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税税收筹划――企业左右为难 难在理解有误
日前,广州的一位财务会计打来电话,讲述了一件令她所在的A企业左右为难的事情,希望能够为其“排忧解难”。
这位女士所在的企业成立于2000年10月,是由B、C、D三方出资组建而成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A企业注册资金1200万元,其中B、C企业是以货币资金进行的投资,而D企业则是以实物——120万元(含税)的家用电器进行投资,其投资额占A企业整个注册资本的10%。但是,到今年的8月末,D企业120万元的家用电器在近一年的经营期内未能售出。此种情况将使A企业的商品库存造成积压,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减慢,资金利润率低下,从而也严重影响了该企业三方投资者的合作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经过B、C、D三方投资者协商,D企业同意用120万元的货币资金与家用电器商品等额进行替换,用货币出资代替实物出资。然而,令这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左右为难的是,这种替换将加重A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因为用等额的资金替换等额的商品,从会计分录所反映的科目来看,必将是库存商品的减少,货币资金的增加,当地主管税务机关会把这种行为视同为销售,要求该企业如实计提增值税销项税金为:120÷(1+17%)×17%=17.44万元。这样,导致该企业实际上没有增加收入,却需要缴纳17万多元的增值税。
该会计问:上述情况该如何筹划?
下面,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实际上,该会计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因为该企业收到出资者D投入的家用电器时,其评估确认的不合税价值为102.56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的税款为17.44万元,这属于A企业的进项税额,其已经抵扣。
近一年后,因为D企业用120万元替换那批家用电器,A企业将把家用电器还给D企业。此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作正常销售或者按进货退回处理。
如果按照正常的销售货物处理,A企业必须计提17.44万元的销项税。其当初的进项税额为17.44万元,可见,进项税与销项税相等,其并没有多缴税。
此外,A企业处理这批货物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进货退回的方式。我们知道,对于正常的货物购销,销货方经常会发生销货退回的情况,对于购买方就是进货退回。
《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国税发[1993]150号)规定:“销售货物并向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后,如发生退货或销售折让,应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购买方已付货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作账务处理,发票联及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买方必须取得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以下简称证明单)送交销售方,作为销售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会计依据。“该通知还明确指出:”销售方在未收到证明单以前,不得开具红字专用发票,收到证明单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款或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红字专用发票的存根联、记账联作为销货方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其发票联、税款抵扣联作为购买方扣减进项税额的凭证。“根据上述规定,A企业可以如实向当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反映该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取得当地税务机关开出的”证明单“。D企业取得”证明单“后,就可据此向A企业开具红字专用发票。这样,D企业可以扣减当期销项税额17.44万元,A企业扣减当期进项税额17.44万元。
总体上说,上面两种处理方式对两企业的影响差别不大。差别在于,仅就这一项行为来说,按正常销售处理,A企业计提17.44万元的增值税销项税后,相应会缴纳总额为10%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就是多缴纳1.744万元的税费,对A企业不利;
按进货退回处理,D企业当初移送家用电器时,因为视同销售而缴纳的1.744万元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不能退回,对D企业不利。
此外,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即出资的家用电器此时价格大幅下降,原价120万元的家用电器可以作价60万元,两种处理方式的结果就会不同。
按销售处理,A企业计提销项税额8.72万元(60÷1.17×17%),获利51.28万元,其已经抵扣的17.44万元的进项税额不用转出,产生进销项税额的差额为8.72万元,实际获利60万元。D企业要达到120万元的出资,需要再补60万元,同时D企业获得那批家用电器,取得8.72万元的进项税额。
此时如果按进货退回处理,D企业拿出120万元,获得那批家用电器,当初抵扣的17.44万元的销项税额可以转出。
通过以上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用货币替换实物出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这位女士所在的企业成立于2000年10月,是由B、C、D三方出资组建而成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A企业注册资金1200万元,其中B、C企业是以货币资金进行的投资,而D企业则是以实物——120万元(含税)的家用电器进行投资,其投资额占A企业整个注册资本的10%。但是,到今年的8月末,D企业120万元的家用电器在近一年的经营期内未能售出。此种情况将使A企业的商品库存造成积压,流动资金周转速度减慢,资金利润率低下,从而也严重影响了该企业三方投资者的合作积极性。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经过B、C、D三方投资者协商,D企业同意用120万元的货币资金与家用电器商品等额进行替换,用货币出资代替实物出资。然而,令这家商贸有限责任公司左右为难的是,这种替换将加重A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因为用等额的资金替换等额的商品,从会计分录所反映的科目来看,必将是库存商品的减少,货币资金的增加,当地主管税务机关会把这种行为视同为销售,要求该企业如实计提增值税销项税金为:120÷(1+17%)×17%=17.44万元。这样,导致该企业实际上没有增加收入,却需要缴纳17万多元的增值税。
该会计问:上述情况该如何筹划?
