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43349.79亿元,同比增长27.6%,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财政收入为何超GDP增长?我国的宏观税负水平是高还是低?针对社会上普遍关注的这些问题,有关部门和专家发表观点如下。
我国宏观税负实际偏低
在财政收入中,税收占到了90%左右。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引发了一些人的担心:财政收入增加这么多,是不是国家收的税太多了,企业和居民的负担太重了?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说,全面考量财政收入负担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不是财政收入的绝对数,而是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是指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它是衡量政府收入规模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统计口径,政府财政收入包括税收、社会保障缴款、赠与和其他收入。按此统计范围,我国政府除纳入一般预算管理、可以统筹安排用于民生支出、提供一般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公共财政收入外,还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税负低于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IMF出版的《政府财政统计年鉴》(2008)对2007年全部有数据的53个国家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计算。这53个国家宏观税负平均为39.9%,其中24个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为45.3%,29个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为35.5%。按这一口径计算,2007年至2009年,我国宏观税负分别为24%、24.7%和25.4%,不仅远低于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可用财力上看,我国可用于统筹安排的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明显偏低。在现行管理体制下,除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外,我国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等也都具有特定用途,实行专款专用,只有公共财政收入可以统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公共支出。2007年我国公共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9.3%,2008年为19.5%,2009年为20.1%,明显低于国外平均水平。
从人均指标上看,我国人均财政收入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2009年我国人均公共财政收入5130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仅为751美元,大大低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13000美元以上的水平。
财政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并非同步
通过国际数据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税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近年来我国税制改革和税收政策的变化,人们也能切身感受到企业和居民的税收负担逐步下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说,“减税”是近年来税收改革和政策调整的主基调,国家除了适当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调整个别矿产品的资源税政策之外,基本上没有出台增税政策。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每年减轻负担1000多亿元;2008年以来,特别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施了结构性减税政策,大幅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促进了企业扩大投资,拉动了居民消费。仅2009年,就减轻了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实施了力度这么大的减税政策,为什么财政收入增长还会这么快?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高于GDP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对此,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分析,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原因,是经济较快增长带动税收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6%,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5%,一般贸易进口增长56.6%,汽车销售量增长47.7%,1—4月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增长55.4%,直接带动了营业税、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关税和车辆购置税等较快增长。
此外,受金融危机冲击,去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下降2.4%,基数较低,也是造成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的一个因素。如果把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与2008年同期进行比较,增长仅为24.5%,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为11.6%,与GDP增长大致相当。
经济决定财政,但由于收入结构的差异、价格因素和统计口径的差异、政策性及特殊性因素的影响,财政收入和GDP两者之间的增长不能进行简单比较。比如,税收的增长速度由税基的增长速度决定的,而大部分税种税基的增长和GDP增长基本上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关税和进口环节税税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是负相关关系;证券交易印花税税基是证券交易总金额,其增长和GDP增长也不存在直接关系。另外,税收政策的调整和税收征管水平的变化也会影响到税收收入总量,而这种变化也与GDP的变化不存在直接的数量对应关系。
从增幅数据来看,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达到6%,但财政收入却同比下降近10%,远远落后于同期GDP增长;到了今年上半年,GDP增长11%左右,而财政收入增长27. 6%,又跑到了前面。所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多少,并非与GDP增长完全同步。财政收入超GDP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财政收支矛盾仍很突出
财政收入增加了,并不意味着政府花钱可以大手大脚,仍须精打细算过紧日子,把钱花到最急需的地方。
高培勇认为,财政收入每上一个台阶,都会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和管理水平提出新要求。财政收入总量增加,意味着政府可支配财力水平提高,这不仅使政府有能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三农”、教育、科技、社保、医疗等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也要求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提高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绩效,确保财政资金更有效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支出一直在向民生领域倾斜。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合计7253.1亿元,增长21.8%;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7422.56亿元,增长31.7%。如果包括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方面涉及民生的支出,中央财政实际用于民生的投入还要更大一些。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支出用于教育、社保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增幅均高于同期GDP的增幅。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各级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费用、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等经费规模。同时,要以加强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各项工作,进一步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财政职能作用有效发挥,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要稳步推进预算公开,让国家的“账本”更透明,让社会公众更好地参与监督,确保财政资金花到实处、花出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