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财务核算中的税务筹划——通货膨胀与税务筹划
在历史成本计账原则下,通货膨胀的直接影响便是导致企业投资收益的虚假增长及投资实际效用价值的贬值,即形成企业既有资金的大量损失。因为在通货膨胀情况下,企业作为法人主体,其存在与不断扩展的首要前提是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会计和税收在计算企业应税收益时,却并不考虑企业投资的成本费用是否已得以充分补偿,尽管在核算方法上的确也采取了一些诸如后进先出及快速折旧等补救措施,但其对通货膨胀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抵消作用很微弱。
由于现行税法、会计制度下的成本补偿仅是限于账面历史成本额度,而非依据市价进行重新调整,这样按账面历史成本所收回的资金的实际购买力无疑已大大贬值,即无法按现市价进行简单再生产的重置。从而在企业账面收益虚增的同时,其有效投资遭受严重的损失,并使纳税负担相对加重。
例1:企业投资10000元购进1件产品,通货膨胀率为20%。销售市价13000元(进、销价格均系价税合计额。增值税率17%,所得税率33%),各项经营管理费用564元。此外,企业税后利润中的留存收益与对投资者分红比例各占50%。这样该产品13000元收入的分配构成如下:补偿历史进价成本10000元(包括8547元价款和1453元进项税款);补偿各项费用支出564元;缴纳增值税436元;缴纳所得税660元.
账面应税利润=(13000-10000)÷(1+17%)-564=2000(元)
税后利润=2000-660=1340元
其中:留存收益50%,计670元;投资者分红50%,计670元;企业账面持有资金为10670元(10000+670)。
无疑,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上述分配完全可以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需要。然而,一旦将通货膨胀因素介入其中,便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即该企业已经无法保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原因在于:产品按现行市价的重置成本上涨了2 0%,即由原来的10000元/件提高到12000元/件,增加2000元。这样,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投资应为12000元。而按照历史成本得到补偿的资金却只有10000元,亏缺2000元,即便是用留存收益增补,也仍然尚有13 30元(2000-670)的亏损。而导致亏损的原因就在于历史成本的核算原则使得企业账面利润虚增2000元,其中除了670元留存收益用于弥补再投资亏空外,造成1330元资金净流失的原因是按虚增利润缴纳所得税660元,对投资者分红670元,合计1330元。可见,由于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使得企业实际纳税负担增加了660元。
然而,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企业并非总是不利的,也有着有利的一方面,即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通货膨胀达到抑减税负的效应。比如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加速折旧可使企业获得这样的一些好处:
其一,可以加快投资的收回速度,从而在抑减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同时,将补偿的折旧基金投入企业再增值过程,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其二,折旧速度的加快,必然有利于前期的折旧成本取得更多的税收挡避额,从而取得了延缓纳税的效应,即相当于政府将一部分税款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给了企业。在通货膨胀与资金时间价值的作用下,这一纳税的延缓,必然在为企业相对增加投资收益(延缓纳税额×期间投资收益率)的,同时也使实际的纳税负担得到相应的降低。
例2: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价值1000万元,经济寿命期8年,期末无残值,税法允许企业在直线法与年限总和法中任选一种计提折旧,资本市场年均利率20%,所得税率33%。
由于折旧额可以通过成本而在税前收益中予以抵扣,因而也就相当于应税所得额的减少,乘以所得税率即是减少的应纳所得税额。
直线法:
平均年税收挡避额均为:1000/8×33%=41.25(万元)
折合现值为41.25×2.837(利率20%期限8年的年金现值系数)=117.03(万元)
年限总和法:
1年至8年的税收应挡避额分别为:73.33万元[1000×8/8×(8+1)÷2×33%;余者同理]、64.17万元、55万元、45.83万元、36.6 7万元、27.50万元、18.33万元和9.17万元。
通过分别查利率20%、期限为1、2、3、4、5、6、7、8的复利现值表,得年限总和法下的折旧税收挡避额折合现值:
73.33×0.833+64.17×0.694+55×0.579+45.83×0.482+36.67×0.402+27.50×0.335+18.33×0.279+9.17×0.233=190.75(万元)
可见,年限总和法的加速折旧作用下,企业可以较直线法多得190.75-117.03=73.72万元的税收挡避收益,即税负减轻了相当于73.72万元的现值金额。
由于现行税法、会计制度下的成本补偿仅是限于账面历史成本额度,而非依据市价进行重新调整,这样按账面历史成本所收回的资金的实际购买力无疑已大大贬值,即无法按现市价进行简单再生产的重置。从而在企业账面收益虚增的同时,其有效投资遭受严重的损失,并使纳税负担相对加重。
例1:企业投资10000元购进1件产品,通货膨胀率为20%。销售市价13000元(进、销价格均系价税合计额。增值税率17%,所得税率33%),各项经营管理费用564元。此外,企业税后利润中的留存收益与对投资者分红比例各占50%。这样该产品13000元收入的分配构成如下:补偿历史进价成本10000元(包括8547元价款和1453元进项税款);补偿各项费用支出564元;缴纳增值税436元;缴纳所得税660元.
