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力推结构性减税,那厢罚没收入大增。掐头去尾,企业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这就是企业当前的真实生存状况。
财政部2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3季度税收总收入增速同比回落18.8个百分点。而22日披露完毕的各省份前3季度财政数据显示,一些地方在税收收入增长“失速”的情况下非税收入大增,有的地方非税收入高出税收收入40多个百分点。
譬如,今年前3季度,天津非税收入增幅(54.75%)高出税收收入增幅(10.86%)40多个百分点,安徽非税收入增幅(52.1%)高出税收收入增幅(15.3%)30多个百分点,广东非税收入增幅(25.89%)高出税收收入增幅(8.15%)近18个百分点,江苏非税收入增幅(21.3%)高出税收收入增幅(11.7%)近10个百分点。其他各地也不同程度存在非税收入高于税收收入增幅的情况。
在一些依靠非税收入拉动地方财政的省份,罚没收入构成了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财政收入增速明显下降的形势下,一些地方政府采取了“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做法。
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三令五申不许收“过头税”,但是此现象却屡禁不止。杭州市江干区一名企业主说,当地财政局为了完成税收任务,不仅要求该企业将今年960万元定额营业税全部缴纳,连明年的960万元也全部“预支”了。“当财政局的一名领导来收"过头税"时,对我说"兄弟帮忙",你说,我能怎么办?”
既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不许收“过头税”,为什么地方财政和税务机构仍然热衷于收“过头税”呢?因为他们不仅要看业务上级的脸色,更要看行政上级即地方首长的脸色。据说杭州市江干区的区长隔三差五找税务局长开会,税务局长把这个压力都分摊到企业头上。今年税收增幅不够,为了数字上好看,就把明年的部分税收都“预收”了。
可见,收“过头税”和罚没款大增的总根源在地方首长身上。谁都想为官一任作出成绩,要作出成绩就要尽可能掌握足够的资源(资金),这就产生了收“过头税”的强烈冲动。
如果预收了明年的税收,明年怎么办?明年还可以预收后年的,总而言之是“先收为快”。每一任领导想的都是让任内财政状况好一些,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作出成绩。对于竭泽而渔的后果,就让继任者承担吧。推而广之,如果中国的每一届、每一地地方政府都存在着强烈的“发展冲动”,就会使弦儿一直绷得很紧,企业和居民不得喘息。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地方政府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上级。只有上级对下级的考核科学而客观,不再惟GDP和财政收入论英雄,下级才不会做“挖地三尺”的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