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和突出成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门作为国家重要的经济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的贡献。下面我结合自己学习体会以及财政工作实际,讲三个问题:
一、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成功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又到总体小康的两个历史性跨越。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已经实现。21世纪的头20年,是我国迈向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的发展目标更加全面,发展任务更加艰巨,需要我们长期的努力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必然选择。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比较突出,这就决定了我国长期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又面临一系列新的特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是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问题;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的数量;我国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时农业技术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要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合理借鉴国际发展经验教训的重要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建设,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经验。这就是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经济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必须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对发展规律认识比较深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比较符合客观规律,什么时候发展就比较顺利,发展的效果也必须好;反之,发展就会出现挫折,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也吸收了国际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借鉴了世界经济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比如,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不等于全面进步,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对外开放要注意经济安全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的迫切需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提高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切实抓好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提高科学发展的能力作为提高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促进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二)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的论述,高度概括和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学习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
第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抓住发展,就抓住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抓住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建立在发展基础之上的。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就不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所要求的发展,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发展,不是孤立的、片面的、不计代价、不可持续的发展。我们要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各个方面事业有机的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和平的发展。紧紧抓住这一要义,就要时刻牢记发展是硬道路的战略思想,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二,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而且要满足精神文化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基础上,还要满足安全、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的环境和条件。要特别关注城乡低收入群体和贫困人口的需要,努力实现共同富裕。要为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环境。要不断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养和身体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努力为人人都能成才创造平等的机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
第三,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全面,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可持续,就是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正确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和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四,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统筹兼顾,就是要从中国发展全局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就是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第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在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基础上制定的,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最重要的宝贵经验。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而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才能确保实现科学发展。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充分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进步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根本基础是发展。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关键所在。而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条件,而且发展的目的、要求本身就是包括社会和谐。所以,一定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构建社会和谐社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通过发展保障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逐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保持社会平衡、和谐和稳定,在促进社会和谐中推动科学发展,在科学发展基础上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由之路。改革的力度,开放的程度,决定着发展的进程和质量。要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第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用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领导和驾驭发展全局的水平和能力。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改进执政方式,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治国理政的各项工作。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中,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
国家财政是党和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督手段。财政部门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财政工作。又通过扎实有效的财政工作,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要求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把握财政工作的正确方向,把科学发展观的促进发展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贯彻和运用于财政政策制定、财政宏观调控、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检查监督和财政队伍建设等财政工作各方面,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个环节。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依法理财,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公共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财税改革,着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提高财政干部综合素质。通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财政政策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们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要加强经济预测和分析,根据经济运行中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把握政策取向,综合运用税收、预算、国债、转移支付、政府采购等多种工具,积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在优化结构、协调发展方面积极作用,并注重与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协调配合,控总量,调结构。促协调,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协调性和有效性。控制总量,就要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调整结构,推动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重视创新转变。促进协调,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基础上,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协调增长,不断增强和壮大国家财政实力和综合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二)实施各项财政政策,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
