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03 09:36 来源:
公允价值会计是新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的核心内容之一,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是今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目标。
鉴于国际会计准则的改变对银行经营和银行体系稳定的重要影响,英格兰银行的资深专家PatriciaJackson和DavidLodge系统研究了公允价值会计的演变和计量,及其对银行风险管理、银行监管的潜在影响。随着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和普遍使用,历史成本会计已经不能满足银行会计处理的需要。银行逐渐开始对持有待交易证券和衍生工具实行公允价值(市价)计价,而对除此之外的贷款、存款等仍然采用历史成本计价,这种会计处理模式被称为混合会计模式。不过,混合会计模式存在诸多难以克服的缺陷,例如,银行日益从整个账户的角度来管理风险,这使得会计人员很难区分哪些金融工具应该用历史成本计价,哪些金融工具应该用市值计价;另外,当市值计价的工具出现损失时,银行有可能会通过将工具事后指定为用于对冲银行账户风险而掩盖损失。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认为由历史成本和市值组成的混合模式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模式,难以持续。按照公允价值会计,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按经济价值进行计量。与历史成本会计相比,公允价值会计更符合目前银行业的风险管理惯例。
公允价值会计区别对待不同贷款的信用风险,因此更接近现代管理风险技术。公允价值会计还可提高透明度,并使得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与监管要求更加趋于一致。目前,风险计量方式的变化使银行对一些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明显有别于会计处理方式。贷款已不再被认为是均质的,大银行已经开发出按照违约率对贷款进行分类的评级体系,并可估计出违约损失率。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为新资本协议依据银行内部计算的风险,确定资本要求奠定了基础。通过开发包括预测负债的实际期限等在内的模型,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也加强了。业界的这些进展,提出了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处理贷款预期损失和利率风险隐性损失等问题。
在历史成本会计中,贷款的损失用准备金覆盖。同样,准备金也可以用来覆盖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但是如果不采用完全公允价值方法,这种做法既复杂又不可靠。目前,只有部分国家引入了预期损失准备金,除了丹麦外,还没有任何国家覆盖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只是随着银行收入的产生缓慢显现。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可以使会计信息准确反映银行经济价值。但是,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非常复杂,至少涉及到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由于公允价值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需要估算和验证,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将增加银行成本,另外还存在跨行一致性问题。
二是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由此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价值产生不必要的过度波动。
三是公允价值的任何变化都将在损益表中反映,意味着所有公允价值的波动都将计入利润(或损失),即使这种利润并未实现或不可能实现。这也意味着,银行将来要对未实现的利润缴税。
四是非市场化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还存在诸多争议。例如,计算非市场化资产的现值,至少有三种贴现率可供选择:用相同评级的公司债收益率贴现;用当前发放一笔新贷款的利率来贴现剩余期限相同、同样类型的贷款;充分考虑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信息后,用相同类型的贷款的当前预期收益贴现。哪种贴现率更恰当,看法并不一致。
为了保证公允价值是得到银行认可的,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不得不严重依赖银行的内部模型。虽然这会带来验证问题及跨行一致性等问题,但采用银行并不认可的公允价值,会导致银行行为扭曲。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都担心,如果对所有的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造成监管资本的过度波动。监管者应该考虑公允价值对资本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Jackson等认为,有以下三种应对措施可供选择:
