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至11日,中国低碳经济论坛在京召开,与会商业银行代表呼吁,银行开展低碳金融业务需更多政策扶持。
光大银行副行长张华宇表示“据世界银行预测,全球碳交易在2008年至2012年间,市场规模每年可达600亿美元。2012年,全球碳交易容量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商业银行没有理由拒绝。”
他认为低碳金融往往面临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政策风险大、企业资信不足等难题。在远望碳金融市场美好前景的同时,银行必须不断优化、改造目前流程,打造适合低碳金融市场的法人治理结构、信贷评审标准和风险管理体系,这是银行本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由此看来,银行支持低碳经济已经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才能更好分一杯羹的问题。
据张华宇介绍,从产品的层面来讲,碳交易可以被开发为基本的产品,包括贷款、基金、债券等。金融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对金融业而言是一次需要不断创新的挑战,也是一次与国际金融接轨的机遇。
此外,商业银行代表还表示,相关政策应加强对低碳金融的扶持,上海浦发银行总行公司投行总部副总经理杨斌表示,“我们建议监管部门能够出台一些政策,针对低碳企业的IPO,低碳企业发行的公司债券,低碳企业发行一些中期票据等等,来提供一些专项的鼓励政策。”
“银行在发展低碳金融时,必然面临风险。从社会责任角度来看,银行大多积极响应政策,但收益和风险有时并不匹配。虽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一些手段来降低风险,但这又带来企业支付成本的增加,增加了企业准入门槛。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能够提供商业银行从事低碳金融的扶持政策,比如说给予税收的减免,在风险资产占有方面,也给予一些倾斜政策。”杨斌呼吁。
杨斌表示,由于低碳产业商业模式比较新,因此除了银行传统的金融融资以外,需要大力开拓多类型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建议各地政府能够牵头发起低碳的引导资金,来带动社会资金,包括PE、VC,以及一些信托的资金等,投入到低碳产业。同时,也建议大力发展国内的碳排放权的交易平台,出台有关排污权等抵质押的法律规范,加快制定国内碳排放的计量方法和标准,构建碳交易和碳中和的市场。
在会议现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原国家环保局副局长张坤民表示,发改委新能源规划已立案,将在近期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