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收入过12万,个税自行申报。中国首次个税自行申报启动以来,一直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即使在国家规定的“4.2”自行申报大限之后,有关个税的话题也一直在延续,中国有多少富人?其中多少人报了税?究竟还有多少明显“够格”人群为什么没有补个税申报这一课?
国家税务总局日前公布,截至4月2日,我国首次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工作结束。全国各地税务机关共受理自行纳税申报人数接近163万,自行纳税申报工作成效明显。
但是,这个“成效明显”与此前“至少600万人应列入申报范围”的专家预测相比,实际申报者可能仅1/4.但另一些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应列入12万个税申报的名单应大幅度扩容。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李强认为,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最保守的估计,年收入超过12万元的人群,至少在780万以上,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这次个税申报量仅过两成。
那么,公众所关心的,无疑是那个大大的缺口……
怪象,一桌“12万以上俱乐部”成员吃饭,竟无一个报税
记者前不久与几个生活颇为“滋润”的朋友吃饭,席间聊起个税自行申报一事。据记者对这些朋友的职业、境遇的了解,几乎每个都应该纳入“12万以上俱乐部”成员的范畴,可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不管是自由职业者还是金融机构职员,或是私营企业主,竟全是12万申报的“漏网之鱼”。
而且,不报税往往还似乎颇有不报的理由。
譬如,在某金融机构工作的龚小姐说,银行的金融机构,被外界认为收入丰富,其实收入确实颇为丰富,而且丰富得很复杂。即收入是通过不同方式发放的,工资、奖金、年终奖只是其中一块,但也未见得是最重要的部分,所以统计这些“明”的收入,有些职位较低的职员就不可能超过“12万”红线。所以可以规避个税申报。但她透露,其他收入来源的方式巧妙复杂,比如以报销费用的形式,自然不用上税。
突然想起前不久,广州市地税局稽查部门检查发现广州某股份制银行偷逃个人所得税300万元,该银行就是通过以现金形式通过福利费、工会经费、管理费用等科目向员工发放开门利是、过节费、职工医疗补助费、员工住房补贴,未按税法规定计入工资薪金所得项目扣缴个人所得税。并以钞币运送费、差旅费、路桥费、住宿费等名义和以各种渠道取得的发票入账,套取现金用于发放补贴,况且补贴金额标准明显高出行业同类支出的平均水平。
再如,席间另一个从事画廊生意的朋友坦言,艺术品交易从来就不透明,这是“行规”,所以在这个领域的从业人员,从艺术品制造者到中介者、包装者、销售者,都无从考证其具体收入数额,所谓个税申报就更无从谈起了。
记者又想起了从各地的个税申报报道来看,从人群分析,“工薪族”占了大头,而明显被认为高收入阶层的私营企业主、演艺人士、某些自由职业者却并不多。在西安市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中,书画界人士较为集中,而在申报时却一度出现“集体缺席”的情况。特别从演艺圈来看,真正不得不“抛头露面”高调报税的也往往是很出名的名人,大量在公众视野边缘的高收入人士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席间最殷富的朋友应该是自己有两三家公司的秦先生,他的年收入恐怕是12万底线的十倍以上,但他却说:“自己的公司本来就要交税,公司给自己和股东开的工资向来很少,根本不到12万元的标准,平时个人开销都算在企业经营成本里,本来也是一笔糊涂账。所以也不可能去报税”而且他表示他的圈子里很多大老板也是这样,几乎没有人去申报。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税法专家表示,此次个税申报制度设计本身就略显仓促,不但时间提前量不够,而且公众普及教育也大大滞后。但好在这次个税申报整个过程也以实验为主,其实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尤其是制度设计、个人收入监控体系,都没有完备,而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用纳税手段来调控收入公平是一个很正确的方向,但不得不承认操作有难度,主要原因是收入来源太复杂,目前申报个税的构成主要是工资收入,因为就目前来说,其他收入其实很难监管。
“怕露富”“法不责众”双重心态夹攻下的尴尬答卷
根据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透露,这次个税申报情况,从地区构成看,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天津、深圳、宁波、青岛、厦门等省市申报人数,占总申报人数的81%、申报年所得额的84%、申报税额的85%.从行业构成看,主要集中在银行、保险、证券、烟草、电力、电信、石油、石化、航空、房地产、制造业、医院、高校等较高收入行业。从人员构成看,主要是收入较高行业和单位的管理人员及职工、个人投资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文体工作者、中介机构从业人员和外籍人员等。
从各地数据来看,申报量最大的是北京,为25.5万人;广东次之,也超过25万人,福建省申报人数在6万人以上,重庆市接近1万人。