一是只确认利率或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损失,但不承认未实现利润。不过这有可能导致银行经营行为扭曲。
二是允许公允价值对银行监管资本产生影响,但是监管者须确定一个考虑到波动性的、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缓冲。
三是维持现行监管资本的定义不变,进一步观察公允价值方法对资本的影响。
考虑到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复杂,在将公允价值会计全面用于会计核算之前,首先将全面公允价值用于信息披露也许是比较可行的。有关公允价值会计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在准备披露信息过程中就可以得以发现和解决,而不需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才关注。
摘要:
银行业当前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否应采纳众多会计准则制订团体的建议,采用公允价值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业务不断发展变化,银行会计从完全采用历史成本模式转向采用由历史成本和市价方法构成的混合计量模式。本文主要讨论这种混合计量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以及赞同或反对采用公允价值的不同意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组合套期、根据预期损失对贷款进行评级的内部评级体系、贷款的会计处理、监管当局根据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进行资本监管等问题。完全公允价值模式具有较强的优势,至少有助于实行更优的、针对贷款预期损失的准备金制度。但另一方面,完全公允价值会计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它的计量相当复杂。将公允价值会计首先用于披露可能是合理改变目前会计制度的第一步,这有助于促使银行、投资者、贷款人、会计准则制定者及监管当局不断地从实践中摸索和总结经验教训。
正文: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及部分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近来在考虑是否建议企业放弃使用现有的混合会计模式,对所有的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在混合会计模式下,持有待售类金融工具是以市值计价的,而长期持有的工具则以历史成本计价。由于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是金融工具,因此,计值方式的改变将给它们带来较大影响。由于信息披露对金融稳定和运作效率有重要影响,会计准则的改变对银行的经营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银行监管当局对此也颇为关注。本文介绍了两种会计模式的争论背景。讨论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会计记录银行资产负债的优缺点、公允价值计量问题及会计准则与监管资本间的关系等问题。讨论的重点包括会计惯例及信息披露与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及监管方式之间的一致程度,以及银行会计信息如何满足存款人及股东的需要。
一、两种会计模式争论的背景
混合会计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发展。随着金融工具使用方式的变化,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历史成本会计已经不能满足需要。证券公司一直使用市值来反映交易账户中的科目,但银行却相对滞后。随着银行越来越多地涉足证券交易,用历史成本计价已明显欠妥。衍生工具的发展也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问题,这些合同几乎不涉及价值的直接交换,也不进入表内。虽然有关衍生工具的会计制度已经有所调整,许多衍生产品依然不反映在表内。尽管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银行的大部分资产和负债仍会持有到期,并用历史成本会计记账,贷款和融资等尤其如此。
目前争论的焦点是:不管金融工具是否持有到期,是否全部金融工具都需要按公允价值记账?
事实上,运用历史成本会计的初衷不是为了记录公司经济价值的变化。它是一种防止财产和物资的误用、挪用的监测系统。历史成本会计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可验证性,通常记录原始的购买价就足以满足需要。对于经营业务主要是表内应收款和应付款的银行,运用历史成本会计也基本可以接受。
