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一九九六年的恬淡生活
1996年,我刚从军校毕业,有幸留在机关,却在办公室里住了将近有半年多的时间。
那时候的生活是多么的恬淡从容啊。每天下了班,同事们都走了,偌大一个办公室就成了我的天地。打扫完卫生,给自己重新泡一杯茶,看新闻联播,跟播音员学普通话。然后拿出自己喜欢的书,一直看到深夜。那时还坚持记日记,记的最多的是对女友(现在的妻)的思念,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那时我的工资是四百来元,寄给家里一百,自己的花销,抽烟、买书而已。烟瘾不大,口味不高,一月也就五六十块的烟资。买书不多,也不频繁,看完一本才去买下一本。我从不买精装书,嫌贵(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即使是早就想买的书,也很少贸然出手,总要左挑右拣,“货比三家”,一选版本,二比价钱(那时的书已经很不便宜了),买的最多的岳麓书社普及版的典籍。那时我案头的书不多,二十来本,但都是看过了的。常看到有人书房里堆满和了精美的书,很多却动都未动过,心头很诧异,甚至有些不屑。
那时看书,就如记忆中的美味一样,先还少时的心愿,从没有工资时想看而看不到、看不起的书开始。记得很清楚,第一次买回来的是四大名著,读了一遍,然后单把《红楼梦》留在案头,又断断续续地看了两三遍,其中的精彩场景、情节,都能复述出来。尤其喜欢大观园中那些的伶牙利齿的女人们。上至尊贵的太太夫人,下至卑微的丫环厨娘,任谁一张口都是字字珠玑,妙语连连。记得一次凤姐还是平儿使一个新来的小丫头去传话,一通话里说了七八个她,她她不同却她她清楚,说的流畅,听的明白,羡煞了笨嘴拙舌的我。
四大名著之后,囫囵地看了好几遍《史记》,还写了几篇豆腐块发在小报上。因为看《史记》,还买来两本《训诂学》(是哪个大学的中文教材),也是囫囵地看,看完了也就完了,太高深、费劲了。也看了不少读来轻松、读后却费思量的,先生,茅盾,巴金,丁铃等等。先生的书是非看不可的,其他的是按价钱沽来的,并没有目标。还零零碎碎地看过一些时髦的杂书,如赵忠祥的《岁月随想》,叶永烈、权延赤(赤延)的传记等等,当时图的是困倦时的热闹醒神,现在早就原样还给作者了,并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后来,终于有了自己的小屋。一床,一桌,一椅,一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安顿了下来。搬进去的当晚,在此起彼伏的卡拉OK的伴奏中伏案读书至深夜,才发现竟然没有窗帘——我竟然能够清晰地看见对面歌厅里往来穿梭的服务员。急中生智,扯下床单挽上去,才对付过了第一晚。后来说给妻,她一点也不顾忌我的窘迫,笑了个花枝乱颤。
毕业时间不长,大概是那年的七八月份,首长来我们单位调研,抽空把我们几个当年毕业留在机关的校友召去座谈。当他问到业余时间都干些什么时,一位女校友立马接过话说喜欢“看点书”。首长本就是个儒将军,读了不少的书,也出了不少的书,一下子来了雅兴,侃侃地谈了差不多两个小时。当然末了不忘勉励小鬼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天真的我引以为知音,几次跑去交流读书的心得,却发现是个地道的花瓶而已。后来才知道,她是当地一位高干的千金。呵呵,耳闻目睹,官场的急智多了去了。
婚后不久,妻辞了工作,随我到了边地小城,更在业余生活中多了一份卿卿我我的情趣。看书的时间少了些,但生活依然恬静淡泊。
如今栖身在更大的城市里,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也可以拿出更多的人民币去购买心爱的书。可是我拥有的书却止于1998年买回的一部《资治通鉴》(以后又买过其他出版社的——原因是第一次买的字太小,印刷质量也差——和《续资治通鉴》)。十年了,一部《资治通鉴》才走到了三国。
心儿,不知从何时起,已经很难回到那种恬静中去了。
初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资产评估师 | 指南 | 动态 | 大纲 | 试题 | 复习 |
中级会计职称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高级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试题 | 评审 | 复习 |
注册会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试题 | 复习 | 会计基础知识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
税务师 | 指南 | 动态 | 查分 | 大纲 | 复习 | ACCA考试 | 指南 | 动态 | 政策 | 试题 | 复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