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论会计研究创新

2004-06-04 10:12 来源:

  「摘 要」 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会计学正面临着一场从物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的革命,要求我们在资本、投资、成本、价值、权益等方面的一系列概念必须更新。集中力量攻克会计学难题是会计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会计理论创新 会计学革命 会计学难题 会计研究方向

  一

  哈里。渥克(Harry I. Wolk)和迈克尔。蒂尔尼(Michael G.Tearney)在《会计理论》(第四版)一书中,专门论述了会计研究的方向。他们认为主要应该集中在决策模型方法研究、资本市场研究、行为研究、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和关键会计(Critical Accounting)等,并主张通过研究来发展会计理论。

  什么是会计理论?这要从什么是理论说起。美国会计协会(AAA)在《会计基本理论公告》中指出:“理论应该是包括一系列假设、概念和原则等构成特定领域研究的通用框架的一个有机体系。” 这一定义与《韦氏新国际大辞典》(第三版)如出一辙。就是说,理论是指“某一探究领域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实用性原则。”著名会计学家埃尔登 S .亨德里克森(Eldon S.Hendrikson)在《会计理论》中提出:“会计理论可以解释为一套以原则为形式的逻辑推理。这些原则用来提供:(1)评价会计实务所依据的通用观点;(2)指导新程序的开始。会计理论也可以用来说明现行实务,以获得对它们更好的理解。会计理论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以评价和开拓完善会计实务的通用观点所构成的一套前后一贯的、合理的原则。”

  目前国际会计学界比较流行的会计理论教材有三本,即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和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各有特色。沃尔克的《会计理论》(第四版)包括19个专题,即:会计理论导论、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财务会计惯例结构的发展、财务报告规范经济学、假设、原则和概念、寻找目标、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概念框架、投资者和债权人有用的会计信息、合并和披露 、收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通货膨胀和物价变动会计、所得税和财务会计、石油和天然气会计、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租赁、公司内部权益投资、国际会计问题。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财务会计方面,甚至与一般的高级财务会计没有太大的差别。亨德里克森的《会计理论》(第五版)包括23个专题,即:会计学导论和方法论、会计4000年、CPA100年、探索原则、概念性框架、会计的经济环境、决策、制定会计政策、现金,资本和收益、财务报告的收益概念、收益和费用、赢利和损失、价格变动影响的报告、财务状况说明书、资产及其计量、 折旧、流动资产、厂场设备购买与租赁、无形和非流动投资、递延税收、养老金、所有者权益、股东权益变动、财务信息披露。这本教材的前半部分涉及会计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发展历史,后半部分则是财务会计的翻版。斯科特的《财务会计理论》的内容比较简明,包括绪论、理想环境下的会计、财务报告的决策有用性、有效证券市场、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经济后果、实证会计理论、冲突的分析、管理人员报酬、盈余管理、准则制定-理论问题、准则制定-政治问题 .

  二

  在会计产生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会计所提供信息的用户及其用途则是有所区别的:在会计产生发展的早期,具体地说,也就是在复式簿记诞生以前,会计提供信息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己服务的。生产者要管好经济活动,要减少耗费和提高效益,就有必要把生产过程的内容记录下来。只不过这时对生产过程内容的量化和记录,还只是“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到了13世纪,受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十字军东征的影响,地中海沿岸和某些城市的商业与手工业得到了很快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这一时期由于在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利特尔顿在其所著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演变》一书中概括的系统复式簿记产生所必须的7项条件,即私人财产、资本、商业、信用、书写、货币和算术等,于是科学的复式簿记便在意大利威尼斯城邦诞生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逐步壮大,合伙与委托代理关系日益普遍,再加之复式簿记为把大量分散的数据转换为有系统的综合信息提供了可能,于是,这时的会计信息用户就已不再局限于生产经营者本人,合伙人与委托人更为关切企业经济往来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因此,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其所著的《会计思想史》一书中指出还应该在历史的先决条件基础上加进合伙与委托代理关系。1844年,英国公司法的颁布把股份公司的发展首次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从而将企业投资者扩展到了普通民众的范围。由于“允许创办股份公司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特权”,因此,“其回报条件是,要求股份公司承担特定的公共责任。一般认为,公司的发起人和公司职员是负责管理投资者资本的受托者,所以,有义务将资产的使用情况公诸于众。”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范围的扩大,以会计报表来提供企业财务信息的方式便逐渐流行开来。因此,1856年的公司法便规定了“反映英国人对法人责任看法的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从而使会计行为规范的内容具体扩展到财务会计的技术方面。虽然19世纪“美国的股份公司没有象英国那样由于股份投机而使股东蒙受巨大损失的历史,创办股份公司的规定,也不象英国那样严格,而且,并不认为创办股份公司是一种特权,但它同样也要求公司应承担披露的义务。”由此可见,无论早期公司法是出于何种背景而提出的对会计行为的规范,有一点都是共同的,那就是这些规范或准则都与会计信息的用户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19世纪中叶起,由于以科学技术革命为先导的英国工业革命所带动的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和会计上的“自由放任”政策,便有力地促进了会计方法和技术的繁荣与革命,以簿记为主的会计便逐步发展成为以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现代财务会计。具体而言,这种发展过程主要可概括为下述两个方面:

