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财会资讯财经资讯财税资讯审计资讯考试动态: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各地动态: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山西更多

首页>会计资讯>财税资讯> 正文

就业、收入、税收:扩大居民消费三个着力点

2007-11-15 9:16 上海证券报 【 】【打印】【我要纠错

  扩大居民消费对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等既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抑制消费增长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障碍性因素盘根错节,导致扩大居民消费的努力收效不大。本文认为,扩大消费应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全社会的消费环境,满足居民差别化的消费需求等方面着手,重视并解决关键问题。

  扩大居民消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各种抑制消费增长的体制性、机制性因素的存在,以及各种障碍性因素盘根错节,导致扩大居民消费的努力收效不大。

  理顺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居民消费的增长取决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平均消费倾向的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既取决于经济增长速度,也取决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额。而提高全社会平均消费倾向则需要不断缩小收入差距。

  多年来,城乡居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下降,相比之下,企业和政府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明显上升。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也显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工资性收入在中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最近几年下降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在这样的分配格局下,要扩大居民消费是不可能的。为此,要通过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调节,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产品的均等化,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中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逐渐减少直到最终取消各级政府的预算外、体制外收入,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使人民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要积极转变政府支出投向,扩大公共支出,稳定地增加低收入者、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的收入,缩小收入差距,确保城乡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在三次分配中,要通过政府引导、舆论推动和民间互助等形式,发展救助、捐赠等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建立规范、合理的三次分配制度,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要提高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需要在扩大居民收入的同时不断缩小收入差距。这是难度很大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着力点可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积极推进税收体制从间接税为主向直接税为主的转变,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目前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是在客观上引导各级政府多上项目、多铺摊子的重要体制性因素。而在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下,税收与效益挂钩,只有投资项目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加,政府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才能随之增加。因此,以直接税为主的税收制度有助于抑制投资、扩大消费。另外,在我国目前的税收体制下,中低收入者和工薪阶层成为个人所得税的主要征收对象,不利于这些群体消费的增长。因此,应当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和消费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对高收入群体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促进收入的相对公平。同时,积极研究开征财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和环境税,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第二,努力扩大社会就业,积极鼓励创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要建立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机制,加快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加大财政对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贴息等手段,促进服务业发展;要加快投资结构调整,对就业带动作用大的投资项目,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在用地等方面应给予优先权或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各种非盈利、非政府组织发展,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和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制度;开辟各种渠道,努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促进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

  第三,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不断缩小城乡之间的消费断层。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至少有10年的差距,一直存在着较大的消费断层。当传统消费品或中低档耐用消费品在绝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趋于饱和时,却难以进入大多数农村居民家庭。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缓慢是形成消费断层的主要原因。为了填补消费断层,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消费差距,必须千万百计开拓7.5亿人口的农村大市场。为此,一是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促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战略的实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大对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投入力度;二是继续贯彻落实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化肥、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的直接补贴;三是以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为重点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四是围绕提高农民的务工性收入,切实加强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服务工作,从制度上保证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五是国家在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过程中,增加“以工代赈”项目,为增加农民收入创造条件。

  第四,培育和逐步扩大中产阶层。中产阶级既是消费的主体,也是社会稳定的主体。发达国家之所以有较高的最终消费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队伍,居民收入结构表现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结构。而我国则与之相反,是中间小、两头大的“哑铃型”结构。中产阶层由于收入预期稳定且呈上升态势,消费观念跟得上时代潮流、对全社会的消费模式有引导和示范作用。近年来,我国汽车和住房市场的繁荣就是中产阶层推动的结果。因此,为了大幅度提高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最终将我国带入“消费社会”,需要培育和扩大中产阶层的比重,使其成为带动我国消费结构大幅度升级的主力军,促使以住房、家用轿车、电子类消费品、旅游、文化艺术、体育休闲等为热点的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更长的时间。