下面,结合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加以具体分析。实际上,该会计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因为该企业收到出资者D投入的家用电器时,其评估确认的不合税价值为102.56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列明的税款为17.44万元,这属于A企业的进项税额,其已经抵扣。
近一年后,因为D企业用120万元替换那批家用电器,A企业将把家用电器还给D企业。此时,有两种处理方式:作正常销售或者按进货退回处理。
如果按照正常的销售货物处理,A企业必须计提17.44万元的销项税。其当初的进项税额为17.44万元,可见,进项税与销项税相等,其并没有多缴税。
此外,A企业处理这批货物的方式还可以采取进货退回的方式。我们知道,对于正常的货物购销,销货方经常会发生销货退回的情况,对于购买方就是进货退回。
《增值税专用发票使用规定(试行)》(国税发[1993]150号)规定:“销售货物并向购买方开具专用发票后,如发生退货或销售折让,应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理。……在购买方已付货款,或者货款未付但已作账务处理,发票联及抵扣联无法退还的情况下,购买方必须取得当地主管税务机关开具的进货退出或索取折让证明单(以下简称证明单)送交销售方,作为销售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的会计依据。“该通知还明确指出:”销售方在未收到证明单以前,不得开具红字专用发票,收到证明单后根据退回货物的数量价款或折让金额向购买方开具红字专用发票,红字专用发票的存根联、记账联作为销货方扣减当期销项税额的凭证,其发票联、税款抵扣联作为购买方扣减进项税额的凭证。“根据上述规定,A企业可以如实向当地的主管税务机关反映该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取得当地税务机关开出的”证明单“。D企业取得”证明单“后,就可据此向A企业开具红字专用发票。这样,D企业可以扣减当期销项税额17.44万元,A企业扣减当期进项税额17.44万元。
总体上说,上面两种处理方式对两企业的影响差别不大。差别在于,仅就这一项行为来说,按正常销售处理,A企业计提17.44万元的增值税销项税后,相应会缴纳总额为10%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也就是多缴纳1.744万元的税费,对A企业不利;
按进货退回处理,D企业当初移送家用电器时,因为视同销售而缴纳的1.744万元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不能退回,对D企业不利。
此外,如果存在这种情况,即出资的家用电器此时价格大幅下降,原价120万元的家用电器可以作价60万元,两种处理方式的结果就会不同。
按销售处理,A企业计提销项税额8.72万元(60÷1.17×17%),获利51.28万元,其已经抵扣的17.44万元的进项税额不用转出,产生进销项税额的差额为8.72万元,实际获利60万元。D企业要达到120万元的出资,需要再补60万元,同时D企业获得那批家用电器,取得8.72万元的进项税额。
此时如果按进货退回处理,D企业拿出120万元,获得那批家用电器,当初抵扣的17.44万元的销项税额可以转出。
通过以上分析,在不同的情况下,用货币替换实物出资,应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