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60 苹果版本:8.7.6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2010审计师辅导:国际收支(4)

来源: 正保会计网校 编辑: 2010/08/11 13:51:53  字体:

选课中心

助力备考更快更稳

选课中心

资料专区

需要的都在这里

资料专区

免费题库

带你花式刷题

免费题库

财会书店

好课配好书

财会书店

  (三)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的发展阶段

  一国处于经济的发展阶段,常常需要进口大量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而受一定时期生产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出口一时难以相应增长,因而出现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不过,只要能确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适度引入外资,广泛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生产和出口,是有可能逐步调整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的。因此,在经济安排得当的条件下,这种国际收支失衡具有过渡性质。

  2.经济结构的制约

  各国由于地理环境、资源分布、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等经济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的经济布局和产业结构,从而形成各自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当国际间对某些商品的生产和需求发生变化时,如果一国不能相应地调整其生产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则会引起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失衡。

  3.物价和币值的影响

  从国内说,如果一国发生通货膨胀,国内物价上涨,本国货币币值下跌,其出口商品成本随之提高,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削弱;而进口商品在汇率不变情况下,价格相对较低,引起进口增加,其结果是恶化贸易和国际收支状况。

  4.汇率变化的影响

  如一国货币汇率升高,在国内生产成本不变的条件下,将会提高出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则不利于出口。同时进口商品价格的相对下降,使得同等数量的本国货币可购买更多的进口商品,从而刺激商品进口的不断增多,如其他条件不变,就会造成国际收支逆差。如本国货币汇率不变,而其他与本国处于竞争地位的国家的货币贬值,则竞争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加强并使本国出口遭遇困难,这也有可能促使国际收支失衡。

  5.利率变化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利率降低时,或资本流入会减少,或资本流出会增加。即使一国利率没有变动而他国发生了变动,如提高了利率,也会给利率没有变动的国家的国际收支带来不利的影响。

  6.经济周期性变化的影响

  经济发展存在着周期性,周期的不同阶段对国际收支有不同的影响。繁荣时期,由于生产高涨,进口大幅度增加,经常项目可能出现逆差,外汇储备相应下降;如果繁荣的经济促使出口增加,则经常项目就会呈现顺差,外汇储备相应上升。而在萧条时期,随着生产下降,

  一般说来,会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上述影响因素相互作用,往往引起连锁反应,可能是不同影响因素所发生效应的叠加,也可能是不同影响因素所发生效应的相互冲抵。当不利因素大于有利因素时,国际收支的失衡就不可避免。

  (四)国际收支调节的方式

  一国国际收支如果经常出现失衡而且收支差额较大,特别是发生长期性逆差,必须要进行调节。一般主要有以下调节方式:

  1.在贸易方面,通过采取经济的、行政的手段,鼓励出口,抑制进口,缩减贸易逆差。比如以财政减税或出口退税方式达到刺激出口的目的。

  2.调整汇率,以调节国际收支差额。在国际收支逆差时,使本国货币贬值则有利于刺激出口,抑制进口,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反之,在国际收支有大量顺差时,则促使本币汇率上浮,以减少出口,增加进口,缩小顺差。

  3.调整利率,以影响资本的流出入。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带动市场利率的上升。可以起到吸引资本流入的作用,缓和国际收支逆差;反之,降低利率,则可抑制资本流入,增加资本流出,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4.利用政府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以调节国际收支。政府间信贷可以是短期的,即由两国或数国中央银行签订短期信贷协议,提供短期贷款支持;也可以是事先安排的,即在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签订“互惠信贷协议”,在需要时提供贷款支持。

  5.实行外汇管理,对外汇收支与汇率实行直接的行政性干预,以改善国际收支。诸如规定外汇收入全部或大部分卖给国家,对外汇支出进行某种限制,等等。

  由于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有着密切联系,通常在对内经济政策上也需采取相应政策,以间接影响国际收支。例如国内财政和银行实行紧缩政策,压缩社会需求,可以问接影响对外汇支出的需求。

[上一页]

学员讨论(0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