上世纪80 年代,银行监管当局和会计准则制定者认识到传统的会计方法不能反映证券、衍生工具的真实价值。1988年,监管当局引入了包括覆盖表外业务信用风险的资本监管制度。会计准则制定者还开始对包括表外业务在内的金融工具会计处理进行评估。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开始着手制订关于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的准则。考察对不同金融工具实施公允价值计量的历程,可以发现,对持有待交易的证券,这些准则是当时最佳的市场惯例的总结。对于衍生工具,会计处理起初的重点在披露,而不是用公允价值记帐。美国对公允价值披露要求很严。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第107号,1992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要求所有金融工具的财务报告使用公允价值披露,包括用公允价值评估银行的贷款组合、存款、其它借款及表外金融工具(如利率掉期、承诺、衍生产品合约等)。公允价值引起了很大争议。美国的银行认为,许多工商贷款的价值和贷款条件独特,很难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强烈反对公允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SFAS)第115号要求在主要的财务报告中对一些证券也采用公允价值,这也引起了争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金融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都认为,第115号能更准确地反映金融机构的净值,但银行和银行监管当局却认为,只对部分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没有对表内的负债采用公允价值,将导致金融机构净值不真实地波动。上世纪90年代末,会计准则制定者要求对更多的金融工具采用公允价值会计。1998年6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 133号(SFAS133)在美国发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随后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IAS39)。这些准则要求所有持有待交易或可供出售的衍生产品、债券、股票等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而贷款、存款、持有到期的证券仍使用账面价值。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都认为由历史成本和市值组成的混合模式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模式。]
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的动议已讨论了相当长时间。例如,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6年发布了《衍生产品及其它金融工具》的讨论稿,其结论是:鉴于混合模式有很多缺点,所有的金融工具最终都要用公允价值计量。1997 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CICA)在共同发布的讨论稿《金融资产和负债会计》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同时,通过讨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认为有必要着手做进一步的工作。为此,专门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下属的联合工作组(以下简称JWG),以对金融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提出建议。1999年8月,联合工作组(JWG)致函银行业协会联合工作组(JWGBA),解释联合工作组(JWG)赞同银行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的原因。1999年10月,银行业协会联合工作组(JWGBA)复函联合工作组(JWG),表明银行业协会联合工作组(JWGBA)支持现行的混合会计模式的立场,并且称混合模式是将财务信息准确地传递给银行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最佳方式。银行业协会联合工作组(JWGBA)批评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差,而混合模式“易于理解且便于不同机构之间的比较”。
二、两种模式优劣比较
混合模式和全面公允价值会计模式各有优劣。
公允价值会计不再按照银行对金融工具的计划持有期来区分金融资产和负债。在公允价值会计模式下,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都按经济价值进行计量。
(一)现行的混合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如果银行能把交易账户和银行账户和完全分开,混合模式或许还有可能具有可持续性。但事实上,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的区分,已经日益不能反映银行的实际管理方式。例如,一些交易账户工具已经被专门用于规避银行账户中的利率风险,今后还会有更多的衍生工具专门用于规避银行账户中的信用风险。这给混合会计模式带来了挑战。
