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发展一大亮点保税区是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区、自由港模式设立的特殊经济区域。经过十多年发展建设,深圳沙头角、福田、盐田三个保税区的作用与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保税区中名列前茅。数据显示,截止到去年底,共有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27家企业落户深圳保税区。去年,深圳保税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92亿元人民币(现行价),占全市的11.02%,创造了每平方公里产值达300亿元的业绩,解决劳动用工近5万人;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4.27%;外贸进出口总额113.82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3.08%,其中外贸出口59.28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12.69%。在我市30家外贸出口先进企业中,深圳保税区内的企业占了13家,保税区已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面临多种考验但是,在深圳保税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接踵而至。首先,我国加入WTO后,随着我国货物贸易关税的降低和部分原产地国产产品实施零关税,加之非关税壁垒的减少和取消,保税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政策落差将有所减少。如果在服务贸易政策领域保税区又不能先行一步,区内企业仍然无法享受境内企业待遇,其优势将进一步减弱,保税区面临考验。其次,目前全国保税区内企业由于被视为境外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购付外汇困难,不具有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以及不允许在区外设立经营性分支机构等一系列制度性障碍,而货物的监管方式与关内货物监管方式相似,进入保税区的国产产品享受不到出口退税。
此外,地区间竞争加剧,加上深圳保税区目前的土地使用已趋于饱和,进一步发展面临制约。
四大创新促保税区再创辉煌
如何使深圳保税区继续成为改革、开放、创新的“试验田”,成为深圳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摆在深圳市保税区管理局面前的新课题。
深圳市保税区管理局局长肖苑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新形势下,保税区管理局将以改革和发展为主题总揽工作全局,借鉴世界自由贸易区的成功经验,与时俱进,靠改革创新破解难题,靠协调优化环境,靠实干促进发展,争当改革创新的“排头兵”,将保税区做强做大。
【创新重点一】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一高三中心”
肖苑生指出,办保税区是国际惯例。目前世界上有900多家自由贸易区、自由港,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和WTO对世界经济发展作用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设立各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作为分享全球自由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中国加入WTO后,从政策上看,保税区的“保税”优势依然存在,海关对从境外进入保税区的货物免征关税和进出口环节增值税,银行对保税区内的企业不设保证金台账等。从地缘上看,深圳保税区靠近港口或口岸,特别是福田保税区有连接香港的一号通道,是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桥梁”。
由此分析,中国加入WTO,更多的外国商品涌入中国,作为“关税缓冲区”的保税区必将成为非零关税水平的周转地,特别将成为跨国公司针对中国市场的集散分拨中心;中国服务贸易领域将逐步放开,在一些服务贸易领域,会选择国内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试点,保税区作为特殊区域,无疑会成为首选之地。此外,保税区在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国际贸易业务等方面都具有相当竞争力。因此,肖苑生认为,继续发挥保税区先行先试作用尤为必要。
对于这一历史机遇,深圳保税区管理局审时度势,以创新的视角制定了“一高三中心”产业发展思路,即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将发展重点向引进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中心、采购中心、仓储物流中心转移。
肖苑生谈到,保税区今后的发展方向要向国际上的自由贸易区转型,要在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仓储物流、商品展示展销、服务贸易等领域率先与WTO接轨,建设先行先试的示范区。下一步,通过把世界500强企业、大型物流企业招引到区内设立物流配送中心,实现区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新型的现代物流、分拨、配送链。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上下游配套、科研与产供销相结合的一体化、紧密型的保税区。
伴随这一新思路的“出炉”,深圳保税区的产业创新已初显成效。仅2002年,全区新批仓储、商贸企业78家,研发机构5家,引进了希捷、联动科技、综合信兴、戈尔、安峻达、飞美克、索尼等22家大型企业。目前,已有沃尔玛、三井物产、伊藤忠、IBM、住友、日立、三洋、英特尔、松下、三星等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保税区。同时,还有一批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工业及专营采购、分拨的物流项目正在洽谈中。
