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政策问题,欧美日前将中国“告”上世界贸易组织(WTO)——在WTO提起争端解决机制下的磋商请求。对此,一位商务部官员在接受《财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被他国起诉和起诉他国在WTO中很常见,而且这种事情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会越来越多。但此次中国政府不会让最坏的情况发生。
中外贸易纠纷会越来越多
此次零部件关税纠纷,起因于中国去年4月1日开始实施的《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对等于或超过整车价值60%的零部件(即“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征收与整车相同的关税。
按照中国相关法律法规,整车的进口关税一般比零部件高出一倍以上。欧美认为,此举实际上等于变相规定了零部件的“国产化率”,违反了WTO的相关规定,也违背了中国入世时关于“废除所有本地化要求”和“降低汽车零部件关税”的承诺。
这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官员指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会更多地以被告身份卷入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中,同时,也会更多地以原告身份主动参与到一些贸易纠纷里。公众没有必要为此大惊小怪,因为今后类似的事情还会有很多。
当《财经时报》记者进一步追问,《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是否确实违反和违背了WTO的相关规定以及相关承诺时,该官员拒绝做出进一步的回答。他只是强调说,此次零部件关税纠纷中,欧美并非完全是在无理取闹。公众对此应当保持平常心,而不要妄加猜测。
中国姿态可能趋于强硬
“根据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所有贸易纠纷的被告打赢官司的概率只有20%左右。所以,如果我们的官司真要一直打下去的话,输的可能性也比较大。”这位官员告诉《财经时报》记者,他对打赢官司并不看好。
“但是,我们肯定不会让最坏的情况发生。”他随后又补充说。据解释,WTO在解决此类贸易纠纷时的一般程序,要延续9个月的时间。因此,中国政府还将有相当长的时间来收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并有充足的时间来和原告方进行谈判。
尽管这位官员的说法比较低调,但是,一些经济观察家此前分析认为,考虑到产业政策变动对行业的巨大影响,中国政府会倾向于在此次汽车零部件纠纷中采取较为强硬的姿态。毕竟,这次纠纷对于国外企业主要是利润问题,而对于中国则直接涉及到国家的长远利益。
中方还有“杀手锏”
这位官员进一步透露说,即使欧美不肯做出任何让步,最后的结果又不利,世贸组织若要求中国重新调整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那么中国也有最后的手段,如采取提高所有零部件关税的办法。这样的后果,肯定不会是欧美所愿意看到的,由此可以判断,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双方都会有所妥协。
此前,日本和加拿大已经作为第三方,参与到此次关税纠纷中。这位官员表示,这两个国家的立场目前尚未完全确定,但肯定会对此次纠纷的最后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他认为,虽然此次欧美联合“告”中国的最终结果如何,还将取决于双方的经济政治实力、掌握运用WTO规则的程度以及国际谈判艺术,但可以预见的是,最后将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公众对此不必有太多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