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几点思考
税源是税收的基础,对我们基层税务机关而言,税源的基础就是我们每天与之打交道的千千万万的纳税人。税源管理是征管的基础和核心,是反映税收征管水平的重要方面。税源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税收征管质量,影响着税收收入的增长,影响着税收调控功能的发挥。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税源管理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才能全面提高税源管理的能力,进而促进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大幅提升。
一、加强基层税源管理专业化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落实“信息管税”的重要举措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理顺和落实“信息管税”相关职能、完善税收信息管理机制、健全税源管理体系、更好地体现信息化发展要求的具体举措,可以从机制上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真实性和信息采集、分析、利用的良性互动,有效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利用效益,促进“信息管税”的落实。
(二)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是防范风险和优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对外,根据纳税人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类,改变目前“包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税源管理方式,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根据税源管理对象的特点和职责事项实行专业化税源管理方式,分解过于集中的管理权力,通过强化监督制约,有效促进纳税遵从,降低税收执法风险。同时,还可以有效掌握不同类型税源管理规律,找准管理需求,针对纳税人的状况和税源的变化,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提供切合实际的个性化服务,提高纳税人的遵从度,实现和谐征纳关系。因此,大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模式,优化纳税服务,强化税源管理,提高征管质效,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当前基层税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管理工作不扎实,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主要原因是一线管理人员的工作分工不合理,人均管户量太多,管理区域太大造成的。在农村基层分局,有的区域划片太大,有些地方一个税收管理员负责整个乡镇的农村税收,涉及方圆几十平方公里,战线太长,管理人员的不少工作时间都花在路上,有效工作时间较少,工作效率不高。管理上只能顾及到目标明显、规模较大的纳税人,从而造成漏征漏管现象比较普遍。
(二)监控管理工作不到位,税源底细不清情况不明。近年来,各级地税部门不断加大对办税服务厅的投入,完善了电脑等硬件设施,配备了精干人员。同时,征管网络互联等现代化征收手段的应用,“一窗式”、“一站式”服务的推行,大大方便了纳税人。纳税服务的优化,拉近了与纳税人的距离,但在某种程度上,地税机关的管理部门与纳税人的正面接触则日益减少,管理人员放松了对纳税人生产经营情况和税源状况的监管。同时,由于近几年来强化“三率”考核,只要纳税人按期申报缴纳了税款,对纳税人的日常监控则很少有人过问。
(三)农村分局机构收缩,纳税人需要的涉税服务得不到保障。农村分局税源分散、税额小,税收成本高,各地均在收缩农村税务机构。机构收缩后,农村零散税收管理有放松的趋势,纳税人需要开具发票、咨询税收政策,但实行巡回征收的税务机关因机构所在地等原因,无法给予及时的服务。
三、加强基层税源管理专业化的建议
今年,省局把税源管理专业化作为三大重点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见,重要性之强。要全面提高税源控管水平,必须改变传统的监控思维模式,树立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人机结合强化对税源的管理和监控。
(一)以税收管理员制度为抓手,建立和落实好“人机”结合的管理办法。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管理队伍,是做好税源管理与监控的根本所在。
一是科学配置人力资源,充实税收管理员队伍。按照征管重心向税源管理转移的思路,合理充实管理员队伍,使管理力量和税源状况相匹配、人员素质与管理岗位相适应;综合考虑各单位税源数量、税源结构、税源地域分布、基层人员数量和素质等因素,对管理员队伍进行全盘考虑,优化组合,优先保证对大企业和重点税源、纳税信誉差的税源的监控管理需要,对其它税源引入风险管理机制,着重抓税源流失风险大的问题和环节,以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是要突出工作重点。要为税收管理员减负“瘦身”,让其有时间、有精力专职从事税源管理工作,切实改变税收管理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过多、疲于奔命的被动局面,减少日常的应付性事务工作,确保税收管理员有时间、有精力从事税源管理工作。
三是要强化技能培训。结合岗位的专业特点和管理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并有选择性地发现和培养一批管理上有思路、工作中有策略、应变动力强的专家型人才。