账面应税利润=(13000-10000)÷(1+17%)-564=2000(元)
税后利润=2000-660=1340元
其中:留存收益50%,计670元;投资者分红50%,计670元;企业账面持有资金为10670元(10000+670)。
无疑,在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上述分配完全可以保障企业正常经营的资金需要。然而,一旦将通货膨胀因素介入其中,便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即该企业已经无法保证简单再生产的资金需要。原因在于:产品按现行市价的重置成本上涨了2 0%,即由原来的10000元/件提高到12000元/件,增加2000元。这样,企业维持简单再生产所需投资应为12000元。而按照历史成本得到补偿的资金却只有10000元,亏缺2000元,即便是用留存收益增补,也仍然尚有13 30元(2000-670)的亏损。而导致亏损的原因就在于历史成本的核算原则使得企业账面利润虚增2000元,其中除了670元留存收益用于弥补再投资亏空外,造成1330元资金净流失的原因是按虚增利润缴纳所得税660元,对投资者分红670元,合计1330元。可见,由于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使得企业实际纳税负担增加了660元。
然而,通货膨胀的存在对企业并非总是不利的,也有着有利的一方面,即企业可以有效利用通货膨胀达到抑减税负的效应。比如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加速折旧可使企业获得这样的一些好处:
其一,可以加快投资的收回速度,从而在抑减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同时,将补偿的折旧基金投入企业再增值过程,以创造更多的财富;其二,折旧速度的加快,必然有利于前期的折旧成本取得更多的税收挡避额,从而取得了延缓纳税的效应,即相当于政府将一部分税款以无息贷款的方式提供给了企业。在通货膨胀与资金时间价值的作用下,这一纳税的延缓,必然在为企业相对增加投资收益(延缓纳税额×期间投资收益率)的,同时也使实际的纳税负担得到相应的降低。
例2:企业购入固定资产价值1000万元,经济寿命期8年,期末无残值,税法允许企业在直线法与年限总和法中任选一种计提折旧,资本市场年均利率20%,所得税率33%。
由于折旧额可以通过成本而在税前收益中予以抵扣,因而也就相当于应税所得额的减少,乘以所得税率即是减少的应纳所得税额。
直线法:
平均年税收挡避额均为:1000/8×33%=41.25(万元)
折合现值为41.25×2.837(利率20%期限8年的年金现值系数)=117.03(万元)
年限总和法:
1年至8年的税收应挡避额分别为:73.33万元[1000×8/8×(8+1)÷2×33%;余者同理]、64.17万元、55万元、45.83万元、36.6 7万元、27.50万元、18.33万元和9.17万元。
通过分别查利率20%、期限为1、2、3、4、5、6、7、8的复利现值表,得年限总和法下的折旧税收挡避额折合现值:
73.33×0.833+64.17×0.694+55×0.579+45.83×0.482+36.67×0.402+27.50×0.335+18.33×0.279+9.17×0.233=190.75(万元)
可见,年限总和法的加速折旧作用下,企业可以较直线法多得190.75-117.03=73.72万元的税收挡避收益,即税负减轻了相当于73.72万元的现值金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