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正在一步步显现,近期,各级政府的“救市”政策相继紧急出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有各类“救市”政策不下20项,“减费、减税、补贴”都是频频出现的字眼。与此同时,受到损失的行业和企业也都看重政府的税费减免、财政补贴,希望借此渡过难关。
税收减免政策并不实在
“根据公司去年的营业状况,比较今年的损失,我们估计可以得到20万元财政补贴,但这只是估计。”上海大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俊华对记者说。
李俊华的依据是,上海市政府5月8日推出的《关于降低非典型肺炎对本市部分行业影响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12条)中的第10条:“对民航、旅游饭店、旅行社经营困难,财政通过‘非典’防治专项资金予以补贴,计算依据是同期应缴实缴地方的营业税。”
记者了解到,与上海大众国旅一样,受“非典”影响损失最重的旅游、餐饮、民航、出租车、商贸服务业的一些企业,也都在估算着自己能从政府那里得到多少财政补贴。由于实施细则尚未出台,企业对于能获得的补贴数还很朦胧。
“既然我们现在没有任何营业,减免所得税对我们而言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在李俊华看来,减税政策更像一颗“定心丸”,“税收”是“收入”以后产生的副产品。更为矛盾的是,按照政府的减免税政策,缴纳税额越高的企业受益越大。这也就意味着:营业状况越好的企业,退税退得越多;而受损严重,营业状况差、最需要帮助的企业,反而得到的优惠少。“政府的一片好心,在企业看来倒变成了‘空心汤团’。”上海市财税局有关人士也承认税收减免政策并不实在。
对于生意清淡的企业而言,税收减免政策远不如给予短期贷款担保支持有效,更不如财政补贴来得实在。
连续数十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内旅游百强企业的上海大众旅游公司,从3月下旬开始就一直忙着退团,等把所有团队退清后,原来已经收入的500多万元旅游营业款也化作了“悲壮”的零。而在去年,仅“五一”7天,公司的营业收入就是2000多万元。与这些数字相比,20万元的财政补贴实在是一个太小的数目。但是,对于目前几乎没有任何经营业务的公司来说,这笔钱却又不失为雪中送炭,有助于帮助我们渡过困难。
酒店业也同样等待财政伸出援手。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的郭炯华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去年,上海五星级酒店的平均入住率为82%,平均月营业收入为1000万元,按5%计算实缴营业税50万元。今年4月上海五星级酒店的入住率不到20%,月营业额约为200万元,实缴营业税10万元,两者之间相差40万元。按照12条政策,政府将补贴给酒店40万元差额。对于日营业成本就要10多万元的酒店来说,这40万元数字是不小的。
据知情人透露,“12条的紧急出台,是上海市政府高层领导们直接拍案定下的,比国家颁布有关减税政策还要早三天。连上海财税局相关处室也是和我们一样,从报上得知这一消息。”
记者向上海市税务局询问进一步执行情况,有关负责人表示:上海市紧急出台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保证“非典”疫情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但目前这还只是个框架计划,具体操作规程尚处在内部讨论阶段,有待税务局稽管处、税收处、法律处等各部门最终裁定。
现在,除了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和开展一些“自救”措施外,大众旅游公司正按照上海市统计局的要求,进行去年和今年同期营业情况的统计。“但他们没有告诉我什么时候回收统计结果。”李俊华无奈地说。
地方财政买单的尴尬
基于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可能影响,以及对一些行业实施的税费减免措施,国家税务总局税收研究所研究员张培森表示,今年中国税收收入预期将因SARS疫情损失200亿至300亿元人民币。
减免因“非典”受损企业的税收,国税和地税将各自承担一部分。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中国业务执行合伙人沈钰文先生指出,这次减税计划中,国税中的增值税、消费税等几乎不受冲击,而减免的几乎都是地方上的服务业营业税。此外,不少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各种“费”。从这种意义上说,税费减免政策的执行,受到较大影响的是地方财政。
“非典”疫情尚未完全控制,前景还不明朗,未来所需投入多少还不知道。这一系列问题也是“救市”政策实施细则难以尽快出台的重要原因。
地方财政将受到多大压力,这取决于各地的财政实力和受到SARS冲击的程度。北京安邦咨询公司研究总部分析师关鹏评论说,上海之所以能够拿出地方财政的资金补贴企业,除了上海本身所受影响不大外,上海的地方财政实力强大也是重要因素。东部发达地区的省份,如江浙沪的地方财力十分雄厚,所受SARS直接冲击不大,因此有可能出台更加灵活和更有力的措施来保护当地企业。
