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新闻:财会资讯财经资讯财税资讯审计资讯考试动态:初级职称中级职称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

各地动态: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辽宁吉林山东内蒙古山西更多

首页>会计资讯>财税资讯> 正文

财税体制目前不会“大分大合”

2012-12-28 10:51 转自互联网 【 】【打印】【我要纠错

  随着明年“营改增”试点的继续扩大,普通民众已从报上和网络上读到了地税部门“人心浮动”的新闻。昨日有最新报道甚至写道“地税分拆在河南已有迹象,已有河南某市地税人员填写了分流意向表”云云。该报道进一步称:“一位消息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针对税务系统机构调整流传有一个方案:将地税进行拆分,部分进入国税,部分进入财政系统。”

  财税体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运行体制,它是国家基本制度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可以轻易改动的。笔者认为,财税体制目前不大可能“大分大合”。先简单梳理新中国财税体制的演进。最早,财政与税务是同一机构,称为“某某财税局”,其中“财”主导预算编制及财源分配,也即“财”的功能集中于主持花钱的事:“税”则主要负责收税。当主持花钱和收税是同一拨人时,其弊端犹如事业单位广遭诟病的“自收自支”。

  财税“自收自支”在计划经济年代还勉强凑合,到了市场经济年代弊端就立即放大。于是,1980年代先将“财”与“税”分设,前者作为政府财政的宏观调控部门,承担政策制定、编制和落实预算并监督预算执行;后者则专一承担收税职能。那个年代,国内没有“五级财政”(中央一级和地方四级)一说,整个国家吃财政大锅饭,中央财力则靠各省实征税收按比例上缴中央。到了1990年代初,各省普遍少报瞒报税收,以达到减少向中央上缴的目的,中央由此手头越来越紧。于是国家开展了影响深远的中央与地方分灶吃饭的“分税制”改革,并将税务部门分拆为国税和地税。

  回顾这一过程,有个历史细节值得思索:“分税制”从1988年开始动议,到1994年正式启动费时整整6年,这说明,但凡涉及国家重要制度的改革,决策层一向是非常慎重的。

  “分税制”的主要好处是对中央税与地方税作了区分,双方各收各的,并彻底化解了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鞭打快牛”所造成的冲突和矛盾,同时极大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主动培育涵养地方税源的积极性。放在中国财税史长河中看,并横向比较各国财税制度,应当承认,这是中国特色财政制度对全球税制的一项重大创新。

  然而,任何制度的优劣皆受时势之变而变。现如今,一方面地方事务比20年前大大增加,地方需要花钱之处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为减轻流通企业税负,地方必须主动进行“营改增”税改。

  可由于营业税系地方税,增值税的大头归中央,这就在社会层面造成了误读,以为如此试点必造成地方手头更紧。其实,“营改增”并非中央逼地方改,而是地方主动要求改。地方的“算盘”是,通过减轻税负培育地方企业税源。而根据现行“分税制”安排,“营改增”带来的增值税,中央仅过一道手而已,大头依然返回给地方使用。

  此外,判断“分拆”在目前之所以不可能,还在于“营改增”的本质不是中央抢地方的“税碗”,而是鼓励地方通过此项税改减轻流通企业税负,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培育更大的“税收蛋糕”,所以才有中央对地方“营改增”税收的事实返还。其次,营业税并非地方税之唯一税收,地方税品种远比国税要多,房产税一旦扩容,地税工作量将立即重新增加。

  当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施近20年的“分税制”若作重大调整,肯定会牵涉到机构设置的调整变化。相信全国人大、国务院财政口、中央编办等早已启动方案论证、比较等可行性预研,但目前及未来数年,或许都将只局限于此。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Alice
相关热词: 财税体制 大分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