在混合模式下,对冲银行账户工具的交易账户头寸,只能用账面价值反映。如果用市场价值反映这些交易账户头寸,可能会造成亏损或盈利的错觉,而实际上它们只是抵销了被对冲资产(或负债)的盈利或亏损。如果银行对金融工具逐笔进行对冲,单个匹配头寸很容易确认,但事实上,银行往往对多种风险同时进行对冲,不可能做到一一对应。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很可能会事后选择对其有利的做法。特别当市值计价的工具出现损失时,银行有可能会通过将工具事后指定为用于对冲银行账户风险而掩盖损失。此外,有些套期战略很难运用混合会计模式,例如,把银行的全部资产负债作为一个整体来管理利率风险的技术。银行内部的不同部门可以通过内部交易,把利率风险集中转移到专门的司库部门。司库部门集中全部利率风险,并采用适当的套期方式对冲不同时间段的风险敞口。会计准则制定者认为,制定能避免银行进行利己选择的宏观套期准则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只有满足特定的条件时,IAS39号才承认套期。上述例子说明,原有的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当前风险管理的需要。现在许多银行已经开始从银行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其风险敞口,因此单纯应用混合模式出现了许多问题。
(二)用历史成本会计记录银行账户对于没有现成的市场价格的项目(贷款和融资等),利用历史成本会计可以明确确定价格,实施方法也较简便易行。
实施准备金政策后,历史成本会计与持有到期的经营方式是一致的。历史成本会计表面上能够反映贷款价值,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对于一笔用浮动利率融资的固定利率贷款,如果利率上升,会导致银行利差和经济价值减少。这种隐含损失既没反映在历史成本会计中,又没反映在准备金中,它只会逐渐显现。
由于利率和借款人的信用评级每天都在变化,因此银行借款和融资组合的经济价值每天也发生变动。例如,如果银行放出一笔长期的利率固定的贷款,同时用浮动利率融资,但不做套期来规避利率风险敞口,如果未来利率上升,银行的利率收入净值就会减少。历史成本会计和准备金都不能反映出这种潜在的利率风险损失。这种影响只能逐渐地通过未来收益减少(或损失)的形式反映出来。
当贷款和融资都用浮动利率时,利率风险敞口会小一点,潜在的风险损失也会降低。同样,除非一笔贷款真正发生了损失并计提了准备金,否则,历史成本会计也不能反映出银行贷款平均质量的下降。贷款定价时,银行确定的利差应该覆盖预期损失,同时要为抵御贷款的非预期损失而占用的资本提供合理回报,并覆盖各种风险溢价。如果利差包含了预期损失(EL),那么初始入账时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是一样的。如果借款人的信用质量比预想的差,即预期损失增加,则公允价值将小于账面价值。
但在历史成本会计中,信用质量的恶化并不能得到反映。在历史成本会计下,覆盖预期损失的利差在贷款真正出现问题之前会被视为利润。英国的有关准备金制度规定,只能对已确认的贷款损失计提专项准备金。一般准备是对那些还没有确认发生损失,但根据经验判断有可能发生损失的贷款而计提的。严格来说,这种准备金政策不具备前瞻性。因为一般准备也只是针对已经发生的损失,并没有覆盖那些尽管在报告期看只是普通的信用风险,但将来可能会发生损失的贷款。
许多国家的税收政策规定,只有对已发生的贷款损失计提的准备金,才能在税前列支。这种税收政策也会阻碍银行前瞻性地计提准备。考虑到信用损失的周期性,覆盖预期损失的准备金不足可能会潜在地造成银行盈利大幅波动。过去可能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英国银行业盈利的不稳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重新引入“隐性储备”来维持盈利相对稳定,而是表明,利差所覆盖的预期损失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所估计的,但预期损失随后可能会不断变化。过去曾发生过多起由于缺乏潜在损失信息而使风险加剧,最终导致危机的案例。
在美国储贷协会危机中,尽管利率高企,投资决策失误,但用历史成本会计编制的财务报表仍然显示储贷机构没有资不抵债,而实际上,按照市值计算,它们的亏空超过1000亿美元。这种误导的信息使来自市场的压力减少。在日本金融危机中,历史成本会计也削弱了市场约束作用,结果在房地产和股票市场大幅下跌许多年后,贷款账户的潜在损失才被反映到准备金中。
(三)公允价值会计有些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充分反映财务报表中潜在损失的最好方法。当然,原则上讲,反映潜在损失也可以采取计提准备金的方法。银行可以通过计提预期损失准备金,抵补利差与当期预期损失之间的缺口,也可以用准备金覆盖因利率变动而产生的潜在风险。实施全面公允价值会计非常复杂,其中的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潜在的实施成本由于需要估算和验证公允价值,因此,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将会增加银行的成本。只有在充分的流动性市场中,市价才可以被直接用来作为公允价值,除此之外,银行的其它大部分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都必须重新估算。例如,占英国银行业表内资产60%的贷款,市场交易并不活跃。如果银行出于其它目的,特别是为了实施新资本协议,已经建立了内部系统,额外增加的成本将小得多。不过,即使可以依靠现行系统,还存在市场一致性问题。对于非市场化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可能需要制订统一标准,以保证不同机构和不同时段的公允价值具有可比性。
