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财会资讯财经资讯财税资讯审计资讯考试动态: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各地动态: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山西更多

首页>会计资讯>财税资讯> 正文

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主线索

2009-1-16 14:3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打印】【我要纠错

  改革开放30年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公共财政运行规律的财税体制初步建立。回顾30年来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究财税体制改革的主线索,对于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财税体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的起点:非公共性的财税运行格局及其体制机制弊端日益明显。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是从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税运行格局及其体制机制起步的。循着收入——“钱从哪里来”、支出——“钱向何处去”这两个有关财税活动运行层面的基本线索,可以将当时的财税运行格局概括为: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国有部门;财政支出主要投向国有部门。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这一时期的财政支出活动主要围绕生产建设领域进行,在财政政策上实行不同所有制分治和城乡分治。由此,可以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税体制概括为国有制财政、城市财政、生产建设财政。“国有制财政+城市财政+生产建设财政”,凸显了传统体制下财税体制机制的非公共性特征。这种财税体制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暴露出明显的弊端和不适应性。因此,我国财税体制走上了改革之路。

  一条主线:由非公共性的财税运行格局及其体制机制不断向公共性的财税运行格局及其体制机制靠拢和逼近。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始终服从服务于整体改革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经济领域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首先带来的是GDP所有制构成的多元化。这一影响传递到财税运行格局上,就是财政收入来源的公共化,全国税收收入日益来源于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财政收入来源的公共化,自然会推动并决定财政支出投向的公共化。到2006年,全国财政支出中专门以国有经济单位为主要投向的支出占比已经由1978年的52.7%大幅下降至15.87%.与此同时,社会保障支出、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和政策性补贴支出等所占的份额分别上升至11.25%、18.69%和3.58%。财政收支的公共化又进一步催生了财政政策取向的公共化。也就是说,经济的市场化带来了财税运行格局的公共化,财税体制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从国有制财政走向多种所有制财政,从城市财政走向城乡一体化财政,从生产建设财政走向公共服务财政。由“国有制财政+城市财政+生产建设财政”向“多种所有制财政+城乡一体化财政+公共服务财政”的跃升过程,彰显了财政的本质属性——公共性。由非公共性逐步向公共性靠拢和逼近的财税公共化过程,形成了过去30年我国财税运行格局及其体制机制的演进路径。

  一个取向:构建并实行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又与财政的本质属性相贯通的公共财政制度体系。财税体制改革起步时,几乎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是基于增强经济活力的目的、围绕“放权让利”而推出的,这打破了“财权集中过度、分配统收统支、税种过于单一”的传统体制格局,并由此启动了我国财税体制机制的公共化进程。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1994年启动了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之后,同市场经济紧密相连的诸多因素、理念、规则、制度等叠加在一起,不仅催生了公共财政的概念以及相关实践,而且使改革的着眼点也越来越向公共化的方向聚焦。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就成为了一种自然的选择,并围绕这一目标实施了收支两条线、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改革。再到后来,伴随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建设完善的公共财政体制成为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于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等相继进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文献。至此,经过30年艰难探索,全面建设公共财政成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有意识、有目标的自觉行动。

责任编辑:逐梦
相关热词: 财税体制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