要不断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同时要引导企业社会科技经费较快增长,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力支持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科学基础研究,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保障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促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建设,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积极开展创业风险投资试点工作。
进一步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要落实并不断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等各项支农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好国务院关于粮食最低收入价政策和扶持生猪、油料和奶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统筹研究种植业、养殖业的保险保费补贴办法。加大土地治理力度,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持动物疾病和农村农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排水平,促进粮食、棉花、油料、肉类等主要农产品稳定生产增长和保障供应。
要进一步实施好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中部地区崛起的一系列财税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要结合国家正在规划的主功能区建设要求,促进东中西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
要继续加大节能环保等方面的投入,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研发、高效节能产品和节能新机制的推广、节能管理能力及污染减排监管体系建设。完善鼓励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财税政策。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
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落实补贴政策,改善退耕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建立起促进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公共领域的投入,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和预算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始终贯彻好科学发展观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通过财政收支管理,发挥财政分配职能,组织和调节收入,促进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改善民生,促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公益文化、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从明年起,国家将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全部免费发放教科书,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均经费补助水平。进一步完善经济困难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大力推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覆盖面,逐步提高政府补助标准和农民筹资水平。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过去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就业居民全部纳入覆盖范围,建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总之,通过推进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药品供应保障等四个体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障的水平。
建立健全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多渠道地筹集资金,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体制建设,促进公益文化事业发展。增加财政对文化事业投入,逐步免费开放诸如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公益文化设施。支持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举办工作。
(四)深化财税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中央与地方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进一步规范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按照法律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等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在保持中央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按照各税种的宏观调控功能、税源的流动性和分布情况,以及征管效率等因素,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划分。优化财政转移支付结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并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调整完善转移支付的测算办法,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强化省级财政调节区域内财力差异的职责。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地区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益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充分发挥财政的分配作用,推动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支农惠农财税政策,加大“三农”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贯彻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崛起财税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中西部地区分配差距。深化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严格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形成由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失业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最低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组成的社会保障体系,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推进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积极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完善适应公共财政要求的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制度体系。按照“强化税收、清理收费”的原则进行税费制度改革,充分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的主渠道作用。全面清理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基金,减轻企业和个人的缴费负担。结合税制改革,将一些属于税收性质的收费、基金改为相应的税收。通过增税、清税,理顺政府分配行为,以此达到既能控制企业的负担,使之保持一定的合理水平,又能增强财政实力,适应不断增长的公共支出的需要。
深化税收制度改革,落实税收政策,发挥税收筹集财政收入、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服务“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大局。要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综合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明年要全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和实施条例,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公平竞争。积极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总结在东北和中部地区部分行业和部分城市进行改革试点的经验,研究制定在全国推进的改革方案。研究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发挥个人所得税调节分配的作用。继续完善消费税制度。施行新的资源税条例和耕地占用税条例,适时开征燃油税,促进资源、能源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环境保护。推进建设领域税费制度改革,条件成熟时开征物业税,相应取消有关收费。进一步深入研究环境保护税和社会保障税。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规范预算管理机制。进一步改进预算编制办法,细化预算科目,增加预算透明度,强化预算约束,提高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全面推行并不断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集中采购等预算管理制度、建立起编制科学、执行严格、考评绩效各个环节有机衔接的预算管理机制。研究逐步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体系。
(五)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行财政各项管理工作,就是要实现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财政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发挥财政职能作用的过程,财政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财政作用效果。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符合现代管理发展趋势,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科学化管理,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把握财政工作规律,遵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方法,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发挥管理人员积极作用,把握财政管理的方向。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管理技术,建立健全工作规范、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按照科学化要求,精确、细致地实施管理,避免大而化之的粗放式管理,不断提高财政管理的实效。我们必须把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贯彻到收入征管、预算编制和执行、资金使用、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财务会计等财政管理的各个方面。