四是要强化内部管理。实行动态能级管理,定期分批适度地进行岗位轮换,在赋予管理员相应权力的同时落实好管理责任,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使其始终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规范基层税源监控运行机制和办法。一是要规范税源监控机制。就税源监控的主要内容机制来看,分为:对重点税源大户的监控;对不同行业或经济类型监控;对不同区域经济的监控;对特殊税源的监控。要做到重点税源监控、中小税源监控、个体户税收监控与农村个体税收监控的统筹兼顾。在税源监控手段机制上,要做到人工监控和计算机监控的有机结合。二是要落实税源监控的具体措施: ⑴要建立登记信息网络共享制,把住“户口关”,源头控管税务登记是掌握税源信息资料的首要渠道,也是税源监控的基础和前提,要切实用制度管住漏征漏管户,建立信息资料网络共享制,实现户籍管理同步。关键是切实把国税、地税、工商信息交换共享制度落在实处,对新开业户、变更户、吊销户、注销户的信息能够随时掌握,对失踪户相互协查,只有登记信息网络共享,综合治理,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漏管户、减少漏征户。⑵要认真实施分类管理,分类学属现代管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分类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一个有效方法。⑶要防止重申报率,忽视申报质量的方法,注重对申报质量的监控。
(三)创新手段,改进方法,实现税源管理专业化。
1、加强国地税的协作,强化户籍管理,建立国地税联署办公制度。
全面掌握纳税人的户籍信息,是做好税源管理专业化的首要环节,也是全面开展税源管理专业化工作的基础。一是严格做好开业、变更、停复业、注销、外出经营报验登记管理工作,通过税务登记加强对纳税人的监管,加强对非正常户的认定和处理。二是强化对正常纳税人、起征点以下的纳税人和代扣代缴单位的户籍信息管理。三是定期开展年检和换证工作,摸清纳税户底数,全面核对、清理漏征漏管户。四是逐步实现政府部门间登记信息共享,解决登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五是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提醒未办理税务登记的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六是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掌控纳税人资料的同时,督促税收管理员根据户籍管理信息定期开展实地巡查,核实登记事项的真实性,查找漏征漏管户,及时发现和掌握纳税人的变动情况。对税务登记信息变更情况实施动态监控。税源管理部门对税收管理员巡查面、巡查次数等指标定期进行考核。
2、坚持属地原则,实施分类、分行业管理。实行分类、分行业组织与管理,是目前国际上较为推崇的征管组织形式。根据纳税人规模、行业、企业存续时间、经营特点和信用等级等实行税源分类管理。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税种等“五个重点”,建立健全重点税源管理和跟踪监控制度;二是抓好房地产业、建筑业税收征管。尤其是这两行业中的所得税和土地增值税征管难度大、漏洞多,要进一步认真研究,全面落实房地产税收一体化;三是抓好个体经营大户的征收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规范个体经营大户的征管,使其生产经营的实际税负接近申报征收入库的税款,减少税收流失;四是抓好娱乐业、饮食业等高利润行业的挖潜增收。五是抓好不同纳税信用等级纳税人的管理与服务。
3、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实施深度税源管理。
开展纳税评估是新时期强化税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要以全面开展纳税评估为核心,不断挖掘税源管理的深度,减少漏征漏管,增加税收收入,有效防范征纳双方的税收风险,降低征纳成本,提高稽查部门打击偷逃骗抗税行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纳税信用等级评定提供基础信息和依据,推动建设纳税信用体系乃至诚信社会进程。要不断充实完善纳税评估“一户式”纳税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对纳税人纳税申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对纳税评估发现的一般性问题可由税务机关约谈纳税人,通过约谈进行必要的提示和辅导,引导纳税人自行纠正,在纳税申报期限内的,根据税法有关规定免予处罚;超过申报纳税期限的,加收滞纳金。
4、加强发票管理,强化“以票控税”。大力推进“逐笔开具发票,奖励索取发票,方便查询辨伪,推行税控机”的发票管理机制创新,实行消费者监督、税控机电子监督、税务监督多管齐下,促使纳税人依法开具、使用发票,促进地税机关“以票控税”,强化税源监控。要抓住发票管理的关键环节,改进和完善发票“验旧售新”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广应用税控器具,要将税控机记录的开票数据与纳税申报数据进行比对,严格按规定征税,真正发挥税控器具控税作用。
(四)加强协作,多头并进,建立和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
坚持综合治税社会化的原则,完善零散税收及代扣代缴税收的源泉控管体系,不断提高税收行政效率,降低征收成本。一方面要逐步实现与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建立与工商、国税、银行、质监、土管、城建等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涉税信息资源高度共享,拓宽税源信息的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基层地税机关根据零散税收税额小、户数多、征收难度大的特点,通过社会综合治税、委托代征等方式,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配合,密切部门协作,建立、完善各级协税护税网络。特别是要加强对房屋租赁、房地产开发、个人所得税等征管薄弱环节税源信息的实时交换工作,充分发挥协税护税网络对地方税收的控管作用,强化税收源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