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总量会增加 结构会调整
中国税收的总体负担和国外比较,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上?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我觉得,中国税收总的负担是不轻的。但是,中国税收的特点是比例并不高,大概今年税收占GDP的比重在20%,或者略多一点儿,这个比重是不高的。美国、日本都在30%以上,北欧一些国家更是超过40%.
但是,这样类比并不很对。为什么呢?因为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保是全民社保,中国还处在过渡期,社会保障没有覆盖所有人口。例如:中国农民是没有社保的,只有城市居民才涉及社保问题。而像美国,税收中三分之一还多一点儿是社保。如果扣除社保部分,税收占GDP的比重就约在百分之二十一点几。在日本,要是不含社保,比重更只有不到20%.
另外,像北欧国家的税负很高,但是政府提供的服务也多。也就是说,不能光比较政府拿了多少钱,还要比较政府提供多少公共服务。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这几年增长很快,但是,仍然还有很多领域,如:养老、医疗、教育等等,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公共服务还是很不够的。所以,谈税收负担必须同时看到以上因素,我们才能够把其中的问题真正揭示清楚。
我们如果拿不含社保的部分再做比较,我认为:中国现在的税收水平仍是不低的,高也谈不上,但是,“不低”是一个总的概念。
今后税制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方针、战略呢?我认为:总量会增加,但是结构会做调整,要有增加,有减少。
企业所得税两法合一是战略调整
2008年,我们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一”,这是一个重要的减税措施。这件事情在中国税制建设上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实际上是结束一个时代。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改革开放时起,中国实行的就是两套税制,外企和外国人一套,中国企业和中国人一套。光是所得税,外资企业平均税负大概仅相当于内资企业的一半。当然,外资进入中国的领域是有限的,很多的市场对外资是不开放的。随着我们的市场进一步放开,靠封闭市场来保护内资企业就不灵了。反过来,也就要把内外税制并轨。其实这个并轨不是第一次,1994年的增值税已经并轨,即对外资企业实行的增值税和内资企业一样。那次就是内外税制开始并轨的重要一步。但当时人们包括外资对那次并轨反应都不大。为什么?
第一,要是不并轨,外资企业在中国就无法经营。因为我们的增值税主要来自发票,而外资先前实行的是工商统一税。如果外企不搞增值税,它就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没有这个发票,它们把东西卖给谁呢?这等于从发票上就切断了它们的市场。所以,外资企业一定要搞增值税才能真正进入中国市场。除非它的产品全出口,只要是在国内销售,它就必须搞增值税。
第二,我们在税收政策上又给与了他们优惠。即改增值税后,我们又搞了一个弥补措施:要是你的负担比过去高了,五年之内我们就会把差额退给你。所以外资对于1994年增值税并轨的反应是很平静的。
但是所得税不一样了。所得税的这次并轨反应比增值税的并轨强烈多了。
因为确实对于外资来说,是把他们的某些优惠政策取消了。当然,我们也会有一个过渡的措施。但是,内外企业并轨已确定无疑,这是我国税制改革一个很大的战略性调整。
对于内资企业来讲,这不仅仅是并轨问题,实际上这是税制的一个很大进步。只有这样,才能鼓励企业发展,做大做强。作为企业家,你们“家”里面的财务人员是不是很好地研究了新旧所得税法的对比?这个新旧税法变化对你企业的经营会有什么影响?你的经营战略应该做哪些调整?你们的企业是不是做了很好的研究?我建议你们要花点时间和精力,好好研究一下。因为这次所得税法的并轨对企业经营战略影响是非常大的,你要应对得好,你就可以充分把握税制改革带来的推动作用。
重复征税是企业经营的严重障碍
我们搞税制改革这么多年了,现在,增值税在中部地区26个城市的试点应该说效果很好,大面积推行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了,关键还是税制结构怎样配套的问题。我很希望能够加快它在全国普遍实施的步伐。
我们国家的税制改革肯定是(不同的税种)有增有减,企业所得税就是减,增值税转型就是第二个大的减税内容。再下来还有营业税的问题。其实营业税在国外跟增值税是一样的,我们国家保留了营业税,这是当时改革的历史局限性。但是,它是重复征税的。重复征税成为现在很多企业经营的严重障碍。我们现在已经有三十几项营业税扣除了,不扣这个行业就过不去了。这本身也说明营业税改革的紧迫性。随着我们的经济发展,所得税改完了,增值税已经在试点推进,营业税改革的呼声、迫切性也就逐步显现出来。我们国家为什么调整产业结构那么困难?为什么第三产业发展总是比理想的慢?原因很多,但是营业税重复征税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我们制造业为什么发展快?原因也很多,但是其中有一条,增值税没有重复征税,这对制造业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包括出口。现在我们营业税涉及出口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像翻译解决了出口问题,劳务出口怎么解决还在研究,这方面的问题还不少。对服务业而言,出口很重要,但是这里面有一个条件,就是营业税要做改革。
所以,这些改革基本上都是减税。增值税转型、营业税改革、企业税改革,都是减税,而这种减税的措施基本上是所有企业都适用的。
基于社会责任的三大增税
那么,增税的内容是什么呢?我觉得有这么几项:
首先是社保。这个制度的缺失,在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事情,要尽快地完善,要搞一个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制度,这是我们国家增税的内容之一。原来我们搞的社保,第一,是按省来核算的,不是全国的。分省统筹不是好办法,它会阻碍人员流动,而且对以后人们领取权益很难保证。第二,个人账户没有做实,还是有点统收统支,就是现在交钱的人把钱收上来,然后把这个钱发给现在退了的人。过去国营企业的退休职工,他们的社保资金过去是国家利润拿走了,形成了国有资产,国有资产中本来就应当有一部分解决社保问题。但是企业退休人员的钱从哪儿出?
企业管,还是社会管?仍不清楚。所以,我们后来才有规定:国有企业上市后,上市收入里必须有多少个百分点是要交给社保基金的,给社会。现在要把国有资产一部分拿来作为补偿,来源还可以有很多,比如:在国有资产的增值中获取一部分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这个社保制度确实要好好研究,好好思考。一个要全国统筹,当然,这套系统难度很大。另外,就是做实个人账户,我觉得这是比较合乎市场经济要求的。
还有一个就是环保。我们这么多年的经济增长,包括企业利润的形成,有相当一部分是靠污染环境换来的。这实际上就是把你治理污染的个别成本转化成为了社会成本。目前来说,环境污染换来了我们这么多的企业盈利,换来出口外汇储备。但是,我们的环境对污染的承受力已经非常弱了,我们需要让环境休养生息。这个局面越早扭转越好。对环境的问题要尽快提上日程,无论叫排污费也好,叫环保税也好,名字是第二位的,一定要改变现在排污成本低,谁都不愿意治理污染,而都愿意排污的状况。
再有资源问题。现在企业利润很高,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某些资源的价格太低。最大的两个资源价格都太低:一个是水,一个是土地。中国这么缺水,但是水价太低,用水太便宜,还有就是土地,土地问题也很复杂。但是,我们要解决资源价格偏低的情况。
所以,通过这样一个有增有减的调整,我们既能够保证总体收入增长,还能够使得整个经济向一个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这样一个改革的总体战略,是我们当前或者今后一段时间要实施的。这是一个很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并选择适当时机决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