2、净值的波动对采用公允价值的诸多担忧都与公允价值的波动性有关。公允价值会计可能受当前市场情况的极大影响,尽管这种市场变化可能只是暂时的。例如,利率的变化会引起资产负债价值的波动,从而影响资本和收益的计量。净值的变动甚至会导致金融机构无意中违反了某些合约。上述影响取决于波动性大小,当然,更多地还是取决于银行如何对冲其利率风险。公允价值是否会造成净值的波动,也取决于对贷款的处理。如果银行认识到贷款的大部分利差是用来覆盖预期损失的,而不是银行的利润,那么银行盈利的波动性就会降低。另外一个问题是,市场如何解释任何额外的波动,这种波动是否会增加银行股票价格的波动性。根据美国的实践,公允价值会计并不会导致股价波动增加。投资者似乎已经开始通过历史成本会计去评估公允价值(因为公允价值与股价息息相关),但是,由于可获得的信息有限,要想得到更为精确的评估较为困难。美国的研究表明,公允价值披露在美国的确给股东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3、收益和税收公允价值会计中收益的处理值得仔细推敲。JWG将来很可能建议所有公允价值的变化必须在损益表中反映,并按风险特征(如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等)将损益分类。有人可能会质疑:是否所有公允价值的变动都是利润(损失),或至少它们是否就是当年的利润(损失)?当然,许多投资者把过去几年实现的收益当作是预测未来收益的重要依据,如果收益只是反映公允价值的变化,他们显然不会满意。实际上,这也提出了有关信息披露范围的问题。其实,任何公允价值方法不仅应反映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及产生的收益,而且应根据通货膨胀、利率、信用质量等项目进一步细分各种收益的来源和变动。此外,未实现的损益也需要标明。这些方面有许多问题有待讨论。收益的税收问题是公允价值会计中一个很实际而且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根据JWG对收益的定义来征税的话,银行的未实现收益(也可能实现不了的收益)也要缴税。如果收益增加来自于因利率上升而导致负债现值下降,这种收益或许就很难实现。如果要为尚未实现的收益付税,银行就必须出售某些资产。
4、与银行业风险管理实践的一致性此外,还要考虑公允价值能否与银行现行作法相一致。银行传统上只用两种可能的结果看待贷款价值:不良或正常,因此,历史成本会计配合问题发生时计提的专项准备,是最好的贷款估价方式。这种方式背后蕴含的风险管理模式是,在贷款发放初期,并不按照预期损失对贷款进行细分。现在一些大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中,通常都包括贷款内部评级体系。内部评级体系针对不同贷款估计出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可以计算出预期损失。发放贷款时,银行会确定该笔贷款的违约率区间,并且会为此配置内部资本。信用质量和评级会经常复评,以及时反映最新风险状况。新资本协议允许银行基于内部评级体系确定信用风险资本要求。公允价值会计区别对待不同贷款的信用风险,因此更接近现代管理风险技术。公允价值会计还可提高透明度,并使得对贷款的会计处理与监管要求更加趋于一致。负债方面,大银行已经开发了专门的系统来监测存款实际期限及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这也使得内部风险管理与公允价值方法更趋一致。尽管公允价值会计比历史成本会计更符合目前的风险管理惯例,但是它的计量却非常复杂。
三、计量问题
(一)非市场化资产非市场化资产,如贷款的公允价值,需要同时考虑贷款的利率和信用风险状况。
贷款的当前价值反映了由于利率的变动而发生的变化,也反映了借款人的信用情况。目前评估非市场化资产的方法主要是现值计算法,但对应用何种贴现率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是使用相同评级的公司债收益率作为贴现率,计算贷款公允价值。这一方法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公司没有评级(FTSE100中,约27%的公司没有评级),对小公司而言,没有评级的比例可能更高。还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债券收益率尽管反映信用风险,但同时也受许多债券市场特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例如流动性)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债券市场投资者偏好的变化而变化。1998年秋发生的事件,就印证了这一点。当时随着新兴市场债务危机的发展,美国公司债券的息差剧增。例如,四月到六月,BBB级公司的五年期债券的收益与五年期掉期率的利差是57点,九月到十月上升到114点。公司贷款的利率则相对稳定,四月到六月43笔新发放给美国BBB级公司的相同期限的银团贷款利率为LIBOR加76个点,九月到十一月47笔类似银团贷款的利率为LIBOR加83个点,仅上升7个点。公司债券利差的上升反映了市场在危机时期对流动性的关注。对贷款市场来说,这个因素的影响要小得多,因为贷款从来都被认为是流动性较差的投资。此外,贷款的嵌入式期权与交易债券的嵌入式期权是有区别的,因此,想找到与此类贷款完全匹配的债券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评级相同的贷款和债券违约率原则上相同,但违约损失率及预期损失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再次说明,债券市场收益率不一定是合适的贷款贴现率。
