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60 苹果版本:8.7.6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初级会计实务也可以这样学“存货减值”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4/05/21 17:36:59  字体:

招生方案

书课题助力备考

选课中心

资料专区

硬核干货等你学

资料专区

免费题库

海量好题免费做

免费题库

会计人证件照

照片一键处理

会计人证件照

考试提醒

重要节点不错过

考试提醒

存货期末减值其实就是存货期末计价,存货减值的介入,能够反映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期末实点的真正价值。存货减值这个知识点出题概率很高,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大家一定要集中精神认真学习哦。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和转回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

如果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就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成为了公司损益的一部分;如果减值因素已经消失,减值的金额应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予以恢复。

记住:

期末计价原则: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

解释:

有些学员对存货账面余额、成本概念老是混淆不清,在这里给大家解释一下哈,其实这里所说的成本就是存货的账面余额,大家千万不要被这些名词给误导了。

重点:可变现净值的确定

可变现净值=存货的估计售价-进一步加工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以及估计的相关税费

注意:

第一,进一步加工成本,只针对需加工后再出售的存货。

第二,材料是生产使用的,估计售价按照产品的售价。

引申:如果存货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话,那么存货的估计售价要根据加工好的存货售价来进行估计,估计售价和加工成本是同步的。

(二)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存货跌价准备是存货的备抵科目,设置“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核算,跌价损失计入“资产减值损失”。

难点:确定当期应计提的跌价准备

记住:

当期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存货跌价准备已有贷方余额

结果为正数,即为当期补提;负数则应在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范围内转回。

① 当计算结果为正数时,当期补提。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存货跌价准备 

② 当计算结果为负数时在已经计提范围内转回

借:存货跌价准备

    贷:资产减值损失

问:如果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那么当期一定补提,对吗?

答:当期不一定补提,说不定转回。比如说存货成本为100万,11年可变现净值为80万,那么11年就提了20万的存货跌价准备。等到12年的时候可变现净值变成90万了,这个时候可变现净值小于存货成本,大家说还需要计提存货准备吗?因为先前已经计提了20万的存货跌价准备,所以现在存货跌价准备已有贷方余额为20万。那么12年的时候需要转回10万就可以了,对吧?

因为考虑到存货的连续性,所以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的时候,当期不一定计提,说不定转回。

如果说刚开始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那么当期一定补提。

时间状语不同,处理方式就会有很大变化,大家好好琢磨一下……

下面通过一个例题来帮助大家好好消化一下。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3月31日,乙存货的实际成本为100万元, 加工该存货至完工产成品估计还将发生成本为20万元,估计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为2万元, 估计用该存货生产的产成品售价110万元。假定乙存货月初"存货跌价准备"科目余额为0, 3月31日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为( )万元。

A.-10

B.0

C.10

D.12

正确答案D

分享解题思路:

成本:100万元

可变现净值:110-20-2=88万元

已提跌价准备:0

当期应提跌价准备=(100-88)-0=12(万元)

由于这个知识点相对更难一些,如果学员们还是不大明白的话,可以好好听听杨闻萍老师在存货减值一节中的“精细条理清晰”的讲解,相信大家在杨老师的点拨下,会豁然大明白滴。

温馨提示:对于这个知识点,如果您还有更多的见解,欢迎您投递至tougao@chinaacc.com,也可以进入网校论坛进行讨论。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知识点一个个攻破,再一个个巩固,相信最终一定会成功的!下篇将带领大家一起攻克“持有至到期投资的内容、取得”这个知识点,敬请期待!

欢迎大家进入论坛讨论>>

[上一页]  [下一页] 

相关链接:初级会计实务也以这样学“存货知识大荟萃

推荐栏目经济法基础试题 经济法基础教材 

 

学员讨论(0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