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周刊:今年国家税务总局对开发区违规税收优惠的查处力度特别大,是不是意味着开发区的违规情况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对国家财政带来了极大影响?
暨南大学财税系主任於鼎承及其研究生(后文皆为“於鼎承”):我国的开发区确实存在不少越权制定和违规执行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的问题,个别地方还较为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造成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仅这次清查就查到了4.3亿元的少缴税款严肃清查是势在必行的。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开放政策调整的同时,更迫切要求依法治税,维护税法的权威性。估计日后规范开发区的税收管理,坚决制止和纠正违规执行优惠政策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
赢周刊:地方政府无视国家税法,违规扩大税收优惠,当中肯定有极大的利益驱使吧?
中山大学财税系主任谢贤星(文后皆为“谢贤星”):扩大税收优惠绝对是为了招商引资。引进大型外资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一是可以延长本地区的产业链,例如一个大型烟酒企业进入了本地区,在它的周边会发展起一系列的原料供应、包装、运输等企业;二是扩大税源,增加财政收入。
但随着开发区越来越多,区与区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要吸引企业进入开发区,除了硬环境外,政策环境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是税收优惠政策。所以就出现了各开发区为招商引资违规扩大税收优惠的现象。
於鼎承:但这当中又有一个问题,以税收优惠为主要手段盲目招商引资,带来的只是短期利益,对地方经济的长足发展未必有利。
开发区内对企业扩大税收优惠,造成了一定的地区税收政策倾斜,可以在一定的期间内,吸引更多的投资,鼓励区内企业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企业由于所处地域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税收政策,造成了税负不公,必然扰乱公平的经济环境,形成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以致一些企业视税法为无物,采取各种违法手段偷税避税。这样不但造成地方税收收入的流失,还增加了税收管理的难度。
赢周刊:这样一来,涉及的就不仅是财政收入减少,而是影响了整个经济环境的健康发展?
於鼎承:对,开发区滥用税收优惠,造成了区内区外企业明显的税负不公,有违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公平竞争的原则,既不利于行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区域之间平衡发展。直接的后果就是企业都想涌入开发区,还有一些企业采取区内注册、区外经营的手段,甚至出现各种假外资、假高新技术企业——整个经济秩序都会被扰乱。
谢贤星:开发区本身要科学地发展,需要各方面协调,主导产业是什么,要发展哪些的辅助产业,都是要考虑的,要努力延长产业链。如果单纯地把招商引资和扩大税源作为最终目标,把所有企业都往开发区里拉,是没有好处的,不利于形成主导产业。更有甚者一些开发区把高污染、三废的产业都拉进去,表面上地区经济是发展了,生产总值提高了,但时间一长,反而破坏了整个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
於鼎承:没错,其实从发展较好的开发区的经验来看,如果离开投资环境单独靠税收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效果并不是很好。如果单纯靠变幻不定的土政策来吸引投资,往往会给投资者政策不稳的感觉。在诸多宏观经济政策中,税收政策仅是影响招商引资发展的一个方面,其他诸如市场前景、宏观经济政策、投资环境、金融政策、人才资源及其他客观环境因素的相互配合,才能有效促进开发区的发展。
赢周刊:那么说实际上利用扩大税收优惠来吸引企业,只是一种短视行为,根本达不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效果,但为什么各开发区都对此趋之若骛呢?是否如某些人所说,这是由于分税制的实施而造成的,或者说是因为属地征收原则诱发的呢?
於鼎承:分税制是其中一个原因,地方与国家分成税收,使地方可以通过扩大税源来增加一部分的财政收入,但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关键还是近年来地方的各项财政支出越来越大,以至于不少地方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财政困难,因而千方百计的想要增加地方的财政收入,争夺税源。此外,缺乏严谨的立法和有效的监督以及税源界限不清也引致了税源的恶性争夺。
谢贤星:我认为属地征收原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现在我国地方税收任务是以“基数+增长”的计算方式来制定的,这个基数是以计划经济时的地方税收基数为标准户主逐年滚下来的,本身就欠合理,再加上增长率是以GDP为参照甚至更高,而GDP的数字多少含有一点水分,难免引致税收任务虚高——这实在不是一个科学的计算方法,许多地方的税收任务都比较重,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任务,只能拼命地抢夺税源。
赢周刊:能不能通过税收制度的完善来杜绝这些情况发生呢?例如合理制定地方税收标准。
谢贤星:在税制比较完善的国家,是以“标准收入法”来计算其税收任务的。即综合考虑一个地方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创造的产值等各方面因素来计算该地方的税收任务。但我国却喜欢单纯以人口数量作为评定的标准,这非常不公平。
以广东和贵州为例,广东常住人口为8000万,而贵州则是3000万,按照单一的计算方法,如果广东一年上缴1000万元的税收,贵州则要上缴近1000万元,但以贵州的资源、地理位置等条件,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我国的税制还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探讨和完善,才能真正杜绝各种不合理的税收现象。
产业专家分析:可持续发展才是正确方向
无论是苏南模式的弊端还是税收犯罪的伤害,带给我们的都是同一个问题——为何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付出了重大代价,换来的往往是对经济的伤害?到底怎样才是开发区发展的正确方向?
广东社科院产业研究所所长吴勃生认为,这要从国家成立经济开发区的初衷开始探讨园区开发是各国地方经济发展的普遍道路。但关键是设立以后如何发展——是大而全,小而全,还是专业化?
一个开发区想要办好,一定要搞清楚本区的主体产业是什么,围绕着这个主体产业应该引进什么周边产业,才能使他们形成互补或者竞争机制。应该说,开发区的主体行业在哪里,就要配套到哪里,要因地制宜。
但目前我国的开发区有很多都像几年前的苏南那样有着明显产业同构现象,各开发区之间没有差异化,不免形成恶性竞争,而区内的企业无法形成产业链,也难以达到互补和降低成本的初衷——这些都是地方政府为增加在任期间的政绩,无视开发区的发展特色和主导产业,盲目招商引资所带来的恶果。
“无论是从产业经济发展还是从扩大税源来考虑,正确的方向都是‘可持续发展’。”吴勃生坚定地指出。
即使是税源,有一些本身也不具有可发展性,有的会在发展中萎缩,有的甚至会破坏和损伤周边的产业。引进这样的税源,带来的只是短期政绩,但损害的却是开发区的整体效益。地方政府一定要站在长期的、全局的方位去看,综合考虑该区的生态环境和地区社会环境,才能看出哪些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税源。
就中国的开发区来说,最优化的招商引资组合应该是先有龙头企业,再带动相关的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产业链越长,加工程度越高,附加值也就越大。
苏南的教训,带给我们的其实并不仅仅是反面的例证。这几年,苏南各地的开发区政府已经对其发展路子进行了较为成功的调整,不再盲目扩大税源,反而逐渐提高了企业进园的准入门槛,使开发区慢慢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链——至今,苏南的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接近成功的转型,其实是产业结构“错位战略”的体现。避免恶性竞争、减少不必要的内耗,是全国各地开发区都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
灰色税收“策划”将越来越难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