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劳社发[2001]180号
颁布时间:2001-05-15 发文单位: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各市、劳动局,杨凌示范区人事劳动局:
根据《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我厅编制了《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经厅务会讨论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二00一年五月十五日
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把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全面系统地纳入了国家和我省“十五”计划纲要,为劳动保障事业绘制了新的蓝图。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全面加快发展的崭新时期。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对我省在新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定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特制定《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十五”计划纲要》。
------"九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劳动保障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我省"九五"计划的各项主要任务已基本 完成,劳动保障事业得到了显著的进展。就业局势保持基本稳定,就业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企业自主用人,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初步形成,劳动者正在由"单位人" 向"社会人"转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制度基本建立,全省城镇企业有219万职工和76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有160万职工参加了基本 医疗保险,有258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实行了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惩戒直管理,税务征收社会保险费,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在全国率先达到100%;企业 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职工实际工资年平均增长5.3%,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指 导线制度基本建立,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劳动合同制度普遍实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初步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轨 道;地方劳动保障立法工作明显加强,全省县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机构普遍建立;劳 动保障各项基础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劳动保障事业在"十五"期间既有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劳动保障工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使我省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扩大就业、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等能有一个较好的宏观环境。当前,劳动保障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城乡就业压力增大,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还不健全,劳动力资源合理有效配置仍存在障碍;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与科技进步和西部大开发的要求不相适应;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快速增加对社会保险基金压力很重,社会保障资金支付缺口较大;企业工资分配方式和分配关系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复杂化。
-----推进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在"十五"期间大开发,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痒痒遵循市场经济和基本规律,立足于西部大开发这个基本省情,以大力开发和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推进劳动保障法制化、信息化建设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坚持重点突破与全面推进相结合,促进劳动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
-----"十五"期间全省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西部大开发要求的劳动保障制度,使全省劳动者得到较为充分的就业和基本的社会保障。"十五"期间力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新安排城镇就业人员150多万,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40多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基本形成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十五"期末,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法律规定的所有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基本形成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工资分配新格局,职工实际平均工资年均增长5%左右;建立和完善新型的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保持劳动者关系的和谐稳定;形成比较健全的地方劳动保障法规、规章体系;建立完善劳动保障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实现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的信息化。
-----实现"十五"期间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必须采取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积极扩大就业,建立完善的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在西部大开发中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的依托点放到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就业服务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省从业人员的比重;通过转变就业观念,落实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鼓励各市(地)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 位,对特困群体人员进行托底安置;结合我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加强基础设施建 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实现扩大就业的总体目标,同时建立灵活多样的劳动就业制度的推行与此相适应的多样化的就业形成。
建立阶段性就业制度,允许劳动者在其就业过程中,在一段时间内退出社会劳动,之后再继续参加社会劳动。允许职工在参加继续教育、照顾家庭成员等情况下,实行阶段性就业。
大力开展非全日制工作、临时性工作、季节性工作、小时工作等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等弹性就业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就业空间,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有效缓解就业矛盾。
要把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就业形式用地方法规确立起来,制定相关的劳动标准,规定基本的劳动条件,提出相适应的劳动报酬指导线,完善相关的社会保险政策,保护阶段性和弹性就业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将社区服务业作为今后几年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主攻方向,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城镇社区实现就业。
