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后的二税法
二税交纳时期,是"视收成早暮而宽为之期",夏税规定开封等七十州,五月十五日起纳,初定七月三十日纳毕,后又延一月。河北、河东诸州,五月十五日起纳,初定八月初五日纳毕,后又延一月。淮南、江南等十二州,五月初一日起纳,初定七月十五日纳毕,后又延一月;秋税规定九月初一日起纳,初定十二月十五日纳毕,后又延一月。自从均田制度破坏后,以户计税,不免失实,唐代两税法即以田亩之数为纳税标准,又以户数为课税的单位,故实有"地税"及"户税"两种意义。宋代人民纳税亦以田亩为标准,而非以户为率,是以田有等差,或分上中下三等,或分五等,定以不同的税率。夏税大小二类,秋税则为粟、稻、菽、黍等,因此,夏税斛斗少于秋税,惟夏税所收银钱帛钱则多于秋税,主要是因丝绵之收在夏季。
宋初将唐末离乱无主的民田及所征服各国王公等私有地,合并为官田。官田与民田属于两种不同的耕地制度,因而所课租税亦不相同。课于官田者称为官租,属于官有财产的收入,税率约为什之五至什之八;课于民田者称为常赋即租税,大约以什之一为基准。太宗淳化五年(九九四年),规定民之佃种官田者,许为永业,三年之内免税,四年以后,令纳税三分之一。至道年间(九九五——九九七年),议行劝农制度,上田授百亩,中田百三十亩,下田二百亩,五年以后征税什之二,旋因财力不足而罢。两税法是以资产多寡为课税的标准,到了宋代,因资产调查困难,改按人民垦田面积的大小,分夏秋两次来征税,故其所征收到的实物数量较多,而且将租庸调三项完全并入田租,所以租额也增高。同时唐末五代兵丁所至,又要地方出劳役,纳土贡,增加百姓的负担;宋代沿而未改,于赋税之外,仍有差役,名目繁多,诸如公物的供给运输,赋税的督课追偿,盗贼的逐捕,公家的给使等莫不由乡户负担,苛扰备至,民不堪命。王安石变法,订出免役、助役钱的办法,由每户平均摊派,按民户大小贫富,分为差等,每年分夏秋两次缴纳免役钱,女户单丁等也要缴纳半数的助役钱。宋代租额,原已七倍于唐代,复于二税外,增免役、助役钱,又于额用已足外,复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阙,称为宽剩钱,下户单丁女户更困;而且青苗、免役多缴纳现钱,扰农更甚。
元代税课繁重,其税法南北不同,北方地区,分地税及丁税二种,地税按地亩计算,丁税计丁缴纳,皆输粟为税。但地税、丁税不并纳,丁税多而地税少者纳丁税,反之则纳地税。其税户分为全科户、减半科户、协济户等,丁税方面全科户每丁纳粟三石,减半科户及协济户各一石;地税方面俱各每亩税粟三升。世祖初灭宋,于江南地区仍仿唐、宋两税法,分夏、秋纳税,均输粮,其后改为折输绵绢杂物,后来又改为以三分之一输米,其余折合钞价缴纳。常赋以外又有科差,分为丝料及包银二项,亦依税户等第定科纳数目,俱以财物代役。
下一篇:个体工商户纳税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