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8 16:03 来源:来自网络
一、初识绿色会计
绿色会计是在环境资源恶化和批判传统会计的基础上产生的。本世纪70年代初,以1971年比蒙特斯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第二期马林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提供生态变化会计信息的绿色会计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会计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联合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等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绿色会计问题。最突出的是世界环境与发展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包括《21世纪议程》在内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四个纲领性文件,兴起了世界绿色会计的研究高潮。在我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保护法》、《森林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同时,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白皮书,1994年,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
绿色会计又称环境会计,是将会计学和自然环境相结合,主要以价值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给社会资源环境所造成的收益或损失进行确认、计量、披露、分析,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便为决策者提供环境信息的一种会计理论和方法。
首先,绿色会计应是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分支。绿色会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是从企业的社会责任会计中培育出来而独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绿色会计的发展目前不能仅局限于企业单位,行政事业单位也有推行绿色会计的迫切要求和现实可能。绿色会计理应涵盖所有涉及自然资源耗费和补偿的领域。
其次,它是对传统会计学科的继承与突破。在传统或现行会计制度影响下,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对环境资源 耗用程度反映模糊、甚至忽略,从而造成了发展与环境的诸多不平衡。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正确、及时、合理地对企业耗用环境资源的程度进行核算绿色会计应运而生。
二、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必要性
(1)正确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及企业生产成本的需要
工业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理论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评价指标主要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人均产值等等。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的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意识到使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为通常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消耗得越多,其GDP增长也就越快。因此,需要对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进行修整,从GDP中扣除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从而实现真实、可行、科学的指标,即“真实的GDP”,也就是“绿色GDP”。
(2)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下,人们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方法。就会计方面来看,传统会计在有关环保问题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传统会计没有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价值都反映在会计图像上,没有对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作为会计要素加以正式确认。绿色会计要求人们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会计处理时,必须考虑到与这些经济业务活动有关的环境因素,以便从会计角度监督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分配资源,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环境保护的目的,从会计角度来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3)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
当前,大量外资涌入我国,这就要求我们应尽快建立绿色会计方面的准则。由于许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因而许多发达国家的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不断把那些环境污染严重和破坏掠夺自然资源的生产项目搬到发展中国家。正像许多人批评的那样,他们把发展中国家当成了自己的“污染避难所”,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环境剥削”。我们当然不希望他们这样做,但我们必须知道他们做了些什么,对环境造成了何种影响,采取了哪些环保措施等等,而这就必须依靠绿色会计。另一方面,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国外投资, 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专门成立贸易与环境委员会为标志,绿色贸易壁垒开始正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我们应该培养企业对外披露绿色会计信息的能力,从而使其适应投资所在国的要求。
(4)国际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本质上说,现代企业是“生态———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因而谋求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和最优化,是现代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与最终目标。其实质和核心,是把传统企业非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建立生态化与知识化、可持持续化、集约化相统一的绿色企业。绿色会计就是将自然 资源、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纳入企业的计核算对象,从而使自然资本和社会效益通过会计工作清楚明了地反映出来,以便于评估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及环境代价,从而有效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是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会计的国际化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会计核算不仅要考虑企业的自身利益,而且要兼顾社会效益。绿色会计不仅只核算与企业直接有关的信息,而且对与企业有关的资源环境、废弃物及生态环境的关系等也进行反映和控制。其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有经济性信息,而且有社会性信息;不仅能为企业自身服务,而且能为社会大众服务。它是一种微观自主、宏观顾及和“微观-宏观共振型”的会计模式,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助于会计的改革和发展。一方面,绿色会计是把会计主体置于生态环境之中,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中,来计量和揭示企业生产活动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后果。由此看来,绿色会计拓宽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空间,它不仅要求企业要有经济目标,而且要有为自然生态环境做出贡献的社会目标。因为绿色会计核算对象的资源和环境是全人类共同的资产,所以必然要求其核算内容和核算方法具有国际间的可比性,这样,就会大大推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
三、对于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几点建议
(1)组建机构,理论研究
着手实施绿色会计的各项准备工作,当务之急是成立机构,研究理论,确定准则。否则在此领域将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中国绿色会计研究会,加大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及实施的力度,与会拉大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使中国经济发展处于被动不利的地位。建议由财政部牵头,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负责,尽快成立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理、法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并形成统一的绿色计量标准,开创中国绿色会计研究的新局面。加强对绿色会计制度的研究。成立由经济、环境、资源、会计管 理、法律等多方面专家组成的机构,对绿色会计理论、自然资源成本、环境影响成本、产品市场规律、法律体系变动等一系列有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加大理论研究和实施力度
(2)完善会计法规和环境标准
绿色会计的建立,没有国家法律的强制与引导,企业很难披露关于环境方面真实而公开的会计信息,更难让这些不同方法、不同核算内容的信息在企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必须由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关的控制和约束制度,对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计量方法、信息披露形式、披露内容等实行统一规范,才能保证绿色会计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对于相关的会计政策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可将绿色会计纳入《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它的地位,使对其的核算具有强制性!也为核算的统一性、制度性、规范性提供保障。
(3)确立绿色考核和奖惩制度
主要包括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等。这些制度安排,从定量上将生态环境成本的存量消耗与折旧及其保护与损失的费用纳入经济绩效的考核之中,从而考核经济主体真实的经济绩效,有利于对经济主体进行定量考核和监督。建议制定相关政策,从政策上鼓励和奖励积极推行绿色会计和取得成效的企业以及对研究和实施绿色会计有功的人员。同时,环保部门应对企业最低限度的绿色会计披露作出明确的和强制性的规定,并逐步扩大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督促企业的生产经营建立在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4)加强绿色会计的教育和培训
将绿色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从最基础的社会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建立并实施绿色会计制度,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也是一个跨世纪的系统工程,因此,必须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建议国家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在培养公民的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时,加强环境意识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除了对全民进行环境意识宣传外,更应该对现有的企业的决策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绿色会计基本知识的教育培训,特别是要对企业在职会计人员进行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培训。
(5)加大对绿色会计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将绿色会计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加强对绿色会计的宣传教育,建议从现在开始就要加强全国人民的环保意识教育。从最基础的社会教育和观念培养做起,加强学校环保基础知识教育在中小学增设环保常识课,在大中专学校增设绿色会计审计专业课,创办相关刊物等。
此外,结合本国国情,可以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工作,选择典型企业或部门以两本帐并行的方式,以不计环境资源损耗的原始帐为基本,以记录资源环境损耗的绿色帐本为辅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绿色会计体系,再逐步扩大操作范围。
参考文献:
[1]付洁 刘军 浅议绿色会计在我国的建立[J] 特区经济2005(1)
[2]崔斌 罗艳 对绿色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初探[J] 现代管理科学2003(8)
[3]仇宝梅 浅析绿色会计[J] 工会论坛2004(9)
[4]张亚平 在我国实施绿色会计的几点思考[J]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4(8)
[5]赵向军 马立新 浅议绿色会计[J] 环境经济2004(9)
[6]刘秋凤 生态文明呼唤绿色会计[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4)
[7]孙艳 关于实施绿色会计的思考[J] 金融务实2003(4)
[8]冯雯 关于绿色会计的几个问题[J] 乡镇经济2004(9)
【对话达人】事务所美女所长讲述2017新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申报表中高企与研发费那些表!
活动时间:2018年1月25日——2018年2月8日
活动性质:在线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