮菡也表示,从取消强制评级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看,未来几年将是评级市场需求的重塑期、评级机构转型期和洗牌期。随着评级行业发展逐步由“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短期来看评级机构可能在收入、评级技术改进等方面都有一定压力。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未来随着相关政策的落地,以及各项配套指引的完善,评级机构的生存发展将更取决于投资人的认可,会更加重视‘声誉机制’,这有助于行业更加重视评级质量和产品服务,形成良性的行业竞争,推动评级行业在评级方法、模型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更好地发挥风险揭示及定价功能,满足资本市场信用服务新需求,从而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刘暮菡表示。
刘暮菡认为,新的发展环境对于评级机构多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评级技术方面,要进一步加快评级技术体系的改进,切实有效提高评级结果区分度;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评级预警能力。
公司治理方面,未来评级机构需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及质量控制的监督机制,把这些机制贯穿于全评级作业流程中,并不断完善现有制度及考核机制,保障评级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业务发展方面,随着评级市场化进程的加快,竞争料将更趋多元化。投资者付费模式、双评级、多评级等这些多元化评级服务都可能会成为行业的发展方向。
袁荃荃也认为,未来评级机构需要全方面加强和完善自身,包括:强化合规建设,提升自身评级独立性;加强评级技术研发投入,不断提高评级技术;加大科技化投入,提升预警能力;完善公司治理与管理、人才培养与激励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从长远来看,如果评级行业能够借此不断提升内控合规水平,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升评级水平,增强评级质量,重塑市场秩序,进而最终提高评级行业的整体公信力,市场对评级的需求还是比较强的。”袁荃荃说。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