二是在内部贷款评级体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每笔贷款的预期损失信息。在贴现之前,可以把预期损失从未来每年的现金流中剔除。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确定预期损失的时间分布。考虑到预测经济周期的困难及其对公司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一个可行的方法是每年采用相同的比例。这些预期的现金流必须用相同类型的贷款的当前预期收益贴现。
三是用当前发放一笔新贷款的利率来贴现剩余期限相同、同样类型的贷款,这也许是最好的方式。例如,一笔剩余期限为五年的AAA公司贷款,可以用当前新发放一笔五年期的AAA公司的贷款利率来贴现。在寻找与老贷款相匹配的新贷款时,最好使用基于违约率或预期损失的内部评级,而非外部评级。这也要求必须考虑不同贷款市场的溢价和嵌入式期权的成本。第二和第三种方法以贷款的当前收益率作为贴现率,这比用债券市场收益率来贴现的第一种方法更贴近成本。对于银行的大部分项目,当前收益的评估可能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实施,而不是逐笔进行的,同时,均质资产可以被归为同一组。与第一种方法相比,第二种及第三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他们可以用在银行的各类贷款中(包括零售贷款及对中小型企业的贷款)。第一种方法只适用于可比债券的价格或收益率可获得的贷款。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依赖银行内部有关同类新贷款的预期损失和收益率信息。预期损失数据可能会是主观的,银行可能会存在利益冲突问题。此外,对借款人信用的评级也很重要,信用评级涉及到多方面信息,对评级过程的检查和审核至关重要,好在新资本协议已经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负债价值的确定
1、到期日银行的负债中含有许多到期日不确定的项目,它们的实际到期日与合同约定的到期日存在区别。对零售银行来说,这一情况更为普遍。公允价值的计算要建立在持续的基础上。这意味着不应假设零售银行会在合同到期日(即当天)兑付所有的活期存款,否则零售银行几乎肯定会倒闭。实际操作中,这些活期账户的到期日会被延期,因为它们的续存期不会只有一天,而且新的存款也会不断流入银行。如果计算现值时考虑实际到期日,相关负债的实际价值可能要小于面值。然而,在计算现值时,必须考虑银行为保存款所付的持续性成本。JWG可能会提议,活期存款的公允价值采用未来预期现金流的现值计算。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们承认,在确定存款的实际到期日时,银行可能必须借助于内部模型。
2、贴现率计算负债的现值中用到的贴现率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银行账户的某些部分已经在用现值计价。例如,计算掉期工具价值的通行方法是不考虑对手和银行自身的信用风险,直接用掉期率曲线来贴现现金流。目前,一些银行正在开发涵盖银行自身和对手信用风险的模型。JWS倾向于用当前的融资利率来贴现银行的负债。这样,当然考虑到了银行自身信用状况。如果银行的信用下降,其融资成本将上升,其负债的贴现价值将减少。这样,如果把破产定义为会计上的负债超过资产,那银行或许永远都不会破产,银行的净值只会表现为趋于零。这种方法充分反映了银行股东的地位,股东对银行所担负的责任是有限的,以其所投的股本为上限。如果银行的信用状况下降,股东持有的卖出期权(指股东可以把银行负的净值转嫁给其它债权人)的价值则会上升。这造成银行其它有关债权人不得不承担银行的全部亏空。对银行的存款人、其他债权人及对手来说,合适的负债贴现率应该是无风险利率。不同的群体对财务报表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理想的银行会计的信息应能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不同的计量。 IASC指出:“财务报告的目的是提供公司的财务、运行情况及财务状况改变的信息,为各种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提供参考”。实际上,财务报告应该关注所有报告使用者的利益。但由于债权人、股东的经济利益是不同的,因此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银行来说,存款人的利益高于股东的利益。1998年,股东资金只占英国的银行总负债的5%,因此,在计算银行的清偿能力时,既要考虑股东又要考虑债权人利益。
四、会计准则与监管要求
银行是受到监管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监管之间的关系是相当重要的。
(一)预期损失准备金与监管资本关于资本(包括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一个基本共识是,它应该覆盖非预期损失而不是预期损失。发放贷款时,银行设定的利差应该能覆盖预期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贷款的质量可能会下降,导致利差不能再覆盖预期损失。如果使用公允价值会计,这些都能在贷款价值和银行净值中反映出来。采用历史成本会计,银行应持有准备金,来覆盖贷款的账面价值与信用下降后的当前价值之间的差距。即使贷款价值没有下降,银行也应该持有覆盖预期损失的准备金,因为预期损失每年发生的时间都不确定,在收到利差之前,预期损失可能已经发生,因此必须至少要有覆盖一年时间的预期损失准备金。