加强财政预算管理。逐步将所有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统筹使用管理,建立综合财政预算。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做到内容完整、项目明显、定额科学、程序规范,确保预算准确、可执行。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完善管理方式,保障正常支出进度,严格预算约束,提高执行效率。加强和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合理确定年初和季度预算到位率。建立健全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互动机制。预算执行的主体是各个部门,预算执行监管的责任要落实到财政部门预算管理机构,国库管理机构要密切配合,主要负责财政资金收付运行管理、库款调拨,加强资金监控,并综合分析研究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进一步创新政府投资管理和财政资金运行方式,加强财政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配合、上下级财政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市县财政部门监管作用,切实加强财政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支农资金、外国政府与金融机构贷款使用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率。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今后一段时期,要积极推进预算法、注册会计师法、增值税、个人所得税、非税收入管理、政府采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全面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研究制定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等,完善企业财务制度体系。推动非上市国有企业、金融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制度。制定《外国政府贷款管理规定》,制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的绩效评价办法。
强化财政监督工作。建立健全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强化事前和事中监督,促进监督与管理的进一步融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要加强内部监督,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要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狠抓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工作。抓好“两基”工作,是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是做好财政工作的客观要求。要夯实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切实抓好诸如基本数据信息、定员定额、收入和支出的标准、项目库、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状况、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基础管理工作,形成各种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流程,落实岗责体系。财政部和各省市财政厅(局)要密切配合,加强基层建设,立足基层加强财政管理,注重调动各方面特别是预算单位和基层财政部门加强财政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信息系统是实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树立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做到管理一体化、业务一体化、技术一体化。力争在三年内完成“金财工程”一期建设,基本实现财政管理各环节畅通、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资金、沟通省市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目标。
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障
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工作者,其作风如何,直接关系着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保障。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与国家的生死存亡。党员干部的作风,是党员干部素质的外在表现。党员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人民群众中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所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今年年初的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努力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今年3月份,胡锦涛同志参加全国人大、政协“两会”讨论的时候又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这一系列讲话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就是要加强五项作风建设,增强三种意识,发扬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
第一,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上表现出的行为趋向和特点。也是思想路线的外在表现和其他作风的基础。领导干部必须大力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作风。优良思想作风的核心要求是求真,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认识和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坚持以长远眼光谋划发展,以系统思维统筹发展,以扎实工作推动发展。要善于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坚持从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出发,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发展思路、发展措施。要大力弘扬理论创新的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生机的源泉。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理论与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和客观情况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汲取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成果。
第二,加强领导干部学风建设。学风是人们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风气和风格。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风的建设。优良学风的基本要求就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刻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去研究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自觉运用学到的理论指导实践,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推动各项工作。
第三,加强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建设。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是党的宗旨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工作中的表现。良好的工作作风反映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体现着党的形象。人民群众认识党,不仅要看党的性质、基本理论、基本路线是否符合和代表他们的共同利益,而且还要看党的领导干部能不能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换句话说,人民群众往往是通过自己周围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来认识和判断的。所以,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正派,党的形象就会因此而增光,党的领导干部作风不正派,党的形象就会此而受到损害。优良的工作作风的核心要求是务实。实现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各级领导干部坚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真抓实干,就是不断增强工作责任心,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前进,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历史、人民检验的成绩。就是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上尽心尽力。工作务实,就要认真负责,敢做敢为,埋头苦干,讲求效率。只有认真做事,才能取得成功。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两字,共产党最讲认真。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第四,加强领导干部领导作风建设。领导作风是各级领导机关、领导集体和领导干部在实施领导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领导作风是党风建设的内在要求。优良领导作风的核心要求是民主。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关键是要抓住贯彻民主集中制、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基本点。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的基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党内生活正常化的基本特征。只有实行民主集中制,才能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施正确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的良好作风,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领导班子内部议事和决策机制办事,决不能搞“一言堂”和独断专行。要善于和同志合作共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和衷共济。要密切党和群众的联系,营造和谐的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发挥廉洁从政、联系群众的良好风气,努力做到为民、务实、清廉,真心实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以率先垂范的实际行动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干群和谐。要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保证党内生活正常化、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战斗力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也是新形势下解决我们党自身问题以及党内矛盾的有效方法。每个领导干部都要做到广纳良言、闻过则喜,这对我们自己的进步和提高确实是大有益处。党的纪律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因此,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还必须自觉维护党的纪律,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领导作风,又要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培养和形成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领导作风。要培养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领导作风,培养依靠群众、民主平等的领导作风,培养选贤任能、知人善任的领导作风,培养正直坦荡、敢于批评、认真负责、敢抓敢管的领导作风。
