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税务机关的反避税措施频出,跨国企业的关联交易行为正是监管重点。
在此背景下,预约定价安排成为税企双方都青睐的方式。
11月中旬,记者从2006德勤中国税务大会上获悉,国家税务总局目前正在处理10个左右的双边预约定价个案,中国唯一的一份双边预约定价协议此前已经顺利签署。
至于单边的预约定价安排,在全国已经有数十例成功案例。
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的税务合伙人谢玉莲说,实施双边预约定价安排,既被税务机关认为是有效防止企业通过转让定价进行避税的有效方式,也被跨国企业视为能够降低转让定价的税务风险,化解重复征税的有效策略。
约定关联交易价格
谢玉莲称,预约定价是税务部门与纳税人之间通过签订协议或安排的形式,对纳税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联交易的定价及利润水平等相关事宜事先约定一系列标准。
按照预约定价安排涉及的国家数量,可以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预约定价等三种类型。双边或多边预约定价需要经过两国或多国税务主管当局相互磋商并取得共识,它可有效避免单边预约定价无法彻底消除的国际重复征税。
深圳市地税局有关人士称,深圳市地税局与某日资外商独资企业去年9月签署的我国首例双边预约定价协议,可以作为今后双边预约定价安排的典范。
该人士说,双边预约定价是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战略的需要。为有效避免同一收入或所得在两国重复征税,降低税收成本,防范税收风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提出双边预约定价申请。
因为,在没有签订预约定价协议的情况下,在华外资企业的关联交易将不得不面临税务机关的审计。
目前,中国税务管理机关每年筛选大约5000家外资企业作为关联交易重点审计对象,实际接受审计的外资企业大约为1300家。
在被确定为重点审计对象后,如果这些企业不能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解释其关联定价的合理性,税务机关将正式启动对其的转让定价税务调查。
此时,企业不但面临被调整应纳税所得额的风险,而且不得不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应对调查,并按要求披露大量的信息资料,从而增加企业的纳税成本,打乱企业的整体税收筹划。
谢玉莲称,预约定价实质上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方式,通过事先商定关联交易价格的合作方式,来取代通常采用的事后对抗性措施。
税企之间的预约定价协议一旦达成,就对税务机关和企业都具有约束力,企业只要遵守协议安排,税务机关不再对其实施转让定价调查。
事实上,跨国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转移利润的避税行为,也令中国税务机关头痛。
其一般的操作路径为,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以高价从海外关联公司购买原材料,经过产品加工制造后,再以低价出售给海外关联公司。这样做的好处是,跨国公司在华子公司出现亏损或微利,而主要利润则被转移到海外低税率的关联公司。
尽管中国税务机关加大了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力度,但业内人士估算,转让定价实现的避税总额,近年来仍占到跨国公司避税总额的60%。
而通过预约定价协议来防止避税,早已成为国外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反避税调整方法,自然也为中国税务机关所力推。
独立企业交易样本
德勤的税务专家向记者提供了一个成功的预约定价案例,从中可以看到预约定价协议的成功,关键是关联企业之间要有合理的交易价格和利润率。
某市A公司是美国B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独资企业,创办于1995年,经营期限50年。到2005年底,A公司注册资本从初期的600万美元增资到1400万美元。
A公司主要生产办公自动化产品,产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国,部分内销。A公司的原材料部分采购自B公司,大部分在国内采购。
椐此,税务机关认定A公司和B公司构成关联企业。
首先,A公司被B公司100%控股。此外,在购销方面,A公司和B公司存在关联交易:B公司采购原材料销售给A公司,A公司将产品销售给B公司。
深圳市地税局有关人士指出,转让定价税收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必须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支付价款,也就是所谓的“独立企业交易原则”。
在此案例中,A公司与B公司虽然是关联企业,并发生关联交易,但并没有利用转让定价“高进低出”转移利润,其在国内及向国外其他公司销售货物的利润率,与其向关联企业销售货物的利润率比较接近。
而且,B公司向A公司销售原材料的价格及利润率,与国内C公司向A公司销售原材料的价格及利润率接近。
由此,税务机关认为,A公司和B公司关联交易的结果较为合理,基本上按照独立企业的市场价格进行运作,无需对A公司的关联交易定价进行调整,并决定与A公司达成预约定价协议。
根据协议,在2006年-2009年的3年时间里,按照A公司和B公司目前的交易价格和利润率,对交易所得征税。在2009年之后,A公司可以向税务机关申请预约定价协议再延期3年。
由此,一个成功的预约定价协议诞生,该跨国企业在未来3年时间里,将不必再时时面临税务机关的审计,从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税务风险。
相关新闻
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改革开放以来,外国资本大量涌入中国,对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容忽视的是,近年来,一些外资企业通过各种手段逃避中国税收。而中国反避税工作起步较晚,经验欠缺,至今还没有正式公布过一家因避税而被查处的跨国公司的名字。
据悉,反避税中所指的“税”,主要指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另外也指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等流转税。而外资企业的避税手法可谓花样翻新、名目繁多。详细进入>>>
知识点小帖士
外资企业的避税手法:
制造亏损假象,延迟政策避税
转移商品定价避税
缩减利润避税
虚报成本避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