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中级经济师考试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资产负债管理

来源: 人事考试教育网 编辑: 2011/11/16 17:17:08 字体: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中级经济师考试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制度。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1.资产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于资产业务,负债主要取决于客户的存款意愿,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因此,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是资产业务,通过资产结构的安排,求得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均衡。资产管理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级阶段,是在“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这一理论有利于防止、减少贷款投资的盲目性,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因而在西方商业银行盛行至20世纪60年代,有力地推动了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发展。

  2.负债管理理论

  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保持流动性方面,没有必要完全依赖建立分层次的流动性储备资产,一旦需要资金周转,可以向外举借,只要市场上能借到资金,就可以大胆放款争取高盈利。由于这一理论弥补了资产管理理论只能在既定负债规模内经营资产业务,难以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扩大的局限性,因而负债管理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很快风靡西方各国,除传统存款业务以外,商业银行可以以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方式来弥补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局限性,从而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同时还可积极向中央银行办理再贴现借款,发展同业拆借,利用各种金融债券向公众借款;再者,还可以通过其代理银行或代理人向国外银行或国际金融市场借款。

  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认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这一理论的基本要求是,通过资产、负债结构的共同调整,协调资产、负债项目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方面的合理配置,以实现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最佳组合。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产生的。不论是资产管理理论还是负债管理理论,在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均衡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足。资产理论过于偏重安全与流动,不利于鼓励银行家的进取精神,在盈利方面没有突破性进展。负债管理理论能够比较好地解决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矛盾,能够鼓励银行家不断开拓与创新,但往往给经营带来很大风险,使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不能很好地协调。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则能从资产与负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角度,把资产负债作为一个整体的、科学的管理体系来研究,所以这一理论是目前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内容

  1.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原理资产负债管理原理是指从总体上管理银行资产和负债时,应当注意或遵循的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和关系。

  (1)规模对称原理。规模对称原理是指商业银行资产运用的规模必须与负债来源的规模相对称、相平衡。这种对称并非是简单的对等,而是一种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2)结构对称原理。结构对称原理与规模对称原理一样,是一种动态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相互对称和统一平衡。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资产结构,从而保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平衡。

  (3)速度对称原理。速度对称原理亦即偿还期对称原理,是指银行资产分配应根据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来决定,银行资产与负债偿还期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作为对称原理的具体运用,这种原理提供了一个计算方法:用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相比,得出平均流动率,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l,表示资产运用过度,反之则表示资产运用不足。

  (4)目标互补原理。目标互补原理是指银行经营目标中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方面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平衡,而是可以互相补充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以通过盈利性的提高来补偿,但这种补偿是有条件的。即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中,才不至于影响总目标的实现,这要视不同历史条件下银行经营的木同要求来决定。具体条件不同,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需求和盈利性可能就不同。

  (5)利率管理原理。利率管理原理有两个方面:一是差额管理。差额管理模式认为,资产与负债的联系关键在于利率。所谓差额管理,也就是使固定利率负债大于固定利率资产的差额,与变动利率负债小于变动利率资产的差额相适应,从而不断保持银行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性的均衡。二是利率灵敏性资产与负债管理。它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频繁变动,商业银行为了减少因利率变动造成的损失,并能够在利率变动情况下增加盈利,就要在利率灵敏性资产和负债两方面进行比较,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动的预测,对相应的灵敏性资产和负债进行调整,以取得较多的盈利。

  (6)比例管理原理。比例管理是通过各类比例指标体系约束资金运营。比例指标一般分为三类,即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指标和盈利性指标。据此对资产和负债实行综合管理和分类控制。

  2.资产负债管理的内容

  (1)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一是准备金管理。按准备金性质划分,准备金管理有存款准备金管理、资本准备金管理和贷款准备金管理。三类准备金按照有关规定必须足额提取和上存,作为银行经营中发生风险的准备。银行对其管理主要是保证足额提取,同时也防止超额提取而产生无效占用等情况的发生。

  二是贷款管理。贷款管理是商业银行资产管理的重点,其主要内容有:贷款风险管理;贷款长、短期限结构管理;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比例管理;对内部人员和关系户的贷款予以限制。

  三是证券投资管理。证券投资管理的主要内容有:证券投资应面向不同种类的证券,实现证券最优组合,一般应优先购买收益高、风险小、流动性强的证券;证券投资应保持适当的比例。有的国家规定,购买的证券总额不许超过资本总量的一定比例。有的国家还规定,持有地方政府发行的一般证券数额不许超过资本和盈余的一定比例。

  (2)负债管理。负债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资本管理。资本管理的核心是确定资本需要量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本占总资本的比重。目前比较通行的是依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按资本与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计算,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二是存款管理。存款管理是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重点,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

  ①对吸收存款方式的管理。其目的是扩大存款来源,优化存款结构,使存款与相应的资产相匹配。

  ②存款利率管理。其目的是在吸引存款客户与降低吸收存款成本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均衡点。

  ③存款保险管理。西方国家一般均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商业银行参加存款保险,可以在破产时及时清偿债务,从而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并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三是借人款管理。其总的管理内容是:严格控制特定目的的借人款;分散借人款的偿还期和偿还金额,以减轻流动性过于集中的压力;借人款应控制适当的规模和比例,并以增加短期债券为主,增强借人款的流动性;在保证信誉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借人款的渠道或后备渠道。以保证必要时能扩大资金来源。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戈薇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