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减税吸引流民归田
三国时期,魏国虽然经过了赤壁之败和诸葛亮五次北伐,但其强国地位均未被撼动。这与魏国较强大的经济实力有直接关系,而曹操在魏国进行的税制改革则奠定了其雄厚的经济基础。
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土地荒芜。曹操敏锐地洞察了天下形势,把“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三国志·魏志》)作为完成统一大业的政治、经济方针。
曹操建安元年(公元196年),颁布《置屯田令》,开始大规模屯田。对屯田收获实行“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虽然百姓地租负担较重,但较为安定的生产和生活,仍能被当时百姓接受。“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解决了军粮问题后,为保证长久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曹操开始着手进行赋税制度改革。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发布了著名的《收田租令》,规定“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这一改革实现两大突破,即把汉代的定率田税改为定额田税,把人头税改为按户征税。汉代田税“三十税一”,一亩须缴粮5升以上。曹操的改革不论产量高低,一亩只缴4升,田税不与产量挂钩,增产不增税,提高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流民纷纷归田,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汉代“人头税”算赋、口赋是按人头缴纳的,百姓要卖掉产品换钱缴税,时常受到商人盘剥。曹操改人头税为“户调”,不管一户人口多少,只缴绢2匹,绵2斤,避免了因家庭人口增长增加税收之累。
曹操还规定除百姓纳税外,一般豪强地主也要缴纳田税、户调。同时,注重加强管理,规定正税之外,“(其)他不得兴发”。
曹赋税改革使魏国民心归服,军队衣食充足,成为三国鼎立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上一篇:枪口下的非常“税”月
下一篇:汉初的矿产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