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周年

财税实务 高薪就业 学历教育
APP下载
APP下载新用户扫码下载
立享专属优惠

安卓版本:8.7.50 苹果版本:8.7.50

开发者: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HD版本上线:点击下载>

论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

来源: 《财经理论与实践》·黄文锋 编辑: 2003/12/01 13:31:26  字体:
  摘 要: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将影响到准则制定的政治过程,并导致对市场有效性的怀疑和改变准则制定和研究的范式,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对其经济后果的考虑不充分,影响到会计准则的有效性。

  关键词:会计准则;财务理论;新制度经济学

  一、会计准则经济后果及其意义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立的一种假说。“技术说”把会计准则作为一种纯客观的技术性规范,它和自然科学的原理一样,具有“真理”性,因而从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体系中推导出来的会计准则也可以达到科学、有序和逻辑一致。从这一角度看会计准则,如果准则不能很好的规范企业的行为,只能是作为推理基础的会计理论本身不完善,或者是推理过程出了问题。所谓经济后果,按泽夫(1978)的理解,就是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决策行为,这些个人或团体的行为又可能对其它团体的利益产生影响。简单的说,就是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不同的会计程序导致各个主体不同的利益分配格局。泽夫还认为,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社会和经济后果已成为当今会计的中心问题。”(泽夫1978)会计政策的经济后果应该说从会计出现以来就存在。只不过在资本市场出现以前,它的影响是很小的。只有随着资本市场不断扩展,现有的、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职工等等利益主体不断增多时,经济后果就显得越来越突出。准则的出台或变更都会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关注。这样准则就不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规范了。许多从理论上看似能够导致“真实而公允”披露的会计准则,往往在施行之前由于各方的强烈反对而不得不妥协或者夭折。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意义十分深远,笔者认为,它所代表的“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导致准则的制定过程变成全体参与者博弈的政治过程

  在资本市场出现以前,剩余索取权基本上归物质资本所有者,管理者和职工得到的是固定收入。会计准则及其变迁的后果,影响的主要是物质资本所有者和国家的利益。但国家天生具有暴力优势,如果税收降低到不能满足需要时,国家会提高税率加重征收。所以准则所产生的经济影响是有限的。当资本市场出现后,企业不再只是物质资本所有者的企业了。企业是一组契约的连接体。成千上万的投资者、力量愈来愈强的管理者、不同渠道的债权人、员工、消费者等等都成为平等的签约主体。这样准则就成为决定他们利益的“游戏规则”,或者说,会计准则本身也是一个与参与各方利益相关的契约。就是说,即使某个主体根据企业的契约拥有较大比例的索取权,但不同的会计准则可能使他所拥有的实际收益“缩水”。所以他们在企业所获得的利益,不仅取决于各主体之间讨价还价所达成的契约,而且也依赖于作为计量规则的会计准则这个“契约”。由于通过契约连接起来的主体众多,所以准则的出台和变迁,都会引起众多人的关注。各利益集团都会在准则出台或者变迁之前,针对自己的利益变动情况,采取相应的行动。所以,准则的制定就变成了一个利益相关者相互博弈的政治过程。

  2 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出现,引发了对资本市场有效性的质疑,对此问题的深入认识,又可加深对会计准则本质的理解

  一般说来,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与有效市场理论似乎是格格不入的。根据有效市场理论,在一个半强式有效市场中,投资者能识别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不同会计方法的差异,并能进行调整。所以管理当局会计方法的选择不能有效的影响资本市场。即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准则的变动不会引起股价的变动。既然这样,会计准则的变更不应该引起有关各方的反应。但实际情况却与此相反。是有效市场理论不成立吗?不是。那又是为什么?从委托代理理论的角度可以部分的解释这种原因。管理当局与股东及债权人之间有许多以会计数字为基础的合同,如债务条款、报酬契约,这些合同具有刚性。准则变动就有可能造成违约。或者随着会计准则变更,管理当局虽然可以与各方就合同重新谈判,但那是交易成本极高的过程。所以刚性的合同使得管理当局对会计准则的变更非常敏感。

  但在资本市场上,除了刚性合同这一原因外,还有更深刻的原因使各方对会计准则的变更变得敏感。笔者试图从行为财务理论的角度来理解这一问题实质。

  行为财务理论是从研究具体人的行为特征出发,来研究人的行为对经济系统的影响的。行为财务理论认为,人的实际投资决策并不是理性的,所以人们的决策过程并不很好的遵守最优决策模型。DeLong,Sheleifer,Sumers(1990)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非理性投资者实际上可以获得比理性投资者更高的收益。行为财务方面的许多实证研究结果对有效市场假说提出了挑战。如“小公司一月现象”,“星期一现象”以及“反向投资策略”。这些都是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只能从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中得到解释。行为财务理论发现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常表现以下心理特点:过分自信、非贝叶斯均衡、回避损失和“心理”会计、心理定式、减少后悔和推卸责任,而其中的心理定式和非贝叶斯均衡能较好的解释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的现象。