这些减免税费措施将切实降低市民负担和企业经营成本,更利于刺激消费,振兴地方经济。对于财力充裕的上海来说,除了减免税费外,地方财政还大方地提出为受损行业买单,拿出一笔财政专项资金,给予企业补贴,使其恢复生产。“这更像是一项民心工程。”杨州税务进修学院王聿研究员评价说。不仅考虑了社会稳定因素,上海还要“放水养鱼”。
而对于北京、河北和陕西等重灾区,地方财政的压力相当大。北京是重灾区,目前用于防治SARS的各项支出,如医护人员、医疗器械和隔离等方面的资金已经相当多,目前已经感到快吃不消了。此外,最近河北开始向各省市求援,表明河北的财政压力也相当大。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限,无力承担防治SARS重任,只能依赖中央的转移支付。因此,中央财政的基本原则也是东部地区自力更生为主,而中西部地区国家投入为主。
上海财大气粗,可以自掏腰包,强调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但其它很多省市都表示“救市”招数有限,他们甚至还在为“非典”患者的医疗费用问题与中央财政讨价还价。目前,这笔医药费都还“挂在账上”。到底是地方财税还是中央财税来为“非典”买单,一些地方政府表现出疑虑和担忧。
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尚希博士认为:这一次不是“中央请客,地方付钱”,而是根据受到“非典”影响的具体情况,国家财税和地方财税共同分担,来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现在是先把事情办好,谁付账的问题是下一步的问题。因此,地方财政的担忧大可不必。在这次“非典”中,地方财税和中央财税之间的矛盾肯定有,但不是根本。
相关——
减税地方财政与企业的另一场游戏规则
SARS让每一个行业变得如此脆弱。在遭到SARS的重创之后,受损的行业寄希望于地方财政。尽管地方财政并不是救世主,但企业却寄希望于他们。
当中央财政已将大部分减免权限都下放给地方财政,由各地财政自行决定是否减免或者减免的幅度时,餐饮、旅店、旅游、娱乐、运输等行业纷纷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他们各自所在的地方财政。因为这关乎行业的受损程度:减免幅度大,行业受损程度相对少。
“在地方财政和企业之间,SARS带来了一场新的游戏规则。这个游戏规则是短暂的,将会随SARS的疫情终止而终止。在这场游戏的背后,地方财政如何调整,能否落到企业的实处,地方财政与企业之间可能会有一些微妙的变化。”有基层税务官员如是说。
“其实无论想尽什么办法,各地方都会抽调资金全力以赴用于防治非典。但问题是有些地方本来就出现财政赤字,这次拿出这么多钱来应急,接下来如果在企业税收方面进行减免,地方财政的压力是不堪设想。这也意味着中央下放到地方的权利,很可能会出现微妙的变化。”一位学者的担忧并非是没有道理的。
实际上,这种微妙所暗指的是地方政府在本已负荷的财政危机下,还会不会再执行中央的减免政策,或者执行的力度如何来界定或监督。
应该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地方财政的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尤其是对于县乡级的财政情况更为严重。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副主任陈锡文的课题组曾对湖北和江西的几个县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县乡公共财政面临严重危机。据估计,目前全国乡镇政府一级的负债大约为3000亿元,加上县一级政府的负债,总数估计在5000亿元以上。
去年,在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现实情况下,中央政府开始减免税收。同时有专家建议以结构性减税政策取代当前(2002年)的财政投资政策。认为结构性减税不但有利于直接降低企业成本,而且能够较好的调节经济结构,同时消除政府投资带来的效率低下问题。
另一种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选取,都需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因为减税而影响整个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同时在国家财政赤字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减税可能会减弱积极财政政策实施力度。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副主任杨志清说,地方财政只是对相关行业进行减免税费,并不是所有的生产企业都会受到影响,实际上其它行业也会受到影响,但只是将减免税费锁定在几个影响较大的行业。地方财政的影响现在很难说清,如果有些地方涉及不到中央财政规定的几个行业,可能也就谈不到减免的问题。另一方面,地方财政在制定减免的有关规定时,也会权衡。
减还是不减,地方财政需要正视一种突如其来的游戏。这场游戏的背后,没有统一的规则,也正因如此,似乎也面临着一种艰难的选择。
SARS给地方财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
企业说:减税不如贷款 贷款不如补贴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