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公元754~805年),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唐代著名政治家,德宗时任翰林学士,后为宰相。议政“常以百姓为忧”,以直言极谏著称。陆贽主张薄税敛,多次强调其对巩固封建统治的意义,指出“民者邦之本,财者民之心。心伤则本伤,本伤则枝干凋悴”,认为“当今之要,在于厚人而薄财,损上而益下”,要求政府恤民困,薄税敛,废除陌钱、间架税,开放山泽之禁,诸如竹木茶漆之税、榷盐之法,应统统停罢,以鼓励人民从事生产劳动。减轻税敛势必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因此陆贽又提出节用的主张,认为“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节用的标准是“量入为出”。指出“圣王立程,量入为出,虽遇灾难,下无困穷”。陆整是两税法的批评者。贞元十年(公元795年)身任相职的陆贽曾提出实行两税法后使“人益困穷”的七大弊端,主张废除两税外的一起可敛和取消以钱为计税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