  现代财务理论的最优决策模型要求投资者按照贝叶斯均衡修正自己的判断并对未来进行预测。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并不是按照贝叶斯规律不断修正自己的预测概率的。他们对事件的背景信息(基础信息)重视不够,而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自己的最新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从而导致人们在决策和做判断时过分看重近期事件的影响。这样投资者即使调整两种不同方法无需成本,但他们更依赖近期报告的数字,而对替代的会计准则所产生的结果,即所谓的基础信息就不够重视。心理定式是指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构架将会影响人们对它的判断。例如同样的现金流量,却有两种不同的会计程序表示方法,投资者的心理定式决定了他们对不同的会计方法表示的相同的现金流量做出不同的决策判断,从而影响股价。行为财务的研究结果,笔者并不认为是对有效市场理论的否定。资本市场从信息的报告和吸收,到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整个过程,反映出整个市场是有效率的。在某种情况的某些因素作用下,投资者可能出现非理性行为,这是人类行为在特定条件下或者特定时期所出现的一种现象。但从总体上看整个市场还是有效的。它的意义不在于对有效市场假说的否定,而在于一些与市场矛盾的异常现象可以从这一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正是由于人的心理及思维方面有这些特点,使得管理当局对即使不影响现金流量的会计准则的变更也十分关注。如果会计准则的变更,导致较低盈利数字或者使盈利处于波动之中,即使不是由于公司的经济波动,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也可能会导致公司股价的波动。所以由于纯粹的会计准则的变更必然引起有关利益方的强烈反应。

  笔者认为,行为财务理论对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比较满意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方法论启示:从行为人的心理、效用、感知和反应的角度而不是凭主观的想象和推理来研究会计准则,往往更能反映出会计准则的经济实质。这一研究范式导致了实证研究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西方会计准则的建设进程。

  3 会计准则具有经济后果的特点,彻底改变了会计准则制定和研究的范式,使我们对会计准则有了全新的视角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来回顾经济学从新古典到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在新古典经济学里,信息完备、完全竞争、产品同质等等假设构成了其理论基础。所以新古典的框架里,一切都是安排好了的,结论都已经包含在这些假设里,即都可以从这些假设里推导出来。在新古典的世界里,确定性、线性均衡和最优点成了必然的结果。新古典除了给我们描绘了一副美好的蓝图外,什么都没提供,因为它离现实太远了,只能是一个遥远的乌托邦。以科斯交易费用为基础的新制度经济学,揭开了对新古典反叛的序幕。在新制度经济学里,信息不对称,企业各参与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面对的世界充满着不确定性,在这样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参与个体在参与约束条件下博弈的结果,所以不存在必然的最优和线性的均衡点。新古典是从假设中演绎出结论,而新制度经济学是从具有不同偏好和心理预期的行为人的行动及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来分析经济系统的特征,用科斯(1972)的话就是“研究问题的直面方式”。这是和新古典完全相反的一种研究范式。

  从新古典和新制度经济学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技术观”和“经济后果观”的本质差异。前者是从理论演绎出准则的研究范式。作为理论基石的推理前提是人们设定的会计目标,接下来的是由此而要求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这些都反应了人们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再推下去,就会有公允价值是最佳的计量属性、递延法有助于最佳配比等等许多看上去非常科学的结论。这个研究的过程,笔者认为和新古典研究范式完全一样,所推导出的结论同样只是一副美好的蓝图。这一研究范式最大的问题是无视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正如Georgescu-Roegen(1971)所说:“经济组织中或组织与个人间发生的活动……并不是由根据规则利用给定手段达到目的的行动组成的现象。……在所有社会里,个人在不断地追求占为己有的一切,正是对这一目的的追求使他成为经济过程的一个真正主体。”新制度经济学正是从研究这样“经济过程中的一个真正主体”出发来研究问题。所以与此相同,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研究,预示着会计准则研究的新方向、新范式。它从“不断地追求占为己有的一切”的经济人的行为出发来研究准则。在这样研究范式里,不存在最优的点,只会有利益各方通过博弈达到的均衡解。所以由所有参与方进行博弈而形成的会计准则,才真正反应了经济世界的本来面目,也才是最有解释力的制度设计。这一过程说明了:随着人们拥有知识的变化,随着其计算方法的变化,决策过程也要发生变化。因此,从一个很小的前提集通过演绎推导来预测和描述人类经济行为的企图注定要失败,并且已经失败……(西蒙,1975)。