就全国极为关注的上海而言,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中国富人的“聚集区”,但个税申报量直到4月11日才公布为23.8万人。不管是北京、上海还是浙江、广东,这样的申报答卷总显得有点“难以服众”。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合伙人林绥直言不讳,看看上海密密麻麻的摩天写字楼就知道,上海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人,绝对是很大的群体,申报量严重不足。
另一位房地产记者说,看看现在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的房价飙升的速度和房地产销售的火爆程度,这些地方只有这么点年收入超过12万的人群,简直是个让老百姓都笑不出来的笑话。
毫无疑问,在“20%的富人占据着至少80%的财富”这一国情下,相当部分年收入所得12万元以上的富人成了一个连基本纳税义务都不愿承担的群体,不光是国家税务制度改革遭到冷遇的尴尬,更是某种社会心态的集中反映。
首先。该报不报的抵抗心态来自于“怕露富”。最近网上开展的“何种原因使你没及时申报个税”网络调查显示,选择“怕露富,不想让外人知晓”的占参加调查总数的三成以上,“家财不外露”的世俗民风的确阻碍了一些人申报,而目前社会上某些人不健康的“仇富”心态也让高收入人群轻易不敢“露富”。
“怕露富”除了惧怕所谓“仇富”心理带来的压力,更多的是对目前个税申报政策调整的观望,许多人都知道,此次个税申报并非意味着要多交税款,更大的意义在于便于统计和将个人收入情况纳入税务部门的监控视线,但很多人的忧虑也在于将税务部门并不一定完全了解清楚的个人收入情况如实上报,可能会成为未来征税的依据,从而使自己未来的税负有所增加。
在一家大型国企工作的朱先生说,其实个人收入情况,除了自己知道、单位清楚,外人确实比较难以掌握,尤其是现在的工资收入越来越不透明,即使一个办公室工作,可能也因为业绩不同差别很大,而且互不知道,所以只要单位不如实报告,税务部门对个人实际收入情况也不会太清楚。
除了“不愿露富”,观望气氛还来自于的另一种普遍心理“法不责众”,并心存侥幸。很多人都觉得周围的很多人没有申报,自己也未必一定要如实申报,何况就算不报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而对于漏报虚报个税的情况,各地也采取了一些办法。如北京市地税部门一对一“约谈”应申报而未申报的个人,区别情况予以处罚。
而兰州市两名年所得超过12万元的高收入者,因逾期申报个税,每人被处罚100元;湖南长沙也给一个逾期申报者开出了200元的罚单。但这样“清风细雨”的处罚,显然和先前预计的2000到1万元的罚款,甚至更重的处罚有很大差距。而荆州市地税局开出首张罚单,荆州开发区一私营业主被罚款1000元,算是媒体报道中处罚较重的,但这样的违法成本明显与违法可能带来的利益不成比例。
但大多数人还是相信,以侥幸心理规避法定纳税义务,毕竟不会很长久。随着个税申报制度的改革深化,监控网络进一步完善,处罚制度也会相应跟上,个税缴纳必然会越来越规范化、严肃化。
从“要我报”到“我要报”,何其之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众多应报而未报的纳税人还游离于个税申报系统之外?
很多原因马上浮出水面。一些客观制约性因素不容忽视。其中关键点是个税申报制度配套措施跟不上。譬如个人取得收入的形式和方法存在多样性,而目前国内的银行清一色不提供利息清单,所以纳税人很难知道每年利息收益是多少。
再如国内许多人在资本市场投资,证券公司并不会为投资人提供清单。而且,眼下国内大多数企业连个人年收入清单都不提供。
而在美国,相关机构每年都会向个人发送汇总表,把一年内基金、股票投资的盈利、分红、代扣代缴税款、未缴税款部分都计算得清清楚楚,个人报税的数据依据一目了然。
林绥认为,系统配套的问题是妨碍准确申报个税最大的“拦路虎”。如果这些问题能解决,不但个人申报比较清楚,有关部门的监管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反之,想准确报税也难。
普华永道税务部合伙人顾宜则认为,近年来,中国政府正逐步加强个人税收管理,这个规定是加强税务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为了使这个规则更有效、清晰、标准,在全中国有一统的归档流程,政府需要努力使纳税者完全理解其要求和程序。另外,在全中国统一执行是实现此规则有效性的重要要素。
此外,税务部门的服务意识缺乏、工作不到位也是个人报税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一家传播机构上班的一位上海白领反映,税务人员的“大爷”意识根深蒂固,缺乏方便纳税人的意识。他说,为了报税,得先花一个晚上弄懂申报表中每一个项目的含义,按要求填写;然后赶到固定的邮局花上4元多钱,购买一个专用信封,才能将申报表寄出。
华东政法学院的经济法专家张梓太教授则指出,我国主动报税的激励制度还没有建立,也是让从“要我报”到“我要报”转变困难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很多人既不清楚隐瞒报税的严重后果,也感受不到主动依法报税的好处。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合伙人蒋颖表示,关键是要培养起“纳税人”意识:一是敬畏精神,二是与权利对等的义务意识。
蒋颖认为,个税自行申报制度的推行,是我国税制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也应该适时培养公民的“纳税人”意识,必须把主动、如实报税看作非常严肃、值得敬畏的重要经济生活中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