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60 苹果版本:8.7.6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退税?补税?带你读懂个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

来源: 厦门税务 编辑:那个人 2023/04/03 10:43:25  字体:

选课中心

实务会员买一送一

选课中心

资料专区

需要的都在这里

资料专区

课程试听

抢先体验

课程试听

高薪就业

从零基础到经理

高薪就业

每年到个税汇算的时候,都会有些朋友询问退税/补税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搞清一件事:为什么年度汇算会产生退/补税?

退税?补税?带你读懂个税综合所得年度汇算

 为什么产生退/补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个人取得综合所得,按年计算个人所得税,扣缴义务人按月或按次预扣预缴税款。

具体而言,年度汇算是指年度终了后,居民个人汇总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综合所得的全年收入额,减去全年的费用和扣除,计算出全年应纳个人所得税后,再减去年度内已经预缴的税款,向税务机关办理年度纳税申报并结清应退或应补税款的过程。

简而言之,就是在平时已预缴税款的基础上“查遗补漏,汇总收支,按年算账,多退少补”。

因为适用预扣税率不一致、各项扣除未充分享受等原因,预缴税款环节和年度汇算环节可能存在差额,这就是产生退、补税的根源。

退税和补税

 常见退/补税情况 

搞清产生退、补税原因后,我们列举一些常见的退、补税情况,方便大家进行理解。

一、常见可退税情况

1. 年度预缴个税时,一般逐月累计减除费用和各项扣除,某些月份收入额较高超过累计扣除数,预扣预缴税款。年度汇算时,应纳税所得额为0,无需缴纳个税。

例:张先生任职于丙公司,2022年1月取得工资薪金10000元,2-12月,每月工资薪金5000元,每月可减除费用5000元,三险一金2000 元。

1月收入额减去费用及三险一金后,适用3%税率,需预缴个税90元。2-12月,每月减去费用5000元后,预缴税额为0。全年来看,张先生共取得65000元,减去全年减除费用60000元及三险一金24000元后,应纳税所得额为0。因此年度汇算时可申请退税90元。

2. 年度内有符合条件的附加扣除、专项附加扣除或其他扣除,在预扣预缴税款时未充分享受。

例:赵先生在预扣预缴时未享受1000元/月的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2022年全年综合所得适用3%税率,已预缴个税1080元。年度汇算申报享受住房贷款利息专项附加扣除(全年12000元),可申请退税360元。

3. 纳税人取得多项综合所得,年度中间适用的预扣率高于全年综合所得年适用税率。

例:李先生年度工资薪金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元,适用3%预扣率,已预缴300元;稿酬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元,适用20%预扣率,已预缴1000元。年度汇算,以上两项所得合并计算,综合所得应纳税所得额为15000元,适用3%税率,应纳税额为450元,可申请退税850元。

二、常见需补税的情况

1. 纳税人取得多项综合所得,全年综合所得年适用税率高于年度中间适用的预扣率。

2. 在两个及以上单位任职领取工资薪金,预扣预缴个人所得税时重复扣除了减除费用,从而导致预缴税额低于汇算应纳税额。

例:张先生2022年度在A、B公司任职。在A公司减除费用25000元后,应纳税所得额为3000元,预缴税款90元;在B公司减除费用60000元及专项扣除后,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元,预缴税款30元。年度汇算时,减除费用60000元及专项扣除(无其他扣除项目)后,应纳税所得额为29000元,适用3%税率,应补税750元。

3. 预扣预缴时多扣除了不该扣除的金额,或者扣除金额超过规定标准,而在年度合并计税时,因调减扣除额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增加。

 无需办理汇算情形 

明白年度汇算和产生退/补税的原因后,补充一下在2022年度无需年度汇算的情形。

纳税人在2022年已依法预缴个人所得税且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无需办理汇算:

1. 汇算需补税但综合所得收入全年不超过12万元的;

2. 汇算需补税金额不超过400元的;

3. 已预缴税额与汇算应纳税额一致的;

4. 符合汇算退税条件但不申请退税的。

更多推荐:

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个人所得税如何计算?

小型微利企业如何享受优惠政策?一图了解

学员讨论(0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