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与反避税——成本调整法的基本内容
成本调整法是通过对成本的合理调整,抵消收益,减少利润,以达到躲避纳税义务的避税方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产品成本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的具体内容很多。为了划清企业各项资金的使用界限,保证产品成本的真实性,国家统一规定了产品成本的开支范围,各个企业都要遵照这一范围来进行成本核算。但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国家规定的范围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灵活运用这一规定的范围,选择有利于扩大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尽可能地扩大产品成本,从而减少利润,来减少所缴纳的公司所得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合理的成本调整是根据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及规定进行的财务会计技术处理,决非是违犯、践踏财务制度,更不是乱摊成本乱计费用,否则将会受到财经纪律的制裁。
成本调整法普遍适用于工矿企业、商业企业和各种经营实体。其内容主要有:材料计算法、折旧计算法、费用分摊法等。
①材料计算法。
企业的材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它在生产过程中被人们用来加工构成产品实体。材料与作为劳动资料的固定资产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材料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就要全部消耗掉,或者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或者作为生产产品的条件被消耗掉;同时它的价值也随着实物的消耗,一次全部地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构成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销售以后,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地得到补偿。
在企业中,材料资金是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率,而且材料种类繁多,变动频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材料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价格围绕价值做上下波动。企业购进材料也是分期分批的,材料价格的变动势必影响产品成本的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缴纳税款的多少。
把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先进先出法。以购进的材料先发出为假定前提,每次发出材料的实际单价,要按库存材料中最先购进的那批材料的实际单价计价。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分清所购每批材料的数量和单价。发出材料时,除逐笔登记发出数量外,还要登记金额,并结出结存的数量和金额。
第二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以数量为权数计算每种材料的实际平均单价,作为日常发料凭证的计价依据。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计算一次平均单价,即以月初库存材料数量与本月收入材料数量之和,求得材料的平均单价。用该单价乘以发出材料数量,即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第三种,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收进一次材料就计算一次平均单价,作为日常发料统计的计价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平均单价=以前结余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期收入材料实际成本/以前结余材料的数量+本批收入材料的数量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材料平均单价×发出材料数量
第四种,后进后出法,与先进先出法恰恰相反,把后购进材料的费用先计入产品成本。
不同的计算方法,为企业避税奠定了基础。
②折旧计算法。
固定资产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多次参加生产过程,仍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是,由于它的长期使用以致发生损耗,并逐渐减少它的价值。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价值称为“折旧”。这部分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而转化为货币资金。
折旧提取出来之后是要加入当期生产成本的,这就关系到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所纳税金。从表面上看,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既定的,采用什么方法提取折旧,不论提取多长时间,其总的折旧额是固定的,似乎不会影响到企业总的利润水平及税金。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过高的利润额会引起过高部分对应税率的偏高,这样折旧便可作为一个调节剂,以避免企业的利润出现忽高忽低现象,减少企业的纳税。
折旧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平均年限法。以固定资产应提的折旧总额除以预计使用年限,求得每年平均应提折旧额。也就是让固定资产在其使用时间内是逐步地、平均地把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大小,同使用年限成反比。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第二种,加速折旧法。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加速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按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而按比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短的年限提取折旧额。
③费用分摊法。
企业费用开支有很多种内容,如劳务费用开支、管理费用开支、福利费用开支等。
在所有费用开支方面,劳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开支最为普遍,也是企业费用开支中两项最主要的内容。
通常所用的费用分摊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平均分摊法。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费用平均摊到每个产品的成本中,它使费用的发生比较稳定、平均,避免产品成本的忽高忽低,从而避免了利润过高而带来的高税率。
第二种,实际费用摊销法。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摊销,多则多摊,少则少摊,没有就不摊,任其自然,这样就达不到避税的目的。
