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故事:我的财管路
我已经第三次考财管了,仍然前途未卜。想想第一次考完财管后的情形,当时是多么的激动,觉得自己多少沾了cpa的边,然后就带着满怀的热情准备来年的会计和经济法,可是当两度受挫后,现在就只剩下了担忧和害怕,哪里还有当年的热情去迎接下一年的挑战。
有时真的很怕,很怕财管成为我的一个坎。第一次考的财管,难道她要最后一次结束?抑或没有止境?
记得大一下学期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结识了cpa考试,是在一张cpa辅导班的海报上。当时对她产生兴趣不是因为cpa有多么的吃香(当时大一对职业啥都不懂)而是一个疑惑让我对她产生了兴趣,这个疑惑便是,cpa考试中怎么不考英语啊?不考英语的证书还这样受欢迎?(当时也不知道其实很多证书都不涉及英语)。于是一阵窃喜,因为我本来就不喜欢英语而只偏好数学,所以当时就有找到知己的感觉。
为什么我第一次考试就只报考财管呢?原因也很偶然。有一天去图书馆,本来我想去找一本数学参考书来看看,不料无意中看见了一本书,当时就纳闷,这个书名怎么有点熟悉呢?仔细一想,原来在一张海报上见过,这本书就是财务管理,不厚还很新的一本书,随即我就翻看了一下,觉得公式还比较多,和数学有得一拼。于是报名时就报了她。现在想来,当时我真是一个小傻子。关于我觉得我是一个小傻子的问题,在我第二年看了会计之后就弄明白了,嘿,我还真是一小傻子。学过财管的应该知道,会计是财管的基础,如果先弄懂会计的话财管就容易多了。而我当时仅被几个公式就充昏了头脑,以为考财管就考考公式计算,这在我看到成本部分的时候我就知道我错了,连会计分录啥意思我都不懂。虽然我学的是会计,可那是大二之后的事,大一还在傻乎乎的上大课呢。
报错科目就算了,谁知道之后我又犯了一严重错误。按理来说,遇见会计问题应该去找找基础会计来看看,可是大一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我思维上的局限。我没有去找,倒不是因为图书馆没有,而是因为我错误的以为会计分录也象数学那样符合常规逻辑,所以我就开始自己理解分录中的借贷含义。自己理解的结果导致:明白了这条分录说不通那条;勉强搞定那条,这条又说不通了。到了大二学了会计之后才知道帐户的性质决定借贷的方向,当时可是一点都不知道会计还有她自己的专业特点。你们不知道,理解不通那是觉都睡不好啊!觉得成本部分特难,所以当我看见参考书上某个编者说:请各位考生多看看财管部分,成本部分比较简单注意一下就行了。当时我就想,这编者是不是有病啊?!现在看来,有病的是我。
理解不通就死记硬背,那是我第一想法。于是考前一个月的重心我就放在了成本部分和当年新增的章节(04年新增了价值评估一章)。历史证明,我对错参半,当年考的新增部分超过20分,考的内容我大部分都看过,然而,仍无法力挽狂澜。我以55分掺败!事后觉得这都是死记硬背的"功劳".当年考了一道成本差异计算题,让编分录,当时一紧张啥都忘了,等紧张消除后,已经打铃了,其实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因为打铃紧张才消除的。第一次嘛。哈哈。不过考完后感觉并不太糟,毕竟我把新增的部分还是答出来了。所以这也是我在考后还对cpa怀有热情的一个主要原因。
转眼到了05年,随着对财管的理解深入就越感到没底。这种感觉直到考完试都没消除,结果可想而知,以45分惨惨败。还好当年经济法以72分过了,也算给了我继续奋斗的动力吧。顺便说一句,05年为了更好的备考财管,考前两个月的时候放弃了会计。
很快到了今年,我只想对财管说:我对你的心?你到底知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