-----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全面落实《陕西省劳动力市场条例》、劳动和保障部发布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的各项规定,加快全省劳动力市场科学化、规范 化、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公共职业介绍机构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 务;建立并完善全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在西安、咸阳、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延 安、榆林、铜川、商洛等10个市(地)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中心,并建立省级劳动 力市场监测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就业服务网络,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使劳动者通 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争取国家坚持 在省 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基础上投资建设辐射西北、面向全国的西北劳动力市场;规范民办职 业介绍机构等就业服务组织;在劳动力市场中引入市场价格决定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在 劳动力资源配置、工资形成和劳动力流动中基础性调节作用。
-----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搞好农村劳动力开发就业,多渠道促 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充分发挥我省驻外地劳动服务站的中 介功能,加强同兄弟省市的沟通与联系,搞好劳动输出协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经 济发达的省、区乃至国外合理有序流动;围绕山川秀美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 就业;积极鼓励农村外出劳动力返乡创业,建立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的双向流动就业机 制;建立健全乡镇劳动就业服务机构,逐步把劳动保障工作向乡镇延伸。
----积极协调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在各级财政预算中增加促进就业及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为扩大就业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
-----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人力资源的开发。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中,要把职业技能培训放到重要位置,着眼于提高城乡劳动者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更好地为促进就 业服务。
-----大力加强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全面实行劳动预备制培 训,对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在就业前普遍进行1-3年职业教育和培 训,延迟新生劳动力就业年龄,提高其就业能力和自主 创业能力;完善企业职工在职 培训制度,提高职工队伍素质;大力开展再就业培训,按照国家实施的第二期"三年千 万"再就业培训计划,对全省40万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培训 的针对性、实用性、有效性;根据西部大开发中我省科技、军工、旅游、果业、能源五 大支柱人才的培训,促进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配合山川秀美工程和劳务 输出,对农村劳动力开展劳务培训,帮助外出务工人员掌握实用技能,以适应经济结构 调整和加入WTO对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法,加大创业培训 力度,帮助劳动者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学会创新、学会创业、学会自我提高。
-----加快职业培训制度改革,促进技工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坚持技工学校及各类 培训机构调整改革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职业培训机构的布局结构,提高培训 的现代科技含量,加快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突出职业资格培训特色,建立职业资格 培训体系,推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的形成。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 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指导思想,指导和推动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的调整和重 组,大力发展公共培训结构,争取国家投资在西安高级职业培训中心和基础上建立西部 劳动力职业技能综合性培训基地。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多层次、多式样的培训。加大对发展职业培训的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以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积极开展远程培训,依托电视网、计算机信息网等传播资源,以办学水平高的培训机构为教学源,辐射连接各培训机构以及城市的社会、居民户和农村的乡(镇)、村、户职业培训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灵活实用的培训。
-----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促进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全省实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按照面向市场、扩大范围、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质量第一,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大力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社会认可程序,促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制度、职业培训制度和企业劳动工资制度相互衔接,使职业资格力争"十五"末使从事国家规定职业(工种)的从业人员普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职工中高级工占职工比例不低于40%、技师和高级技师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0%。坚持职业技能鉴定的社会化管理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就业准入政策为导向,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以质量控制为前提,以技术支持为手段,覆盖到区县一级并能向农村延伸的职业技能鉴定网络。
三、深化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十五”期间,要基本建立起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具体工作中要由近及远,逐步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加快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和管理。
1、养老保险
-----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调整和完善企业职 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的统一安排部署,逐步实行企业缴费全部养老纳入社会 统筹基金,用于计发基础养老金;职工缴费全部计入个人帐户,用于支付个人帐户养老 金。对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进行必要调整,全面实行统帐结合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 制定与企业破产、兼并、联合、重组等情况相配套的养老保险规定,妥善解决好各类职 工的养老保险问题。
-----坚持完善省级统筹制度,按照养老保险基金全省统收统支的要求,完善养老保 险经办机构垂直管理,巩固基本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的成果。
-----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城镇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2002年前全部纳 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的全覆盖,保障各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完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办法,规范企业补充养老保险行业,制定全省统一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记帐,实行商业化运营。同时,积极争取 优惠措施,引导、鼓励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到2005年,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企业 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系。
-----逐步建立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 险纳入统一管理。
