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下载APP
及时接收最新考试资讯及
备考信息
为帮助大家对初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正保会计网校2020年初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辅导班老师讲解的讲义内容。
下文为2020年初级《审计专业相关知识》第一章第一部分第一节的知识点,还未开始2021年初级审计师考试备考的同学可参考以下内容,提前学习,其他章节内容小编将为大家陆续更新,请大家持续关注!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学基础——第一章 概 论
第01讲 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 国民收入核算
知识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提出“宏观经济学”的概念。
2.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张将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创造性地提出了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1.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包括经济增长、物价变动、就业与失业问题。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
研究对象 | 单个经济主体(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及后果 | 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后果 |
假设前提 | 假设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 | 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前提下如何充分利用 |
3.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核心命题
(1)商业周期:产出、就业、金融环境和价格的短期波动;
(2)经济增长:产出和生活水平的长期变动趋势。
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问题
(1)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互作用如何决定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
(2)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
(3)通货膨胀问题;
(4)稳定就业问题,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倒退问题;
(5)政府如何运用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经济活动;
(6)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如何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行为;
(7)全球化如何影响一国的就业与产出。
5.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与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理论 |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最核心)、国民收入变动理论、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引起的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国民收入长期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引入国际市场的开放经济理论等 |
宏观经济政策 | 国家和政府调控经济的原则、目标和工具 |
知识点:国民收入的几个概念
国民收入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描述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有三种表现形态:价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1.GDP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是流量(时期指标)而不是存量(时点指标)。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是地域概念。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是属于本国还是属于其他国家,只要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价值,都计入该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3.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价值,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最终产品 |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 |
中间产品 | 需要由其他生产者再进一步加工后才能由消费者最终使用的产品 |
5.GDP用市场价值衡量。
(1)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产量。
(2)GDP只核算市场经济活动,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6.宏观经济学教材中所讲的产出,一般是指实际GDP。
(1)名义GDP(货币GDP):用生产的现期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受价格和数量的影响,并不反映实际产出的变动。
(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剔除了价格变动或通货膨胀的影响,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劳务的价值,得出的是国民产出的实际值。
(3)GDP折算指数(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
7.GDP未能将环境及资源的耗损计算在内。
绿色GDP是在此方面做出的改进,它是指GDP扣除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损耗后剩余的余值。
(二)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GNP是一个涉及国民范围的概念。
无论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属于本国还是其他国家,本国国民生产的价值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GDP-外国国民在本国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在国外同时期所创造的价值=本国国民国内要素收入+本国国民国外要素收入
2.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往来的开放程度越髙,GNP和GDP的差距越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用GDP核算国民收入是更合理的指标。
(三)国民生产净值(NNP)
国民生产净值(Net national product, NNP)又称国民净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物品和劳务市场价值的净值。
1.国民生产净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1)实物形态:国民生产净值是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资本消耗或重置投资部分所得到的净增加值;
(2)价值形态:国民生产净值是国民生产总值扣除资本折旧之后的余额,即: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资本折旧
2.国民生产净值(收入概念)与国内生产净值(生产概念)
国民生产净值=国内生产净值+来自国外的原始收入-付给国外的原始收入
(四)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NI)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和数据等)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的报酬。
1.国民收入(NI)是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2.国民收入(NI)=NNP-企业转移支付和间接税+政府给企业补助金。
3.国民收入(NI)是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五)个人收入(PI)
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是指一国中的个人从各种来源所得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
个人收入(PI)=国民收入(NI)-企业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转移支付+利息和红利
(六)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DPI)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自由支配收入的累加,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
1.个人可支配收入(DPI)=个人收入(PI)-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消费+储蓄
2.个人可支配收入按其来源可分为四项: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
知识点:国民收入(GDP)核算方法
(一)收入法——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
通过计算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所有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收入,即用企业的生产成本来计量GDP。具体包括以下项目:
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
2.非公司企业主(不受人雇用的独立生产者)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
4.企业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但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为使支出法和收入法得出的GDP一致,应计入GDP。
5.资本折旧——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应回收的投资成本中,故应计入GDP。
【总结】
按收入法核算的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二)支出法——生产活动成果最终使用的角度
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即用最终物品和劳务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即:
GDP=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净出口(NX)。
1.消费支出(C)
(1)家庭对消费品和消费服务的支出,包括对耐用消费品(如小汽车、电视机、洗衣机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
(2)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出(属于投资支出)。
2.投资支出(I)
(1)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私人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新厂房、新设备、新商业用房以及新住宅)和存货投资(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两大类;
(2)支出法核算GDP时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包括净投资和重置投资;
(3)购买股票、债券或者其他金融产品的支出,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属于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活动,不能计入GDP的投资。
3.政府购买支出(G)
如政府花钱设立法院、提供国防、建筑道路、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
【提示】
(1)政府购买和消费、投资的区别在于购买者是谁,而不在于购买货物的物质形态。
(2)政府转移支付(如失业救济金、公债利息)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不计入GDP。
4.净出口(NX)=出口(X)-进口(M)
外国对本国国内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支出,是一国出口与进口的差额。
(三)生产法——从产出视角核算
按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亦称部门法,反映的是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可以通过核算各行各业在一定时期中生产的价值增值来求得,即: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行业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就得到生产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以上内容均来自正保会计网校2020年审计师辅导班老师讲解内容,成为付费学员就可查看更多讲义、习题与课程!网校老师帮你抓重点、提炼考点!快去入手吧!立即购买>>
点击图片查看课程↓↓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