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一券难求
4月1日拂晓,杨浦区控江新村的李阿姨已经站在了工商银行街道储蓄所的门口了。在她前面,是青一色的白发老人,有些人来得比她更早。这些老年人的目的只有一个———认购今年第二期凭证式国债。老人们表示,虽然目前国债收益率已今不如昔,但由于国债不用缴纳利息税,算下来还是合算很多。和以往几期国债一样,本期国债依然遭到了百姓的抢购,加上发行量偏少,不到中午,大部分银行网点已经售罄。
网上国债的发售速度似乎更快,九点不到,记者试图拨通民生银行的电话银行,却发现在输入卡号之后,迟迟无法通过密码验证,等了一个小时终于才与客服人员联系上,但却被告之:由于买方踊跃,早已售完。
事实上,今年发行的两期凭证式国债利率已经低于同期存款利率,目前3年期的票面年利率仅为3.14%,5年期票面年利率仅为3.49%;而目前定期存款利率3年期和5年期分别为3.24%和3.60%。但是,扣除利息税之后,存款的税后收益仅为2.592%和2.88%。由此,仅仅400亿的国债在15.2万亿居民存款的追捧下,自然是一抢而空。
遏止消费能力
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目前理财市场的格局是,钱少的人在银行存钱,钱多的人在房产、期货、资本市场捞钱。而现行利息税20%税率“一刀切”的制度下,真正受到影响的是这些不得不存在银行的底层老百姓。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中,低收入者是主体,他们储蓄存款主要是用来培育下一代和自己养老,对即时消费是可省则省,提前消费更是可望不可及。也就是说,大多数居民对实际利率的敏感度很小,他们不会因为征收利息税而改变存款意愿,去消费,或投资股市、债券。诞生于上世纪末的利息税,在开征之初,曾一度被认为是应对当时通货紧缩的良方妙药;然而,这几年居民存款持续增长的现实告诉我们:即使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居民也不愿意减少储蓄。
传统的经济人假设认为,社会实际利率指导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包括储蓄),利率低则人们倾向于消费,利率高则倾向于投资。但是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则认为,理性的消费者为了实现效应最大化,不是根据现期的暂时性收入,而是根据长期中能保持的收入水平即持久收入水平来作出消费决策的。针对目前的中国社会现实,由于大部分低收入居民对未来新增收入并不乐观,而利息税的加征和持续走低的国债收益又加剧了这一“财富减少”的效应。因此,可以这么说,利息税非但不能鼓励消费,反而严重遏制了人们,尤其是最广大的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理财产品催长剂
不过,在金融零售市场上,利息税的作用却尤为关键。有银行客户经理告诉记者,推广人民币理财产品,利息税免征是最大的卖点。一旦存款利息税取消,或理财产品开征利息税,则目前这些收益率3%不到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前景将大大地黯淡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