  要积极改善消费环境,为扩大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条件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促进居民消费稳步增长的前提条件。为此,必须努力消除不利于居民消费增长的各种影响因素,降低流通成本,提高居民消费信心和预期,建立有利于促进消费的各种支撑因素。为此,需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降低流通成本。近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的同时,要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降低农村电价,为空调、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大规模、全面进入农村居民家庭创造条件。要健全和发展农村商业网点,加强农村消费市场建设,降低农村市场流通成本。要对垄断行业和部门加强监管,规范公路收费和降低信息通信服务价格,减少商品流通成本。

  第二,保持居民消费物价的基本稳定。平稳的物价水平是稳定居民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消费健康增长的前提条件。2002年以来,随着新一轮经济扩张期的到来,居民住宅价格快速上升,并且在近两年来出现了加速上升的趋势。虽然住宅作为居民投资品不直接计入居民消费蓝子中,但房价大幅上涨对居民其他消费具有明显的挤出效应。2006年第三季度以来,由于粮食价格普遍上涨引发的食品价格上涨,导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2007年5月份以来,受粮价上涨逐级传递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涨幅连续数月超过3%的控制线,大大增加了通货膨胀的风险。从中长期看,导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的原因还很多,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环境保护成本的显性化,以及粮价上涨的推动等。为此,应该通过加强竞争、为企业减负和提高供给能力等方面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

  第三,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深入持久地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抓紧查处严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增强群众的消费信心。要大力加强对农村消费品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有毒有害商品。

  第四,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在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同时,既要合理确定保障水平,又要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加快建立统筹城乡、覆盖广大劳动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把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措施覆盖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乡广大劳动者,积极推动城乡分设、地区分割的社会福利体制均等化,提高对城乡特定群体(老年人、非成年人和城乡非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

  第五,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对教育的投入、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提高消费者信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重点是改善民生,平衡地区间财力差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转移支付要进一步向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提高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第六,在促进居民消费信用制度建立的同时,大力推行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对发达国家居民大额消费品的消费形成了有力的支撑。自1999年3月人民银行下达《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以来,我国消费信贷获得了较快发展。当前,要促进居民消费信贷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加快消费信贷法律体系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体制,积极控制信贷风险;三是积极推进资产证券化,盘活抵押资产的流动性。

  采取差别化措施,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的过程中,不同群体间的消费差异较大。为此,需要针对各细分的消费市场,采取差别化措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第一,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满足城乡居民吃穿类商品的消费需求。要更加重视食品安全,完善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地认证工作,加强对学生和婴幼儿食品的监管,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全程跟踪监测体系;培养城乡居民健康、合理的膳食结构,防止营养不足和过剩;大力发展民族快餐业和社区餐饮服务业;通过举办各种美食节、博览会,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第二,耐用消费品要满足城乡居民、不同收入群体居民的需求,做好售后服务。目前城镇居民家电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主流消费市场已经转向农村。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向城市居民的家电产品要向智能型家电、节能环保型家电转变。在拓展农村家电市场的过程中,要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售前、售后服务,加强对消费者的培训和指导。

  第三,改善供给条件,大力推动城乡居民教育、旅游、医疗等服务产品的消费。在满足城乡居民教育消费方面: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保证城乡适龄青少年都能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义务教育年限,维护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要大力加强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支持,为社会培养更多新型适用人才;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满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中等和高等民办教育在规范中发展壮大。在满足城乡居民旅游消费需求方面:要精心设计、开发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将分散的景点“串珠成链”,促进整条旅游带的繁荣。

  第四,以扩大供给为核心,形成多渠道的住房供给模式,满足城乡居民差别化的住房需求。一是调整土地供给结构,适当提高居住用地在土地供应中的比重,增加房地产开发投资,减化、规范房屋开发中各种税费;二是调整住房供给结构,积极发展中小户型住房;三是采取政府建设、提供租金补贴等多种形式解决城市困难家庭居民的住房问题,形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二手房、新建商品房等多渠道的住房供应模式;四是进一步激活二手房交易市场,简化交易程序等。

相关热词: 税收 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