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提升区域竞争力 推进融入成都城市经济圈
自2007年四川省政府和重庆市政府签署《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以来,尤其是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成都经济区的规划与建设备受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各地就如何立足自身优势融入成都经济区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资阳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交通对接、产业对接和重点区域对接等措施以加速融入成都经济区。融入成都经济区,可以分解为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即如何融入成都以推进资阳的发展,二是如何做得比其他市州更好以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融入成都经济区的过程中,资阳与成都主要是合作关系,同时与成都下属的市县也存在竞争关系,而与本区域内其他地市,主要是竞争关系。因此,认真分析研究成都、资阳及其他市州的发展现状及趋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提升资阳竞争能力,对于资阳长远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一、资阳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及发展趋势
有学者认为二十一世纪初期改变世界格局的两件大事,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二是中国的城市化,资阳未来的发展也将置于这两大背景之下。我国的城市化与之前其他国家不同,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是风险与机遇并存。利用得好,可以促进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可以利用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的机会,加速自己工业化、信息化进程进而推动我国城市化的良性发展;如果利用得不好,不能改善在产业链条分工中的不利地位,不能有效解决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和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不能解决好我国金融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产业安全等经济安全方面的问题,我国城市化就有可能步墨西哥、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的后尘。2009年,我国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分别是40.1%和46.6%。国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表明,在工业化率、城镇化率达到30%以后,工业化、城镇化进入快速推进的中期阶段,一般用30年工业化率、城镇化率就达到70%。从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势头看,在全球化进程中能够做到趋利避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良好预期下,用不了30年,我国就可以完成这一阶段而步入工业化、城市化的后期。2008年初,全球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发布的《迎接中国十亿城市大军》报告中称,按照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中国的城市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9.26亿,到2030年将突破10亿,将出现221个100万人口的大城市,23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以及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武汉、重庆和成都等8个人口超过千万的巨型城市。
目前,环成都经济区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该高速公路向东跨过龙泉山至简阳经济区,向北延伸至彭州、德阳经济区,向西拓展到邛崃工业区,向南至华阳以外,形成一条全长300公里左右的环线。未来四川的发展,将极有可能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此高速路为柱线的环状产业带,这一带上将出现一些人口超过百万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以成都这个1000万人口为中心的城市群。
谋划资阳未来的发展,就不仅要研究宏观环境,不仅要研究资阳自身的特点,还要重点研究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发展现状及趋势、举措,做到知己知彼。
二、成都及周边市的发展现状、趋势及举措
从产业构成看,成都已处于工业化后期(成熟期),正向现代化迈进,其城市化呈聚集与扩散并存的特征,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群初具雏形。目前,成都形成了以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生物制药、现代中药为主导产业的格局,石油化工、航空航天产业、食品制造以及优质建材迅速发展,其产品加工度高、附加值高。同时,以知识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金融、信息、现代物流、现代商务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城市化表现出由聚合向分散转化的空间转变趋势。2009年,成都市GDP达到4502.6亿元,占全省的31.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分别44.5%和49.2%,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为7.5(2001.79亿元/267.77亿元),城市化率为64.9%。建成区面积达到439.2平方公里,市辖区685.6万人。成都作为西南地区中心城市,随着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成渝城际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其极化效应将更加突出,城市的规模将更加扩大,城市功能也将提升,传统产业也将向周边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辐射、转移。在未来城市化进程中,将在发展壮大现有主导产业的基础上,将积极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以及天然气应用、机车制造、光电、新材料、生物能源、核技术等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新的优势产业,成都中心城市的核心和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强化。在《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中,到2020年,成都将形成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城市群,区域内总人口将达到36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00万,届时成都主城区人口将可能超过1000万。
“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等五市以及雅安的雨城区和乐山的夹江县。在成都经济圈中,绵阳、德阳、乐山的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成德绵地区是成都经济区的核心部分,也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产业实力最强、产业水平最高、产业集聚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形成了成都以高新技术产业、德阳以重大装备产业、绵阳以电子产业为主的各自特色。在一体化进程中,交通被排在了优先位置。目前,连接三地有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设计时速200公里的成绵乐城际铁路已经开建,成绵高速公路复线也将动工。这将加速三地同城化进程。统计数据显示,成德绵地区占据了四川省经济的半壁江山。2009年,成都、绵阳、德阳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6亿元、820.2亿元和779.9亿元。综合产业结构及特征以及城市化发展现状粗略判断,这三个市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
