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成品油税目成了此次消费税调整的重中之重,但是石化股的走势并没有出现较大变化。能源专家认为,从长远来看,石化、化工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很难因此受阻。考虑到成品油是工业的动力,中央财经大学税务系副主任刘恒认为:这一调整将引发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再分配。
上游产业:表现更加出色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牛犁认为:这次消费税中扩大了成品油的应税项目,政府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希望起到一种导向性,达到节约和环保的功效。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士也表示:调整是为了“控制能源消耗”。
控制能源消耗其实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源头增收资源税;另一种是在终端,也就是增收消费税。
刘恒说,政府之所以采取第二种途径,是为了避免增收资源税,同时又要顾及到终端用户的承受力,导致开采企业的利润受到挤压,进而降低企业进行勘探、开采的积极性。在我国能源需求持续上升的背景下,这一后果将加剧供应紧张的局面。
增收消费税无形中降低了资源税的增收压力。因此专家认为,这一政策将对采掘产业产生正面激励。采掘产业的扩张还将拉动钢材、轴承、运输等行业的发展。
中游产业:警惕“过热”信号
在本次调整中,石化产业作为5大油品的消费大户,受到的影响“首当其冲”。
自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拉动了各类石化产品的需求。以石化核心产品乙烯为例,国外某权威机构预测,2003年至2008年,中国的年均需求增长将超过11%.这一前景直接引发了各地方政府对石化项目投资的巨大热情。而同一时期,全球石化行业也步入了周期性的强劲发展阶段。原油价格的高涨带动了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大幅提升。由于我国化工原料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也吸引了几家跨国巨头(如BP、壳牌、巴斯夫和埃克森美孚等)陆续进入。
刘恒说,由于在未来几年内,市场将继续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他认为:“石化企业可以把负面影响直接转嫁到下游,自己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但是,连续多年的投资激增不但导致了对五类油品的需求变大,也引发了煤、电、油、运紧张,污染加剧等问题。而与此同时,石化产品的价格增幅却呈现下降趋势。
去年底,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点明“过热”的7大行业中,化工业榜上有名。同期,国家环保总局也展开了清查国内化工园区的环保风暴。专家认为,本次消费税调整,未尝不是政府对化工业发出的第三个“过热”警告。
下游产业:“破产”或“升级”
调整之后,成品油税目中共有7个类别,其中汽油、柴油、石脑油、燃料油、航空煤油、润滑油6类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归属于交通燃料;而溶剂油则是多个产业必需的原料。因此,增收消费税将导致下游一系列产业的生产成本上升。
石化行业对国民经济的42个行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前,国内各类资源的价格远远低于国际水平。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长期偏低,这一局面不利于“中国制造”的长远发展。
从4月1日起,42个行业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迫于竞争的压力,企业的利润将直接受到影响。刘恒表示,这一局面将迫使下游产业进行创新和升级。
像化纤、化工、交通运输等能源消耗型产业将受累于燃料上涨成本压力,特别是交通运输类公司将表现得最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