-----认真规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将其逐步纳入商业保险。
2、失业保险
-----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陕西省实施<失业保险条例>办法》,依法扩 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重点推动事业单位和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加强 失业保险的管理服务工作,切实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 再就业的功能,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的使用效益, 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建立全省下岗失业 人员生活保障资金省级统筹制度,实行下山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社会化发放。在做好 生活保障工作的同时,要逐步解除滞留在中心的下岗职工与企业的劳动关系,用三年左 右时间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
3、医疗保险
-----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陕西 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划》,按照稳步扩面、强化管理、健全系统、完善政策的工作思路,力争到2005年末实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全部参加基本医 疗保险。坚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
-----建立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完善离休人员、老红军医疗管理办法,切实 保障医疗待遇;实施和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办法;实行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办法, 解决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积极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探索建 立社会医疗求助制度;鼓励职工自愿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加强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 医疗服务管理,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健全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完善医疗 保险信息统计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管理 办法,保证职工合理的就医用药需要。探索多种形式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加强和完善 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管理,强化基金监管,保证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提高医疗保险基 金的抗风险能力。
4、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按照加快立法、规范制度、完善管理、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建立适应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覆盖城镇全体职工,保障基本待遇,管理社会化,工伤 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在2001年底前,全省各市(地)的工伤保险全面启 动。2003年底前,工伤保险覆盖面达到50%,力争到2005年末实现大多数城镇用人单 位和职工参加工伤保险。
-----按照建立健全制度,规范基础管理,扩大覆盖面,促进生育保险向法制化、规 范化、社会化发展的思路,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生育保险政策。在2003年底前,全省各 市(地)生育保险全面启动,力争2005年末生育保险覆盖面达到60%。
5、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和管理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费征缴实行"五 保合一",统一由地税部门征缴。加强征缴管理,加大征缴力度,规范操作程序,减少 周转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和稳定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来源,增强社会保险基金调剂 功能。
-----规范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制度,社会保险基金收缴、支付及运营要逐步全 部纳入法制轨道,做到公开、透明、安全、高效。控制并规范社会保险的支付对象和支 付项目,社会保险待遇水平要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基金承受能力相适应。
-----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我省养老保险的支持和稳定投入,推动调整我省财政预算 支出结构,加大对社会保险的资金投入。
6、社会保险基金监督
-----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行政监督制度,依法实施 对社会保险基金征缴、预决算、支出、结余和管理运营的全程监督。建立由政府、用人 单位、职工代表和专家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依法加强社会各方面对基金的 监督。
-----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研究拟定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和投资运营制度, 建立社会保险基金经办机构和运营机构资格准入制度。依法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防范、化解基金管理风险,保证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7、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社会化
-----实现社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基本养老金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委托银行、邮局 等社会服务机构发放。失业保险金由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开具单证,失业人员凭单证到指 定银行领取。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费用,由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直接结算。
-----推进社会保险对象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将从用人单位剥 离出来的社会保险事务性工作,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承接一部分外,移交街道和社区服 务组织承担。经济较发达、社会程度较高、社区管理较规范的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等市力争2003年底以前完成移交,其他市(地)应在于2004年底完成上述工作。
四、加速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稳步提高职工收水平。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建立收入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探索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方法。在具备条件的部分企业稳步进行技术入股、专利产品入股等试点工作,选择少数小企业探索试行劳动分红办法。
-----根据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积极推进企业领导人的科技骨干年薪制和股份制 期权制试点,将企业领导人的收入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和经营业绩联系起来,探索对 科技人员实行收入激励的办法。
-----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企业基本工资制度。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工资收入分配 制度的要求并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积极探索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基本工资制 度,推行各种形式的岗位工资制。要以岗位测评为依据,参照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合理确定岗位工资标准和工资差距。提高关键性管理、技术岗位和高素质短缺人才岗位 的工资水平。积极推行银行代发工资和企业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的办法。
