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美国商务部长古特雷斯宣布,将对中国山东晨鸣纸业公司和江苏金东纸业公司出口到美国的铜版纸分别征收10.90%和20.35%的反补贴税,对来自中国的其他铜版纸初步征收18.16%的反补贴税。
本次事件的起因是美国俄亥俄州一家纸业公司在2006年要求美国政府对中国纸业企业进行反补贴调查,并要求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课征近100%的反倾销税。
本次中美反补贴税事件开创了美国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的先河,但绝非独立的偶然事件。早在2005年7月2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贸易权利执行法案》修正案,该法案将美国征收反补贴税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从而为向这些国家挥舞贸易制裁大棒扫清了道路。
今年2月2日,美国贸易代表施瓦布宣布,美国已向WTO提出申诉,指责中国为国内制造商提供补贴以刺激某些行业的出口。因此,本次反补贴事件的产生,可谓蓄谋已久。
国际贸易史是一部利益冲突史,自由贸易不会对所有阶层都带来好处,在贸易过程中总是有受益者和受损者。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在非熟练劳动力非常丰富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源源不断地将制造业中的加工装配环节转移到中国,从而形成了中国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因此,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将对美国制造业企业主以及蓝领工人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他们面临的市场缩水、利润下降和失业率上升。
而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受损的少数人群体总是容易形成集体行动的群体,由制造业企业主和工会形成的强大院外游说集团,一直在对美国政府和国会施加压力,要求对中国实施制裁。而美国针对来自中国的逆差,采取了两种应对措施:一是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来改变中美之间的贸易条件,从总量上遏制来自中国的进口;二是利用关税、反倾销税、反补贴税等贸易制裁手段来打击中国具体的行业和企业。
自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汇率水平都进行了积极调整后,目前美国政府越来越多地使用了贸易制裁手段。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美国国会的策略有所转变,首先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从而在反倾销法的框架下,利用第三国生产成本来核定中国企业产品价格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然后又开不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的先例,用古特雷斯的话来说,中国经济已经取得长足进展,中国企业针对补贴政策的生产和出口决策已经有所改变,这使得美国商务部和经济学家能够衡量补贴造成的财务影响了。从客观角度来说,美国征收反补贴税,无疑是自己征收反倾销税的前提条件。古特雷斯的话不过是在为政府的矛盾行为打圆场而已。
无论如何,本次反补贴税事件折射出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美国某些利益集团必将采取各种手段来敲打中国,反补贴税不过是冰山之一角。中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方式包括:一是调整中国自身的贸易政策,取消政府对企业的各种补贴,让企业在真正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二是与美国国内从中美贸易中获益的利益集团达成一致,让他们通过游说在美国国会获得支持;三是积极发挥中美双边战略性对话的作用,通过沟通来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