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如果有延税型养老金的试点政策,上海的保险行业将在保费收入和产品开发方面出现显著增长,这样不排除会有一些保险公司将业务中心设在上海。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将于8月1日起正式实施。在上海市属金融国资企业名单中,保险公司方面仅有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大众保险和安信农保,其中规模较大的中国太保截至2008年底的总资产为3139亿元,相比而言,上海保险业在2.45万亿规模的金融国资重组的占比中,“力量”显得非常“薄弱”。
记者通过对几位专家的采访了解到,尽管上海市政府参股的保险公司非常少,但这不代表上海没有自己的保险业。保险业在金融中心的建设中应具有国际视野,而目前上海保险业的弱点是缺乏重量级保险公司,但如果延税型养老险能成为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将会带动上海保险业的保费和产品开发的显著增长,也会吸引更多保险公司将业务中心设在上海。
上海缺乏重量级险企
中国社科院保险研究所所长郭金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能因为上海市政府拥有或参股的保险机构很少,就说上海没有自己真正的保险业。上海要建设的是国际金融中心,所以要有国际视野,金融保险业应该为全国甚至全球的保险机构提供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上海。”也有业内人士指出,保险公司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主动服务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不是索取。
郭金龙认为,“保险业在金融中心的建设中会起到很大作用。首先,保险本身是为客户提供保障产品的服务;同时,寿险是保险的主要组成部分,期限比较长,有资产配置的需求,因此保险机构又是重要的机构投资者;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不少国内外保险机构都看好上海金融市场,比如中国平安现在可以算是深圳、上海双总部,还有很多外资保险公司都愿意进驻上海保险市场。”
华融资产高层许先生则对记者表示,“上海是一个强势政府主导的金融市场,但是上海保险业还没有全面发展起来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本身,还有非常少的原因是以前不够重视,没有进行整合。对于大的保险公司来说,同样的发展环境、同样起步,但是发展到现在,公司之间的差距不是一点点。”
许先生指出,“整体来看,上海的保险业在国内还是比较强的。目前来看,中国的整体保险业发展得比较迅速,上海只是缺乏重量级的保险公司,这并不代表上海的整体保险业滞后。而缺乏重量级的保险公司与上海本地的保险公司自身定位和发展策略有关系,也与此前受重视的程度不够有关。现在上海应当对相关保险公司进行整合,集中力量培育一到两家国际知名的保险公司。”
延税型养老金应是主要方向
在保险行业的发展上,京华山一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保险研究员夏平对记者表示,“目前来看,全国保险行业的总资产为3.7万亿,而今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总资产73.7万亿,所以,保险行业相比银行业来说,规模还是比较小的。”
夏平指出,“如果有延税型养老金的试点政策,上海的保险行业将在保费收入和产品开发方面出现显著增长,这样不排除会有一些保险公司将业务中心设在上海。其实现在已经有中国平安的营运中心在张江,中国人寿的上海数据中心也在张江建设中。”
事实上,在今年的“2009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曾表态,上海当前最重要的是尽快出台个人养老保险的递延纳税政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要抓紧开发满足人民群众养老需要、服务方便快捷的养老保险产品。
综合各方的信息来看,中国人寿养老、中国平安养老、长江养老和太平养老4家险企最有希望成为首批“有条件的保险公司”。
建金融中心应具备国际视野
郭金龙对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在香港的总部不多,但是香港金融市场运作更加国际化,且人才济济。香港有关保险的法律制度也比较发达和健全,可以最大限度保护客户利益。总之,香港较为成熟的保险市场值得上海学习并借鉴经验,而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夏平也指出,“从分析师的角度来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应具备国际视野,国有保险公司的总部是否在上海并不是一个必要条件。比如说,保险公司将总部设在香港的也不是很多,但香港的保险市场就非常成熟,拥有较为完整的金融体系和法律体制。从软件方面来看,上海和香港的差距远不止5年10年,上海应该向香港学习。”
根据上海保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保险市场上寿险实现保费收入245.29亿元,同比增长17.30%,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76.73亿元,同比增长4.72%,意外险实现保费收入6.66亿元,同比增长9.69%,健康险实现保费收入22.59亿元,同比下降59.22%.与此同时,上海产险发展速度也逐步提升,从1月份负增长4%升至6月份增长4.72%,预计下半年随着实体经济见底复苏,上海产险发展速度还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