绵阳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四川省西北部,距离成都127公里,是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新材料、生物和精细化工产品研发和生产基地,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以食品、机械、冶金、建材为支柱的工业结构体系,其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09年,绵阳市GDP为820.2亿元,占全省的5.8%,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分别45.8%和35.1%,城市化率为39.8%,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达到8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约80万。在未来的发展中,绵阳将以构建百万人口大城市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切入点,全面提升绵阳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振兴绵阳电子工业,努力实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将绵阳打造为中国西部的建设高地、四川省的副中心。
德阳市工业基础雄厚,机械、食品、化工支柱产业优势突出,已基本完成了以原材料工业为重心的阶段,正在向以装配工业为重心的高加工度化阶段转变中,已成为我国重大装备制造基地。2009年,德阳市GDP为779.9亿元,占全省的5.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分别56.4%和26.5%,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为3.3,城市化率为41.2%。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1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口约42万。在未来发展中,也将以中心城市建设为重点,形成更强大的重装、化工、食品、新材料、新能源五大产业集群,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进而建设“中国西部经济强市”,到2020年中心城市城市人口规模达到90万-100万。
乐山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城市,是四川省首批规划建设的大城市之一。其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较好,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冶金建材、盐磷化工、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集群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迅猛。2009年,该市的GDP为619.0亿元,占全省的4.4%,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分别57.2%和28.1%,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为3.9,城市化率为39.4%。市辖区建成区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人口约44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乐山的发展定位是:加快建设四川工业强市(建成中国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西部建材产业基地、四川盐磷化工产业基地、四川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区域性综合枢纽城市、百万人口大城市以及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四川第一的最佳旅游目的地,把乐山建设成为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平原城市群的南部中心、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要增长极。
成都经济圈的眉山、雅安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为接近,均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初级阶段。2009年,眉山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的比为2.4,雅安为2.8;城市化率分别为:眉山34.1%,雅安为34.6%。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分别为42平方公里和20平方公里,人口分别约为31万和24万。未来的发展规划,都是立足于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着力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城市。
处于成渝经济区的中间地带的内江、自贡、宜宾、乐山、泸州五个川南城市也在加紧区域整合,四川省已经开始进行川南经济区的规划,希望将这一区域打造成“继成德绵之后,四川未来发展新的增长极”。
纵观成都经济区几个市的发展定位,绵阳、德阳、乐山发展思路明晰,其产业定位和区域发展重点既立足于现有的基础和优势,也顺应了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重心和中心这一普遍规律,而雅安、眉山不仅现有基础较差,其发展思路和举措和资阳建区设市之初一样,还较为笼统而模糊。就近期而言,资阳在融入成都经济区的竞争中,除发展优质农业与雅安和眉山尚可比拚外,在其他各产业和吸纳生产要素转移等方面的竞争中,资阳主面对的主要还是来自于成都郊县和德阳、绵阳以及乐山的竞争压力。
三、资阳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资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建区设市以来,资阳市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市和畜牧经济强市的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千百亿工程”,着力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品牌、做活园区,初步形成了造车、食品、医药、纺织、建材五大支柱产业。资阳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六年保持全省前三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1998年的11.5亿元上升到2009年的265.1亿元,在全省的位次由16位上升到10位。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0%,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1,人均GDP达到12616元。伴随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也快速推进,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16.6%上升到2009年的32.7%,全市各县建成区面积和人口也由区划调整时期的37.5平方公里、39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74.0平方公里和79.4万人(按自来水用水人口推算)。其中,雁江区建成区面积为31.5平方公里,人口25.5万人;简阳建成区面积为19.5平方公里,人口20.5万人。这一系列指标数据标志着资阳市已进入工业化初期阶段,步入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工业建园区、城市建新区、加速建设一区两带四基地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到2010年、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30.6%、50%的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30年之内,资阳市将极有可能达到70%的城市化水平。按70%的城市化率计算(30年内人口变动预计不大,按500万预计),资阳市将约有230万的农村人口变为城镇居民(现有城市人口约77万人,加上乡镇非农产业人口约46万共计123万)。
四、资阳市工业化、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资阳市近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但由于资阳市尚处于初期阶段,底子薄、基础差,发展水平低,产业发展对城市化的支撑作用不明显。
一是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于国家、省平均水平。2009年,资阳市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为2.1,全国、全省分别是4.4和3.0;城镇化率是32.7%,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3.9和6.0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落后于成都经济区的其他市。资阳市第二产业与第一产业增加值之比是2.1,分别比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低5.4、1.2、0.3、1.8、0.3、0.7。城镇化率分别比成都、德阳、绵阳、乐山、眉山、雅安低32.2、8.5、7.1、6.7、1.4、1.9个百分点。