-----改革企业工资决定机制。进一步探索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办法,逐步形成 企业根据劳动力市场价格和本企业经济效益自主决定工资水平的新机制。在非国有企业 和改制的国有企业,试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探索职工民主参与工资分配决策的办法。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工资分配指导监控体系。全面实行工资 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支付制度,最低 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增加职工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 护合法收入。
五、加大劳动关系调整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着力解决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劳动关系问题。指导企业依法制定切实可行 的具体措施,妥善解决下岗职工出中心解除劳动关系所面临的突出问题,积极稳妥地处 理好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涉及的经济补偿、拖欠职工工资和集资本款等债权 债务问题。
-----巩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各类企业全面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合同订立、变更、终止、解除行为。
-----普遍实行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完善平等协商机制,规范协商程序和办法,加大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力度,促进完善企业内部的民主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由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组织组成的全省各级劳动关系三方直辖市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重大劳动关系问题。
-----完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作用。继续完善劳动争议仲裁三方办案机制,提高兼职仲裁员办案参与率。加强劳动仲裁委员会 的实体化建设,增强咨询、调解、仲裁等综合能力。
-----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监控、预防和处理工作。落实预防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领导责任制和各项工作制度,加大对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的监控力度,引导当事人通过劳动争议处理渠道解决问题,消除突发事件隐患。
-----组织开展本省地方劳动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指导企业开展劳动定额定员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监督指导企业完善内部劳动制度。
六、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1、劳动保障法制建设
-----加快地方性劳动保障立法步伐,完善劳动保障法规、规章体系。力争在"十五"期间出台《陕西省企业集体合同条例》、《陕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陕西省促进 就业条例》、《陕西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条例》,修改完善《陕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及时出台与地方性法规相配套的规章。
-----进一步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制度,规范监察热潮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加强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建设,落实工作经费,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 健全劳动保障执法机制,采取日常巡视检查、专项检查、群众举报专查、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检查以及年度检查等多种工作方式,依法行使国家劳动保障监督检查权,加强对社会保险费征缴、劳动力市场秩序、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工资支付等方面的监管,依法 处理各种违反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行为,保障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建立和健全行政执法监督制度,积极开展行政复议、听证、行政处罚集体讨论决定、规范性文件审核、执法案件评议等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决定及其它重大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监督。配合社会保险法规规章的颁实施,初步建立起社会保险行政争议处理制度。
-----全面、系统、深入地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用人单位和广大劳动者的劳动和社会保险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 干部的依法行政水平和依法行政意识,推进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
2、干部队伍建设
做好“十五”时期的劳动保障工作,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劳动保障干部队伍。全省劳动保障系统要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形成讲团结、讲实干、讲人才、讲奉献的良好风气,树立大局观念、服务意识、务实作风、协作精神和廉洁形象。对全系统的干部进行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使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培养造就一支业务素质 高、思想作风过硬、廉洁高效的干部队伍,推动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
3、劳动保障统计工作
根据新时期劳动保障工作的需要,改进完善统计指标体系,改革统计调查方法,逐步建立以抽样调查为主,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必要的全面定期报表为辅,多种统计 调查方法有机结合,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和科学推进等调查方法的新型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加强统计监督。充分利用统计信息,监测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为科学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持。加快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提高统计信息处理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4、劳动保障住处网络建设
开拓资金渠道,加大系统建设资金投入。按照统一规划、标准的要求,以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管理系统和职业技能培训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为重点,在全省各级 就业服务机构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业务前台实现计算机管理,加快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覆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就业服务机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等延伸机构在内的信息网络,逐步实现全省联网。
5、劳动保障科学研究及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劳动保障科学研究工作,健全工作机构,配备专门人员,增加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陕西省劳动学会的作用,加强科研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抓住劳动和社会保 障领域亟待遇研究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我省实际,进行专题调查、研讨和论证。 科研成果要进行推广,起到推动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作用。继续办好《劳动者》杂志,大力宣传劳动保障工作。
-----努力开拓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国外组织及外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争取更多的 支持和帮助。总结和吸收其它国家、外省市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先进经验,促进我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十五”计划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全省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要积极行动起来,紧密团结在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住西部大开发折历史机遇,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