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矛盾,如此鲜明。
一方面,奥运之后“绿色出行”概念深入人心,市民共享“绿色成果”;而另一方面,消费税调整旨在“抑大扬小”,运用价格杠杆使得大排量车涨价是意料之中的事。想不到的是很多店大排量车卖到断货。
这说明,在我们盼望的“绿”途上,还有一些门槛在阻挡着前进的步伐……
“拼车”深陷灰色迷雾
今年6月以来,油价上涨、奥运会在京召开,北京等地的车友在各大论坛上喊出“我们拼了”,“爱拼才会赢”,“拼车”就以这样一种略带喜剧性的方式出现在中国。
这让刚从国外回国的秦先生很惊奇:“没想到,今年拼车在国内这么流行,我在论坛上看到很多寻求拼车的信息,身边的朋友也有几个在拼车。”秦先生说,“拼车”很早就在国外流行了,也很受欢迎,被人称为‘第四种交通方式’。“
“外国人也非常有拼车意识,只要你在路边招手,基本上都会有人摇下车窗问你是否需要帮忙;到了目的地,也许他会向你索取一些费用,也可能分文不取。”秦先生说,这种方式在国外也被称为“汽车共享”,其有着完善的制度,并且普及率较高,德国、新西兰等国家汽车共享机构遍布各地。但是目前在国内“拼车”不得不受到“黑车”的连累,尚处于夹缝中求生存的状态。但是一旦发生闪失,拼车的车友在法律责任和事故风险面前是非常无助的。此前,安徽的朱姓车友一次在杭州开车时,碰上路人搭车,收了6元“油钱”,没想到竟让交通管理部门抓个正着,并以涉嫌非法营运为由罚两万元。最终这件事情还闹上了法院,事件一经公布,搞得“拼友”们人人自危。
车友赵先生曾咨询相关政府部门对于“有偿拼车”的看法,得到的答复让他感到被浇了冷水。“他们说,只要是收费的拼车,无论是支付加油费,还是给包香烟,都是违法的,属于执法部门打击的对象。”
“拼了”也许正是喊出了拼车族的这种无奈。在没有政策引导的情况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国人心态也许是“拼车”面前最大的拦路虎。而少了“拼车”行为,“绿色”也会少了很多成色。
别让公务车成油老虎
“美国每辆汽车每年消耗1.8吨燃油,欧盟1.5吨,日本只有1.1吨,而中国竟然高达2.3吨,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的水平。”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说。
有人算过一笔账:排量1.0L的夏利或者1.4L的POLO,百公里平均油耗6L,要想一年消耗2.3吨油,365天每天不停,平均日需要行驶130公里,一年支出1.2万元的汽油费,这是不可思议的。即便是一辆排量1.8L的帕萨特或2.3L的本田雅阁,百公里油耗11L,每天也要行驶70至80公里。因此,创造这一“奇迹”的并非中国的家庭轿车,而是中国“多如牛毛”的公务车。
近期,国务院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几项政策中,抓住公务车的淘汰、采购和使用三个环节,把节能减排和清洁环保作为公务车的调整方向,使公务车进一步驶向绿色和环保。公务车的暂时封存和绿色环保,都没有影响到政府的办公效率;如果能成为全国公务车改革的契机,这道门槛也许将会被越过。
消费税难“刹”大排量车
大排量车在中国的迅猛增长,成了政府推广节能降耗,减少污染的一大阻力。为此,9月1日起,国家实施针对汽车的消费税调整政策:排气量在3.0L以上至4.0L的乘用车,税率由15%上调至25%;排气量在4.0L以上的乘用车,税率由20%上调至40%;而排气量在1.0L(含1.0L)以下的乘用车,税率由3%下调至1%.消费
税升降之间,赢得了一片叫好声。
国内著名汽车专家贾新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肯定地表示,上调消费税,“对大排量汽车影响不会太大”。而这一判断源于“已经涨过很多次了”。
记者从浙江网上调查的结果看到,消费税的上调没有阻止消费者去购买大排量车的行为。据了解,浙江出售3.0L以上车型的几家4S店的库存车都已销售完毕,目前已经停止了预订。“但每天还是有很多人打电话要求订车。”一位4S店负责人告诉记者。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的情况并非杭州独有,据相关新闻报道称,在全国主要城市及省会城市,都出现了抢购大排量车的情况。可想而知,再过一段时间,中国的马路上又将出现多少大排量的轿车,如此离我们的“绿色出行”岂不是越来越远?
编辑感言
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在几场酸雨过后,欧洲人用生命的代价意识到了“绿色”的重要。如今环保已经成了他们骨子里的东西。而在“绿”途上,我们还有许多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比如在法治社会,法律制度理应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现实需要,而不能远离世俗人情。
因此,对拼车这样一种本身有利于社会,但同时有着诸多法律价值冲突的社会行为,有关方面固然需要依法对其规范化管理,可也应当最大程度地考虑当前的社会情况,考虑当事人的经济状况,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诸多法律价值的平衡和统一。
如果我们都不想有一天酸雨淋在我们头上,那绿色出行我们就应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