三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按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水平应高于工业化水平,如日本、韩国,工业化达到36%、39%时,其城市化率分别达到57%、56%。目前,全国、全省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基本接近:2009年全国城镇化率是46.6%,工业化率是40.1%;全省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分别是40.1%和38.7%。而资阳市2009年城镇化率仅32.7%,工业占GDP的比重是45.0%,城镇化率比工业化水平低12.3个百分点。
四是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程度不高,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不明显,尤其是主导产业对城市化进程推动作用不明显,城市化发展缺乏支撑力。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城市化与工业化是高度相关的,而资阳市城市化与工业化相关程度不高,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力有限。2009年资阳市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计算比2004年增加2.1倍,占GDP的比重为45.0%,比重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提高18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工业增长幅度,2009年全社会工业从业人员仅18.7万人,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49.4%,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仅9.7%,比重比2004年提高4.7个百分点。从汽车、食品、医药、纺织、建材五大产业看,五大产业虽汇集了33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但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聚集程度与之相比差距太大,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有限,2009年末五大产业从业人员仅11.0万人,仅占全市劳动力的5.6%,与五大产业占GDP40.9%的比重相差太远。
五是园区布局分散,产业集中程度不高。之所以建立园区,主要是其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一是企业集中在园区发展,有利于道路、交通、通讯、水电及排污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降低配套建设成本,形成较好的发展硬环境,与经过着力打造的制度、行政、市场、服务等软环境,对投资人或客商具有较大吸引力;二是可以引导产业相同、相近或相似的企业集中起来实施规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企业间信息交流、产权流动等活动也更为有利,产生规模效应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果;三是集中发展可节约土地资源,能有效、合理地保障建设用地,防止乱占耕地,从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依托地方区域和资源等优势建设的,可以使地方的资源优势得到有效配置,产生最大的资源集聚效能。从园区功能作用的发挥情况看,资阳市园区一些方面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好。一是园区数量多,分布散,不利于产业的积聚,其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得不到应有的发挥。目前,资阳市原有的10大工业园区加上成都-资阳工业集中区,共建了11个工业园区,有的一个园区里面集中了众多行业的企业,而一个产业的企业也会出现在不同地区的园区,有的甚至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园区,这些企业之间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程度较低,各产业内部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明显,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低,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前端和末端,处于初级产品加工和最终产品组装阶段,产品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基本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园区资源利用率低,园区内的企业厂房的平房较多,车间布局不够紧凑,土地利用率不高,而且有的企业圈占的土地还大量闲置。另外,园区功能单一,缺少必要的生活配套设施,也不利于园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六是中心城市规模小。目前,资阳市的雁江是刚刚跨入中等城市门坎的城市,其建成区面积3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是25.5万人,作为资阳的中心城市,其建成区面积相当于德阳、绵阳、乐山、眉山的61.8%、38.0、60.6%和75.0。
五、加速资阳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推动融入成都经济区的建议
基于前面的分析,资阳未来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以融入成都经济区为契机,加速推进资阳市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要实现这一目标,要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和前提下,立足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要立足于成都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要立足于资阳及成都周边地区的未来发展趋势,着力提升资阳竞争力。目前,资阳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区两带四基地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对接、交通对接和重点区域对接的措施,正是把握了未来发展趋势的恰当举措,体现了扎实的经济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高远战略眼光。为实现这一发展战略,在具体实施上,我们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对农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和指导,着力营造农业竞争优势。
工业化、城市化不仅是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而且是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活品质的提高。融入成都经济区,首先就要立足于成都未来1000万及周边城市群2200多万城镇人口的庞大需求上,要面向未来中国10亿的城市大军,着眼于提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产品和服务上,要立足成都,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资阳市紧邻成都,为成都提供生活生产所需的农副产品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然而与成都周边的其他市比,由于自然条件相近产品相同,资阳市不具备独特的资源优势,要在竞争中胜出,一是把产业做大做强,以此实现规模效应以降低生产、购销成本,二是增加科技投入和加强管理,生产出比别人更加优质的产品,通过这两种途径打造农业的竞争优势。
农业基地的建设是资阳市多年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措施,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看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在专业化基地建设、产业化程度、农业科技运用、联结机制等方面,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城市化发展对优质高效农业的需求。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是要着力发展优势特色效益农业,规划布局特色优势产业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将现有的基地规模、产业规模做大做强到新的数量级;二是要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三是要着力强化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农业科技公关,以满足农民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强化农技推广;四是要着力推进市场化运营,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畅通流通渠道;五是要着力强化社会化服务。
