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公元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南城(今属江西)人。著名思想家。针对儒家“贵义而贱利”的说教,李觏提出了“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国之所宝,租税也”的观点,充分肯定国家赋税的作用。他指出:“盖城郭宫室,非财不完;馐服车马,非财不具;百官郡吏,非财不养;军旅征戍,非财不给;郊社宗庙,非财不事;……诸侯四夷朝觐聘问,非财不接;矜寡孤独,凶荒札瘥,非财不恤。礼以是举,政以是成,爱以是立,威以是行。舍是而克为治者。未之有也。”明确地把赋税作为一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道德的基础。李觏很注意人民的赋税负担问题。他对当时的财政聚敛作了尖锐的批评,指出;“农不添田,蚕不加桑,而聚敛之数岁月增倍,辍衣止食。十室九空。’他主张采取措施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如“观其凶丰。而后制税敛”,“平其徭役,不专取以安之”,并主张放弃专卖,自由通商:“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专卖,听其事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