(二)监管资本的变动监管者和商业银行都担心,如果对所有的金融工具全面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可能会造成监管资本的过度波动。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比负债弱得多,一旦资本突然下降,银行很难立即调整资产和负债规模,因此,监管者通常要求,银行覆盖风险的资本应具备永久性。出于上述原因,利润仅当实现时才能被当作资本,以防止银行把某些实际上不能很快实现的利润计为资本。利用公允价值会计,银行信用风险和利率的改变等都可能会导致净值变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公允价值会计下,如果银行的净值增加,将会导致资本增加;但如果其后净值减少,银行很难收缩资产负债规模。可见价值评估的变化会给银行带来风险。信用风险的本质特征决定,贷款价值尽管有可能会随着经济周期而波动,但通常不会出现陡增或陡降。基于这一特点,在内部评级体系下,银行的信贷资产价值的波动性不应比银行采取预期损失准备金模式更大。前面曾讨论过,如果银行没有完全对冲利率风险敞口,则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导致银行净值波动。如果银行的长期股权也按照市值计价,银行净值的波动性会更大。因此监管者应该考虑公允价值对资本波动可能产生的影响。应对措施包括:
一是只确认利率或股票价格变化带来的损失,但不承认未实现利润。不过这有可能导致银行经营行为扭曲。
二是允许公允价值对银行监管资本产生影响,但是监管者须确定一个考虑到波动性的、高于最低资本要求的缓冲。
三是维持现行监管资本的定义不变,进一步观察公允价值方法对资本的影响。
五、结论
过去二十年来,银行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些改变主要是金融工具的种类及其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给历史成本会计方式带来了压力,混合会计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产生。过去十年里,风险管理也发生了重大改变,导致现行混合会计模式渐渐地不合时宜。银行日益从整个账户的角度来管理风险,这使得会计人员很难区分哪些金融工具应该用历史成本计价,哪些金融工具应该用市值计价。随着银行逐渐把不同账户头寸集中起来管理,混合会计模式变得不可持续。
风险计量方式的变化使银行对一些金融工具的风险管理明显有别于会计处理方式。贷款也不再被认为是均质的。大银行已经开发出按照违约率对贷款进行分类的评级体系,并可估计出违约损失率。这些方面取得的进展,为监管者依据银行内部计算的风险确定资本要求奠定了基础。当然,银行需要按照要求披露贷款的风险评级状况。通过开发包括预测负债的实际期限等在内的模型,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控制也加强了。业界的这些进展,提出了如何在财务报告中处理贷款预期损失和利率风险隐性损失等问题。
在历史成本会计中,贷款的损失用准备金覆盖。同样,准备金也可以用来覆盖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但是如果不采用完全公允价值方法,这种做法既复杂又不可靠。目前,只有部分国家引入了预期损失准备金,除了丹麦外,还没有任何国家覆盖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利率风险的隐性损失只是随着银行收入的产生缓慢显现。即使不全面实施公允价值会计,也可以通过其它一些方式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反映银行经济价值。大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已经使得它们对银行资产负债的评估更接近经济价值而不是历史成本。由此引发的问题是,银行的会计核算是否应全部实施公允价值。许多复杂的计量问题尚有待探讨。为了保证公允价值是得到银行认可的,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不得不严重依赖银行的内部模型。虽然这会带来验证问题及跨行一致性等问题,但采用银行并不认可的公允价值,会导致银行行为扭曲。此外,会计报表必须考虑到不同的使用者。银行必须考虑到存款人、其它债权人、股东等的不同需求。他们各自的经济利益是不同的,因此要提供适合不同需求的会计报表。这意味着要向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不同的会计报表(其中还必须考虑到收益及税收的处理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仅仅将公允价值用于披露能否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公允价值披露是经过审计的,公允价值披露或许有助于发挥市场约束作用,但仅把公允价值用于信息披露不能解决混合会计模式遇到的挑战。考虑到公允价值会计涉及的问题既多又复杂,在将公允价值会计全面用于会计核算之前,首先可以将全面公允价值用于信息披露。有关公允价值会计一系列更为复杂的问题在准备披露信息过程中就可以得以发现和解决,而不需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才关注。这些问题可以促使会计准则制定者、银行家、监管当局之间围绕公允价值会计更充分地展开讨论和交流。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