  我们还可以从人类理性的局限性这一视角来理解“技术说”和“经济后果说”的本质差异。哈耶克(1991)认为,人的理性在理解自身运作的能力方面有着逻辑上的局限。人类在有意识地设计和指导文明的制度方面有不可避免的认识局限。而理性主义认为,个人足以知道并能够根据社会成员的偏好而考虑到建构社会制度所必需的境况的所有细节。哈耶克把这种观点叫作“致命的自负”。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自生自发秩序”的概念。就是说,那些追求自己目的的个人之间发生的一种秩序,是人类行动的结果,但不是人类有意识设计的结果。在他看来,文明于偶然之中获得的种种成就,是人类行动的结果,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是条理井然的人类智慧设计的产物。所以,由于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人类的理性不可避免的处于短缺状态,因此不可能依靠人类的理性来设计和规划制度和秩序。而只能靠行为人之间有机的自发的作用来形成制度和秩序。从哈耶克关于自发秩序的观点来看会计准则的“技术说”和“经济后果说”的差异,结论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准则制定者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他的理性是处于一种不可及状态,再加上如公共选择理论所言,政府作为制定机构,也是以自身效用最大化为行动准绳,这样设计出来的制度和秩序的局限性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会计准则的性质,也应该是经济行为主体“行为的后果,但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所以笔者认为,由所有参与者行动(博弈)而不是一厢情愿设计出来的准则,代表了未来会计准则发展的方向。

  哈耶克对理性的批判,并不是否定理性本身,而是批判那种“知识的自命不凡”。“我们所主张的,并不是要废弃理性,而是要对理性得到恰当的控制的领域进行理性考察”。所以他并不是赞成要放弃理性,而是认为理性的不完全,强调人的试错、竞争等有机的进化机制。同样道理,就像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参照系一样,从理论演绎出来的会计准则,也是准则发展过程中一种参照系,可为准则的发展提供启发、思考和灵感。所以准则的“技术说”,在准则发展过程中也有它的发展空间。只是不能无视它的不足而强行应用到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里,这样就是一种“致命的自负”了。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切实可行的准则发展模式应该是,以概念框架演绎出来的会计准则为基础,再经过充分程序(duprocess),让所有行为主体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考虑经济发展中行为人的心理、效用等因素,使准则既有理论基础,又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经济现实,做到有效、合理和切实可行,这样的准则才有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关于我国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思考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无疑也具有很强的经济后果。但从我国准则制定过程看,有两个倾向值得注意。第一,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几乎不考虑这种经济后果。准则制定之前,虽然也在专业会计刊物《会计研究》上开辟“会计准则大家谈”栏目,但实际参加讨论的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椐吴联生(2002)的统计,从1995到1997年该栏目的统计中,总共40篇讨论文章,除有一篇是国家机关干部、一篇是会计师事务所的以外,剩下的38篇全部是高校教师的议论。与相关准则关系最密切的工商界却几乎无人关心准则的具体内容。而高校教师的“感想”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议论,有些纯粹是从字面上来辨析和自己的想象。这样,准则的制定变成一个单向的一厢情愿的过程。至于像听证会这样的充分程序(duprocess),尚没有进入制定机构的议事日程。所以制定的准则只能代表制定机构的主观愿望,也不可避免地带有制定者的自身效用。第二,管理当局、投资者等行为主体,对准则的经济后果缺乏一个明确的认识,没有形成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行动。准则是会计理论与实际最接近的一个环节,它的直接“消费”者也是企业,只所以没有引起相关利益者的关注,原因很复杂,但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可能是主要的:首先,以前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制定政策,企业照章执行,这样的思维定势延续到今天,改变它尚需时日。再者,我国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所有者虚位,使得缺乏信息需求的强大主体。所以即使出台的准则对这一主体利益有损,也无人问津。另一方面,小股东分散,搭便车心理严重,无人关心新准则对他们利益的影响。相反管理者则会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来“放大”准则的经济后果。所以我们看到,当新准则影响企业上市、配股、管理者报酬,或者使公司变成ST、PT,管理当局的控制权受到影响时,他们就会千方百计地钻准则的漏洞,或者采取粉饰、做假等消极行为。为了能蒙混过关,又威胁或拉拢审计等签证机构,由此以围绕准则的经济后果而发生一系列违背市场基本规则的恶性循环行为。严重扰乱资本市场的秩序,降低资源配置的效率。

  所以,深化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认识,可以明确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向,彻底改变那种救火式的被动的制定模式。笔者认为,我国会计准则应该从“研究问题的直面方式”出发,正视所有者缺位的现实,努力打造信息寻求主体,深入研究行为主体的心理、效用等因素,采取公开的全社会的“充分程序”,让各利益主体充分表达他们的思想,再考虑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多变性,在此基础上制定的会计准则,就有望做到可理解、可操作、可被接受。诚如此,准则就能够有效的改善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参考文献

  [1] 菲吕博顿,瑞切特著。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哈耶克,贾谌译。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

  [3] 斯蒂芬。A.泽弗主编。夏东林译:现代财务会计理论———问题与争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4] 周首华等主编。现代财务理论前沿专题[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5] 吴联生。会计域秩序与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J].经济研究,2002(4)。

实务学习指南

回到顶部
折叠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 - www.fawtograph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正保会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B2-20200959 京ICP备20012371号-7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44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