第三种,不规则摊销法。根据经营者需要进行费用摊销,可能将一笔费用集中摊入某一产品成本中,也可能在另一批产品中一分钱费用也不摊。这种方法最为灵活。
企业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当企业的经营不太稳定,造成利润额每月差别较大时,该方法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利高时多摊,利低时少摊,从而有效地避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素是多方面的,因此,产品成本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的具体内容很多。为了划清企业各项资金的使用界限,保证产品成本的真实性,国家统一规定了产品成本的开支范围,各个企业都要遵照这一范围来进行成本核算。但各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国家规定的范围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就可灵活运用这一规定的范围,选择有利于扩大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尽可能地扩大产品成本,从而减少利润,来减少所缴纳的公司所得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合理的成本调整是根据有关财务会计制度及规定进行的财务会计技术处理,决非是违犯、践踏财务制度,更不是乱摊成本乱计费用,否则将会受到财经纪律的制裁。
成本调整法普遍适用于工矿企业、商业企业和各种经营实体。其内容主要有:材料计算法、折旧计算法、费用分摊法等。
①材料计算法。
企业的材料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它在生产过程中被人们用来加工构成产品实体。材料与作为劳动资料的固定资产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即材料经过一个生产周期就要全部消耗掉,或者改变其原有的实物形态,或者作为生产产品的条件被消耗掉;同时它的价值也随着实物的消耗,一次全部地转移到产品价值中去,构成产品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产品销售以后,它的价值也是一次全部地得到补偿。
在企业中,材料资金是企业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比率,而且材料种类繁多,变动频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材料价格是不断变化的,它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价格围绕价值做上下波动。企业购进材料也是分期分批的,材料价格的变动势必影响产品成本的变化,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企业缴纳税款的多少。
把材料费用计入产品成本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先进先出法。以购进的材料先发出为假定前提,每次发出材料的实际单价,要按库存材料中最先购进的那批材料的实际单价计价。采用这种方法要求分清所购每批材料的数量和单价。发出材料时,除逐笔登记发出数量外,还要登记金额,并结出结存的数量和金额。
第二种,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以数量为权数计算每种材料的实际平均单价,作为日常发料凭证的计价依据。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是指在月末计算一次平均单价,即以月初库存材料数量与本月收入材料数量之和,求得材料的平均单价。用该单价乘以发出材料数量,即为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
第三种,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收进一次材料就计算一次平均单价,作为日常发料统计的计价依据,其计算公式为:
材料平均单价=以前结余材料的实际成本+本期收入材料实际成本/以前结余材料的数量+本批收入材料的数量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材料平均单价×发出材料数量
第四种,后进后出法,与先进先出法恰恰相反,把后购进材料的费用先计入产品成本。
不同的计算方法,为企业避税奠定了基础。
②折旧计算法。
固定资产的特点是可以连续多次参加生产过程,仍保持原有的实物形态。但是,由于它的长期使用以致发生损耗,并逐渐减少它的价值。固定资产由于损耗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价值称为“折旧”。这部分折旧费随着产品的销售而转化为货币资金。
折旧提取出来之后是要加入当期生产成本的,这就关系到成本的大小,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影响所纳税金。从表面上看,固定资产的价值是既定的,采用什么方法提取折旧,不论提取多长时间,其总的折旧额是固定的,似乎不会影响到企业总的利润水平及税金。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过高的利润额会引起过高部分对应税率的偏高,这样折旧便可作为一个调节剂,以避免企业的利润出现忽高忽低现象,减少企业的纳税。
折旧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平均年限法。以固定资产应提的折旧总额除以预计使用年限,求得每年平均应提折旧额。也就是让固定资产在其使用时间内是逐步地、平均地把它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大小,同使用年限成反比。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净残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用)]/(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第二种,加速折旧法。为了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加速设备的更新换代,不按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年限,而按比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短的年限提取折旧额。
③费用分摊法。
企业费用开支有很多种内容,如劳务费用开支、管理费用开支、福利费用开支等。
在所有费用开支方面,劳务费用和管理费用开支最为普遍,也是企业费用开支中两项最主要的内容。
通常所用的费用分摊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平均分摊法。把一定时间内发生的费用平均摊到每个产品的成本中,它使费用的发生比较稳定、平均,避免产品成本的忽高忽低,从而避免了利润过高而带来的高税率。
第二种,实际费用摊销法。根据实际发生的费用进行摊销,多则多摊,少则少摊,没有就不摊,任其自然,这样就达不到避税的目的。
第三种,不规则摊销法。根据经营者需要进行费用摊销,可能将一笔费用集中摊入某一产品成本中,也可能在另一批产品中一分钱费用也不摊。这种方法最为灵活。
企业如果运用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当企业的经营不太稳定,造成利润额每月差别较大时,该方法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利高时多摊,利低时少摊,从而有效地避税。
上一篇:避税与反避税——成本调整法的运用
下一篇:避税与反避税——避税概念的界定
推荐阅读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