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招:非关联交易有猫腻 非经常性损益随意算!
在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利润操作方式受到限制后,一些更新的操纵利润手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
尽管2003年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部分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当我们仔细研读年报后发现,在通过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利润操作方式受限以后,一些更新的操纵利润手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
隐藏利润渐渐流行
2003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向好以及一些行业的回暖,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或许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不少公司不约而同地通过会计处理隐藏了部分利润,为今后可能的业绩下滑提前做好了相应准备。
如某家石油化工板块公司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减少了2003年当期利润千万余元。该公司从2003年度起调高坏账计提比例,其中账龄1年以内从1%调高至5%,1-2年从5%调高至10%,2-3年从10%调高到30%,3年以上的,3-5年从15%调高到50%,5年以上70%.而该公司仅应收账款就近2亿元,其中3年以上4000多万元,光这一块至少得多计提坏账1400万元,加上其他部分粗略估计,因改变坏账计提至少得减少公司利润2400万元。不难看出,该公司如此大手笔计提恐怕不是出于谨慎性原则,而是为来年的业绩保障打下“伏笔”。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一家湖南公司,该公司因调整应收账款坏账一般准备计提比例减少利润8125万元。而有关分析人员却表示,鉴于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上年减少20559万元,因此无证据显示这一会计政策变更之必要性。
此外,2003年业绩大幅增长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也存在藏利润的迹象。不少公司均通过缩短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令2003年度折旧增加并相应减少当期利润,且影响值均在几千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通过会计处理“隐藏”大幅增加的利润,比虚增利润对投资者来的安全,但在性质上二者并无区别,都存在操纵之嫌,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
非关联交易有猫腻
由于关联交易在操纵年报业绩中所起的作用被限制,五花八门且看似合法的非关联交易正渐渐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
2003年每股收益仅一分钱的某生化公司,其全年业绩完全得益于高溢价转让两个资产质量非常差的子公司。年报显示,该公司2003年实现的营业利润为-1400多万元,而投资收益近1800万元,其中高溢价转让下属两家亏损公司股权,是其获得高额投资收益并实现微利的关键原因。尽管两笔股权的受让方均为上市公司的非关联方,即相关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但两家受让方这种“活雷锋”式的做法却很难让人不产生怀疑。
再看ST济百,公司2003年7月投资873万元分别收购山东永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永大工贸有限公司持有的山东永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0%和40%的股权;由公司子公司济南百大电子商务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7万元收购山东永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山东永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的股权。收购山东永安房地产公司后,ST济百一面积7.8亩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永安房地产,转让价格为2990万元人民币。之后不久,公司就将所持永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0%的股权以人民币396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山东天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此次股权的转让未构成关联交易,报告期产生3580万元的股权投资转让收益,占公司2003年度利润总额的2555%,这一非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也受到市场的质疑。
非经常性损益随意算
为了使上市公司净利润更具真实性,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就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但上市公司由于对此理解不一,在具体执行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粉饰净利润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止。今年1月,证监会重新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作出修订,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做了更为清晰的界定。修订的《规范》详细列示了非经常性损益包括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等13项内容。
尽管如此,在2003年的年报中,部分公司仍然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某公司报告期获得当地税务局返还公司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可抵免所得税近2800万元,依据WTO原则,该等收益属政府补贴,但该公司并未将其归入非经常性损益。
另一家公司,报告期内免缴纳应纳税额1000万元;免征养路费2500万元;同时还获得当地政府相关贴息补助2000多万元。但是,对于这三项合计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收入,公司均未计入非经常性损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其业绩持续性的判断。
尽管2003年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能力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部分公司操纵利润的现象并没有销声匿迹。相反,当我们仔细研读年报后发现,在通过关联交易、债务重组等利润操作方式受限以后,一些更新的操纵利润手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
隐藏利润渐渐流行
2003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向好以及一些行业的回暖,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然而,或许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不少公司不约而同地通过会计处理隐藏了部分利润,为今后可能的业绩下滑提前做好了相应准备。
如某家石油化工板块公司就通过调整会计政策,减少了2003年当期利润千万余元。该公司从2003年度起调高坏账计提比例,其中账龄1年以内从1%调高至5%,1-2年从5%调高至10%,2-3年从10%调高到30%,3年以上的,3-5年从15%调高到50%,5年以上70%.而该公司仅应收账款就近2亿元,其中3年以上4000多万元,光这一块至少得多计提坏账1400万元,加上其他部分粗略估计,因改变坏账计提至少得减少公司利润2400万元。不难看出,该公司如此大手笔计提恐怕不是出于谨慎性原则,而是为来年的业绩保障打下“伏笔”。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一家湖南公司,该公司因调整应收账款坏账一般准备计提比例减少利润8125万元。而有关分析人员却表示,鉴于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上年减少20559万元,因此无证据显示这一会计政策变更之必要性。
此外,2003年业绩大幅增长的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也存在藏利润的迹象。不少公司均通过缩短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令2003年度折旧增加并相应减少当期利润,且影响值均在几千万元。
业内人士指出,尽管通过会计处理“隐藏”大幅增加的利润,比虚增利润对投资者来的安全,但在性质上二者并无区别,都存在操纵之嫌,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
非关联交易有猫腻
由于关联交易在操纵年报业绩中所起的作用被限制,五花八门且看似合法的非关联交易正渐渐成为部分上市公司的利润调节器。
2003年每股收益仅一分钱的某生化公司,其全年业绩完全得益于高溢价转让两个资产质量非常差的子公司。年报显示,该公司2003年实现的营业利润为-1400多万元,而投资收益近1800万元,其中高溢价转让下属两家亏损公司股权,是其获得高额投资收益并实现微利的关键原因。尽管两笔股权的受让方均为上市公司的非关联方,即相关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但两家受让方这种“活雷锋”式的做法却很难让人不产生怀疑。
再看ST济百,公司2003年7月投资873万元分别收购山东永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山东永大工贸有限公司持有的山东永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50%和40%的股权;由公司子公司济南百大电子商务网络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7万元收购山东永安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山东永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0%的股权。收购山东永安房地产公司后,ST济百一面积7.8亩的土地使用权转让给永安房地产,转让价格为2990万元人民币。之后不久,公司就将所持永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40%的股权以人民币3968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山东天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此次股权的转让未构成关联交易,报告期产生3580万元的股权投资转让收益,占公司2003年度利润总额的2555%,这一非关联交易的公允性也受到市场的质疑。
非经常性损益随意算
为了使上市公司净利润更具真实性,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就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但上市公司由于对此理解不一,在具体执行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粉饰净利润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有效地遏止。今年1月,证监会重新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作出修订,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含义和内容做了更为清晰的界定。修订的《规范》详细列示了非经常性损益包括处置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产生的损益、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交易产生的超过公允价值部分的损益等13项内容。
尽管如此,在2003年的年报中,部分公司仍然没有按照上述规定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某公司报告期获得当地税务局返还公司技术改造国产设备投资可抵免所得税近2800万元,依据WTO原则,该等收益属政府补贴,但该公司并未将其归入非经常性损益。
另一家公司,报告期内免缴纳应纳税额1000万元;免征养路费2500万元;同时还获得当地政府相关贴息补助2000多万元。但是,对于这三项合计金额超过5000万元的收入,公司均未计入非经常性损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对其业绩持续性的判断。
相关资讯:
热点专题: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