第五,加强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建设。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如何,反映了他在生活中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体现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好坏,关系党的性质和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和威信。在现阶段,我们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党员干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美色所迷,以党和国家的利益为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表现出了崇高的生活品位。但是社会上一些腐朽、堕落的生活方式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们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使得一些人滋长了贪图享受、不思进取的生活作风,有的甚至在吃喝玩乐中陷入犯罪的深渊。对这些教训要引以为戒。领导干部要加强思想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讲操守、重品行,注意防微杜渐,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要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已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要慎重对待朋友交往,坚持择善而交,多同普通群众交朋友,多同基层干部交朋友,多同先进模范交朋友,多同专家学者交朋友。要努力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工作时间和业余时间一个样,有监督和没有监督一个样,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简言之,优良生活作风的核心要求是正派,就是要朴实、健康地生活。
就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来说,树立和践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三种意识”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贵在落实,真正做作风建设的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一,增强“三种意识”,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必须落实到思想上。领导干部要牢记根本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卫民。党员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一切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摒弃官本位思想,克服当官做老爷的封建习气,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努力为人民服务。联系我们财政工作实际,就是要坚持“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工件宗旨,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
第二,增强“三种意识”,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必须落实到德行上。领导干部要注重修身养德,在实践中陶冶道德情操。俗话说,“做事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我们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时刻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谦诚态度,反躬自省,把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作为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进行自我陶冶和自我完善,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领导干部要做好人、做好官,做人要讲原则,做官要讲官德;要在实践中把做人和做官统一起来,把德与行统一起来,把立言与立行统一起来。正如古人所云,“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我们为人民服务,要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切实转变作风,认真负责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真想、真干、真出力、真流汗,真正取得工作的实际效果。各级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果,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这样在工作中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才能真正实践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要求。
第三,增强“三种意识”,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必须落实到用权上。领导干部要坚持秉公用权,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对领导干部作风的基本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清醒地看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行使权力,当权为公,用权为民,则群众喜,事业兴,个人荣;错误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掌权为私,用权于私,则群众怨,事业损,声名败,甚至会跌入违法犯罪的深渊。我们一定要树立权力就是服务的意识,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用权的根本出发点;要树立权力就是责任的理念,职权由法定,用权受监督,务必保持权力行使不偏移正确的方向;要树立权力使用的纪律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讨论问题讲民主,决策事项讲程序,执行决议讲纪律。
第四,增强“三种意识”,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必须落实到自律上。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已,能经受各种诱惑和考验。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把握住自己,在日常小事和生活细节上能防微杜渐、抗拒诱惑。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保证大道不偏离。这些年来,纪律检查部门查处的一些案件也表明,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不起金钱、权力、美色的种种诱惑。领导干部手中有权,往往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挖空心思寻租的对象。所以,我们为人处事要谨慎,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切实做到慎始、慎独、慎欲、慎交朋友。有些人信奉一种观点,认为吃一点、喝一点、玩一点、乐一点,是人之常情,只要不犯大的错误,不搞大的腐败,犯一点小错误,出点小毛病,组织上也会宽容、原谅。正是这种小节无害的心理,使他们逐渐放松了自我约束,滋长了放任心理,难以自拔,最后犯大错误,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我们一定要牢牢地记取。
总之,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增强三种意识,践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在政治上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不止;在思想上自觉抵制腐朽没落思想的侵蚀,始终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上勇挑重担,努力工作,开拓进取;在生活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以优良的作风,努力做好各项财政工作,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积极的贡献。
财政部网站
相关专题:
[编者按]:燃油税,一个讨论了十一年的话题。目前这一税种仍迟迟难以开征。从2001年至今,国家税务总局两任局长金人庆、谢旭人均多次对外发布过燃油税将“择机开征”的权威消息,然而燃油税却一直难产。有媒体称,加上今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权威人士和权威机构至少已经是第五次表示将“择机”出台。为什么燃油税“千呼万唤难出来”?目前公开的解释是“油价太高”。而真正的原因却不仅仅是这一点。
点击进入专题:“燃油税”专题
知识点小贴士:
什么是养路费?
养路费,专指中国现在实行的,对在普通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征收的专用于普通公路修建养护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其用途与现在实行的“过路、过桥费”,高速公路通行费相似。养路费的征收似乎与共和国同龄。
目前,养路费依据《公路法》,国务院《公路路政管理规定》和交通部有关规定征收,具体标准由各省、市、自治区制定,且各不尽相同。根据《公路法》,国家将用“燃油附加税”替代养路费,该法的规定已经出台数年,但其规定具体实施由国务院规定,至2006年止,尚未实施。养路费实行按车辆吨位计费的办法,以月为基本缴费期间。特殊情形从该基本原则上演变。
什么是燃油税?
燃油税是指对在我国境内行使的汽车购用的汽油、柴油所征收的税。它是费改税的产物,是取代养路费而开征的,其实质是汽车燃油税。开征此税不是我国的首创,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征了燃油税。
有关部门按照海南征收燃油附加费的思路, 制订了燃油税初步方案。然而正要实施时,国际油价开始大幅上涨。于是,2000年左右,“费改税”的重点转向对经济影响较小的农村税费改革。
编辑留言:
燃油税迟迟没有出台,那么相关的养路费,过桥费,通行费等相关费用并没有在油价中体现,也就是说本属于油价一部分的费用是广大民众以油价之外的费用形式承担的,我们的用油成本还包括这部分外部成本。其次,我国的消费税的调整并没有体现对消费行为的理性引导,对于汽油和柴油等成品油的调节力度是很低的,低于国际水平,而且调整速度慢,不能适应国际能源市场的变化,在体现能源稀缺程度上力度不够,那么这部分成本也是低于我国油价中实际应该承担的成本。再次是资源税,目前我国能源税还远不健全,对于能源和环境的保护作用严重不完整,现行的资源税也只停留在定额征收的层次,而且额度很低,既不能随着石油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也不能体现石油的环境和能源的外部性成本,实际上这些外部性成本是以我们平时的环境保护费用的形式来体现的,还有就是环境对全民造成的效用损失,所以这部分成本同样是以全民以外部性费用的形式承担着。
通过以上对相关税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石油价格并没有包含应该包含的上述税费成本,事实上这些成本都以外部费用的形式由全民所承担,因此大家对于国内油价的感觉其实少了很大的一部分成本,而中石化所谓的负责人其实正是抓住了这样一点,忽悠广大的人民群众。既然油价中不包含这一系列的成本,那么油价与国际接轨的问题纯粹是无稽之谈,上述那位专家所谓和国际油价应该持平的言论实在是在混淆视听,一点公共心态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