【创新重点二】探索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中国加入WTO,使保税区作为大进大出的流量经济的功能凸显出来。因此,保税区需要借鉴国外成熟的自由贸易区的运行和发展经验,进行改革创新。
经海关总署批准,深圳保税区已成功争取到作为全国保税区业务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与上海外高桥、天津港保税区一道,为全国15个保税区业务改革充当先行“探路”的“排头兵”。目前,深圳保税区试点方案已由海关总署送国家8个部、委、办、局审议,待通过后将正式实施。
届时,深圳保税区将以“境内企业关外货物”的监管模式作为保税区业务综合改革的目标,促进保税区在监管模式、管理体制、运作方式和服务贸易开放等领域向国际上的对外贸易区、自由港、出口加工区政策和体制转型,使深圳保税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按照国际经济惯例运作的特殊经济区域,成为我国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先行区。
保税区要按国际惯例运作,说到底中心问题是海关监管问题。去年4月28日,一套新的监管新模式在福田保税区两家企业正式启动,监管新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实行“备案制”管理,利用“电子通道”快速完成海关报备、核查、放行,通过联网监管,引入风险管理机制,创新管理制度和手段。改革带来神奇变化,原来企业一份合同备案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工作日,实行改革后,计算机系统自动审核,确认只需20分钟;变更一项合同,原来需要1个工作日,现在只需10分钟,真正实现无纸备案;在办公室鼠标一点就可以完成海关所有手续。目前,监管新模式已推广到沙头角和盐田港保税区,促进驻区企业运作“提速”,此外,深圳海关开展的“多区并一关”改革工作,也从根本上方便驻区企业生产的货物在出入境及区与区之间的快速流通。
今年,深圳市保税区还将在去年出口退税改革试点和放开进出口经营权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肖苑生透露,本月18-19日,关于“中国保税区管理体制与管理机制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会将在深举行,会上将围绕保税区功能开发、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这将为深圳保税区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创新重点三】打好服务“牌”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集中的区域,云集着来自世界上25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肖苑生指出,招商引资是保税区的生命力所在,不打好“服务”牌,就不会有引资的吸引力,现有外企不会增资扩股,而没有这两条,保税区就没有发展前景,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是招商、稳商的关键。
围绕软环境的改进,深圳保税区管理局提出了“三个为主,三个看”的思想,即以招商引资为主,为外商提供优质服务为主,以发展经济为主;机关看效率,中心看服务,企业看效益。同时,深入开展以“当好人民公仆,为纳税人服务”为主题的教育,增强机关和中心工作人员的“公仆”意识;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工作程序,立项审批两个工作日,企业从买地到厂房动工,一个月左右需解决;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出台督察办事人员“顶、推、拖、压”等4项责任制;大力倡导“服务只有开始没有终点”的理念,为企业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快速、高效服务。
在硬环境建设上,随着我国国际大型物流企业、采购中心相继入驻保税区,出入区货物大幅增长,保税区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加快联检场地改造工程建设,解决区内交通的“瓶颈”,进一步营造宽松的运作环境;配合盐田港集团加快南片区开发和北片区规划设计工作,争取早日开发建设,早出成效;加快信息平台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地建造数码保税区。
【创新重点四】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后发优势
面对深圳保税区土地存量少、发展空间不足,而外商入区抢滩的势头有增无减的形势,深圳市保税区管理局以创新的眼光和谋略,把工作做在了前头。
去年5月24日,管理局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把我市保税区做强做大的重大战略决策,向市政府提出《关于扩大福田保税区面积的请示》,这一设想引起了省、市政府和海关总署、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先后对光明南片区、盐田港后备陆域、龙岗大工业区、清湖村、南山蛇口前海湾和沙井-福永等6个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可行性调研报告。经全面权衡、综合比较,并经市政府和海关总署初步审定,扩区选址为沙井-福永片区,新扩区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中,第一期开发3平方公里,第二期开发3平方公里。
肖苑生谈到,扩大保税区面积是2003年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是保税区今年工作的“重头戏”,是增强保税区发展后劲,提升保税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新扩区域具备了良好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海关监管优势和配套设施优势,必将给保税区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 发表评论
- 我要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