(二)、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资阳市工业的五大主导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壮大,但这些产业即使在成都经济圈的几个市中我们都非独有,并没有独特的优势可言。各产业的企业之间分布分散,技术水平总体上不高,企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程度较不高,产品同质化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高,竞争能力不强。按照分工与合作的需求,通过引导企业向重点园区聚集,尽量减少园区数量,壮大园区规模,有意识地促成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产业集群促进集群内的企业合作和创新作用,发挥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从而获得产业竞争优势,并促进产业的升级。
(三)、是实行名牌战略,树立资阳形象,扩大资阳特色的知名度,以品牌来开拓、占领市场。在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可以借鉴一些地方的做法,由政府主导、引导在一些大型媒体上打包宣传,打造资阳品牌形象。同时,在对外宣传方面,树立大资阳意识,对资阳的各种优势资源统一冠以资阳某某,实现品牌效应叠加。
(四)以中心城市的建设为切入点,加速产业的聚集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中心城市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区域参与经济竞争的支撑力量,建设中心城市是城市化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融入成都经济区的关键。目前,德阳、绵阳、乐山等城市都把建设百万人口的中心城市作为加速发展的切入点。成都在加速发展的同时,随着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其传统产业将向外转移,而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是就近向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转移,建设好中心城市无疑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最佳途径。资阳市也当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将对中心城市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城市竞争力。
目前,资阳市形成了雁江、简阳两个中等城市,这两个城市规模相近,但在整个成都经济区的城市发展和竞争中,其发展潜力却大不相同。我们知道,一个地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组成,比较优势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主要包括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社会资源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学习和转移优势,是区域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竞争优势是指在竞争中相比于竞争对手的更强的能力与素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力,发展竞争优势关键是提高创新力。对区域经济而言,首先应明确竞争优势的立足点,就是要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地区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而资阳处于工业化初期,由于不具备资源优势,加之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企业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高内生动力不足,区位比较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距成都距离愈近的地方,其接受的辐射力也越强(曾经有个经济现象困扰资阳市部分经济工作者-为何龙泉驿原有的基础远不如简阳,但其发展势头与简阳比却是如此之大?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此,并且龙泉山强化了这一因素的影响)。雁江城区虽然是全市政治中心,其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相对较好,但与德阳、眉山比,明显不具备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德阳距成都仅58公里,眉山距成都仅65公里,与绵阳比虽然近40公里,但加上城市本身的发展水平上的差距,雁江城区城市的吸引力显然不能与这几个城市比。而简阳则不同,简阳距成都仅48公里,正处于即将开建的环成都经济区高速公路之内,随着成安渝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成为成安渝与成渝高速公路的枢纽,简阳将可以高速直达其他各县市区,其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在“一区两带四基地”的发展规划中,简阳也是两带的交汇点,处于事实上的经济中心。雁江由于与简阳比不具备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无论在接受成都的辐射、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还是对资阳本地生产要素的聚集上都不如简阳,其工业发展的活力和后劲都不可比。不论把不把简阳作为中心城市发展,若干年后简阳都将与雁江城区拉开距离,率先成为资阳的第一个大城市、惟一的可能超过百万人口的大城市。
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尤其重要,而资阳市与其他市州比资源优势并不明显,利用和营造区位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若能在将雁江作为资阳市中心城市建设的同时,也将简阳与靠近成都的龙泉、三岔等镇一起确立为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中心城市(或者说是经济重心,而不仅仅是副中心),及早谋划搞好规划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建设档次,着力营造区位优势,在此基础上加速产业的聚集和创新,将简阳由经济的“桥头堡”变为“大本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资阳市的竞争优势,必将促进资阳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五)推动区域创新,培植区域核心竞争力。
地区的经济竞争力既可以表现为以更高的效率生产同类产品,也可以表现为创造与竞争对手不同的差异性产品的能力,因此创新对营造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同样都是重要的。首先是推动基础层面的技术创新,通过建立自主技术体系,创造自有知识产权,增强持续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能力,着重发展与区域核心专长相关的整体能力与系列产品,大力开发具有地区特色的新产品,同时发展精加工深加工技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其次是大力推动要素创新,制定相关的法规、政策,改革体制,推动人才和知识的流动,在科研、教育、国民素质等方面持续增加投入,不断发展。第三是推动产业创新,在技术创新和要素创新的基础上,推进产业的升级和结构优化。根据国内、国际分工,走非均衡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产业发展不能大而全、小而全,根据本地区的特色和条件,选择适宜的特色产业,集中资源优先发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天时,就是我们面临的全球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这一大的背景;地利,就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的作用;人和,就是积极推进产业创新、制度创新和要素创新,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全球化和工业化、城市化这一大的背景就如同天上的太阳普照大地,而各种创新的举措也可以很快被借鉴,有鉴于此,提高资阳竞争力的立足点,就是要以立足于利用、营造区位上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资阳的特色和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大力提升竞争能力,资阳在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在融入成都经济区的过程中,必将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 资阳工业发展运行质量稳中趋好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