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02年我国税收收入继续大幅度增长,总收入达1.7万亿元,税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税收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和特点,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宏观税负趋势如何?各税种收入升降幅度怎样?从企业、产业类型和地区上看,税收分布又呈现出什么态势?依法治税有什么新的进展?为此,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组织力量,对2002年税收情况做了一次“大盘点”,力图用专题分析的方式,多角度地反映发生在税收领域的新趋势、新特点。本报从本期起将陆续发表这一组文章。
税收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比值得出的弹性系数,可以直观地反映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变化关系。税收弹性系数为1,表明税收与GDP同步增长;大于1,表明税收富有弹性;小于1,表明弹性不足。近几年,我国税收弹性系数一直在1以上,税收超经济增长的现象,宏观税负的逐步提高,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有人认为这种增长对经济产生了“逆向调节”作用,不利于经济发展。那么实际情况如何呢?
通常讲,影响税收收入有三大因素:经济、政策、管理。但是即使单就经济因素而言,笼统地用同步增长来解释也并不恰当。无论是税收收入的来源,还是经济总量的构成,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都需要作深入的分析。
第一产业因素使弹性显大
2002年,按税收收入增长12.1%,GDP增长8%计算,弹性系数为1.51.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现行税务部门税收收入核算口径不包括来自第一产业的税收,只是由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提供的税收,其对应的经济总量指标是二、三产业的增加值。税收与经济的关系,用税收收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弹性解释更准确。
2002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7.3%,总体增长率为9.0%。2002年全国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2.1%,税收收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弹性系数为1.34.可以看出,由于第一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远远低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使得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低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在使用税收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计算税收弹性时,数值会变大,以此来解释经济和征管因素对税收收入的影响,肯定会产生一些夸大。
政策性因素不容忽视近年来,政策性因素一直是影响税收收入的重要原因。2002年,税收收入增幅和增收额出现回落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政策性减收因素较多,以及消化上年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造成的高基数影响所致。
2002年,主要的增收因素是:烟酒消费税政策调整带来翘尾性增收45亿元;生产企业实行“免、抵、退”税政策多调库增收111亿元,两项合计增收近160亿元。
主要的减收因素是:金融保险营业税税率再降低一个百分点减收70亿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两个千分点减收110亿元;农产品抵扣率由10%提高到13%减收30亿元;进口关税加权平均税率从15.3%降至9.0%,下降6.3个百分点,影响海关代征进口产品税收减收80多亿元,几项合计减收290亿元。如果再考虑消化2001年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抬高基数减收的90亿元,共合计减收380亿元。
2002年政策性增减因素相抵后为净减收220亿元,若将政策性等不可比因素还原,依靠经济和征管带来的税收收入增收额为2052亿元。由此可见,剔除政策性、一次性因素影响后,2002年依靠经济和征管带来的税收收入继续保持了近年来快速增长的势头,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3.5%,税收收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弹性系数为1.50.进出口影响需分析进出口贸易对税收增长和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不同。按照现行税收统计口径,出口产品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进口产品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全部纳入税务部门的统计范围。但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只包括净出口。如果进出口贸易是平衡的,那么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零,但是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都将带来税收收入的增长,而且进出口增长越快,带来的税收收入增长越多,对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大。
当进出口税收增长的幅度高于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的幅度时,会对税收弹性产生正向拉动作用,使税收弹性变大;当进出口税收增长的幅度低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幅度时,会对税收弹性产生负向拉动作用,使税收弹性变小。
为了简化进出口税收对税收弹性影响的分析,我们假定出口产品征收的增值税、消费税与进口环节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大体相当。2002年海关代征进口产品税收为1890亿元,相应地,出口产品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也为1890亿元,2002年由进出口带来的税收收入为3780亿元。这样算来,进出口税收增长13.9%,高于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正向拉动弹性0.12.剔除此项因素,2002年税收收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弹性系数为1.22.其他因素影响总体弹性在税收收入中,还有一些税种与经济总量指标相关度较低,也有一些税种在社会发布的经济指标中难以找到相应的指标。如消费税,在工业增加值一定的情况下,主要与卷烟、酒、汽油、柴油和汽车、摩托车等应税产品的销量有关,而与经济总量的增长无直接关系。车辆购置税仅与汽车销量有关。与个人所得税较接近的经济指标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相关性较差。还有一些地方税种目前也难以分析与经济总量的相关性。这些与经济总量关系不很直接的税收,其超经济增长,会提高税收收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弹性,其增长低于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会降低税收收入与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弹性。
2002年,除证券交易印花税受税率调整和交投量萎缩影响下降外,许多与经济总量相关性不大的税种,其增长幅度都不同程度地高于二、三产业增加值增长,这也是2002年税收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
除了以上对影响税收总体弹性的分析之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征管对税收收入的作用是有阶段性的。当一项重大的征管措施出台后(比如金税工程),税收征管水平会有一个质的提高,这也是近年来税收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但随着征管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后,征管对税收增收的边际效益会逐渐减小。按同口径测算,2002年税收弹性较2001年下降0.34,一定程度上表明征管因素对税收增收的贡献正在有所减弱。另外,税收总量与经济总量之间,还存在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有将主体税种与经济总量中相对应的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才能够更好地揭示税收与经济的关系。
总之,税收占GDP的比重固然是衡量宏观税负的主要指标,但影响税收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宏观税负的提高并不一定表现为微观税负的提高。有一些税收超经济增长并不影响微观税负,也有一些税收超经济增长影响微观税负,在既定政策框架下,这是完善征管的体现,是对已经足额缴纳税款的纳税人的公平待遇。这几年税收政策变化不大,宏观税负的稳步提高不存在“逆向调节”的问题。至于税收占GDP的比重究竟多少为宜,将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结合分析更能说明问题。
在“逆向调节”表象之下——2002年税收大盘点专题分析一
上一篇:厦门涉税案件实名举报多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