  (一)经济环境的惊人改变为簿记制度向会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推动,19世纪中期的工厂制度在英国和美国已非常普遍。以“有限责任”方式组建股份公司也在1855年的公司法中得以确立。工厂制度的确立,把会计为之服务的领域从过去的商业和金融活动扩展到了工业领域。固定资产成本在生产和销售成本中所占比例上升,折旧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管理当局对生产成本和存货计价信息需求的增长,成本会计系统得以诞生。而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巨额的资本积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投资者与经理人员的普遍分离,从而使会计报告的对象从管理当局转化为远离主体的投资者。会计的主要职能也逐步从“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分离为“特殊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从为管理当局提供信息演变为对企业外部利益关系人提供信息。作为企业对外信息主要用户的投资者对所投入资本和收益的关心也就使得对资本和收益的区分显得日益重要。1855年公司法便已规定股份公司不能以公司资本来分配股利。这就使得成本会计的重要性日显突出。同时,也导致了一系列以历史成本为核心的资产计价和以分期损益的确定为核心的跨期收入和费用等会计惯例的出现。会计惯例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二)宽松的法律环境也是促进会计方法和技术迅速变革的主要原因

  由于英国在1855年和1856年的公司法中取消了前法案中关于强制记帐、报告和审计的条款,从而使绝大部分企业的会计事项完全处于法律控制之外。虽然这一新法案规定了资产负债表和公司章程的标准格式,但这些规定也仅限于信息揭示的形式,而不是信息揭示的本身。它对审计人员、公司和股东而言都没有什么约束力。因为它既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最低内容,也没有涉及到资产与负债的计价基础;既没有详细阐述审计人员的责任,也没有规定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日期应该与股东大会日相关。财务呈报中的有关问题仍然留给了公司与所有者之间去处理。这种“自由放任”政策一方面带来了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的繁荣,新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使得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方法过剩的局面。由于对同一会计事项的处理存在着很多可选的会计方法,而有关的法律对这些会计方法的选择又没有任何限制和指南,因此,这些多样化的方法便通过企业间的相互模仿很快流行开来,成为新的会计惯例。其结果便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与此同时,多种可选会计惯例的并存也为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纷纷根据各自的利益需要来选择会计惯例,操纵会计报表,而完全不把所揭示信息的真实与公允性放在第一位。加之经济交易或事项本身的复杂性,使得会计处理的不确定性问题更显突出,从而导致了财务报表的失真。当众多利益群体提出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而各不相同的会计处理并开始怀疑财务报表的真实性时,便开始进入了临时准则制定时期。“人们临时制定出为数不多的准则,以取消那些易使人误解或无效的做法。”由此可见,仅有会计信息送户与用户的分离,而没有多种可疑会计惯例的并存,也就不会有会计信息的失真和不可比的问题出现,人们也就不会提出制定统一会计准则的要求。这也是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美国会计准则制定之所以把重心放在“惯例过滤”和强调统一会计惯例的主要原因。

  会计是科学还是艺术?也许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会计当然是科学,不然怎么是会计学呢?而且,会计是最讲究精确的科学,精确到小数点后面两位。但是,会计确实又是一门艺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名词委员会强调会计是艺术,因为会计所面临的是错综复杂的、千变万化的社会经济现象,要根据会计事项作出职业判断。会计师是精雕细刻、巧夺天工的艺术家。这就是说,会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门学科犹如一座大厦,大厦要有支柱支撑,科学要有理论支撑。

  三

  会计学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从物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的革命。由此要求我们在资本、投资、成本、价值、权益等方面的一系列概念必须更新。

  (一)关于资本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的会计学只确认计量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却把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放在视野之外,是一种典型的“见物不见人”的物本主义。我们记得,早期的资产负债表总是把固定资产放置在资产类的首项,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实力的象征。后来,人们发现,企业不仅要有实力,而且还要有活力,而资产的流动性正是企业活力的象征。于是,固定资产的“老大”地位悄悄地被流动资产取而代之,流动资产昂然挺立于资产类的首项。再后来,人们又发现,以往只看到有形资产,却忽略了十分重要的无形资产。殊不知,无形资产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简直非同小可。于是,无形资产成了资产负债表的新宠。由此可见,人们的认识总是随着客观事物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世界的潮流正向着人本主义进军。自从西奥多??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以来,科学、技术、信息、知识、经验、阅历、关系等等,都成了生产要素,成了资本。知识资本或智慧资本成为资本最重要的形式。诚如唐? 泰普斯科特所指出的,“如果网络世代会成为资本的主要形式,那么你就不能当他们是可变动支出,而是资产和资源。这不一定表示人力资本应该列入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这是一个复杂的辩论话题)。但这确实表示,公司必须好好对待网络世代资本,视他们为珍宝。网络世代不能被视为传统的资本-不仅因为他们是人类,也因为他们聪明、自信、善变,而且能和其他人合力完成知识性工作。”

  (二)关于投资的概念必须更新

  人力资本理论的精髓就在于其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传统的会计只核算和反映物质资本投资,却把人力资本投资置之度外。尽管人们在口头上也总是说,现代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但是,如果没有人力资本投资,难道人才会从天上掉下来吗?1998年11月,微软中国研究院宣告成立。不久就推出了“微软学者计划”,为国内优秀计算机人才提供奖学金等方面的赞助,按照这一计划,每年将有大约10名计算机专业的优秀博士生获得“微软学者”称号。有消息说,微软计划投资的8000万美元,主要花在人才投资上。这意思是明摆着的,微软要争抢中关村的软件人才!企业应该有战略发展的长远目标,不惜重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网络世代的会计从某种意义上说,其本质是人力资源会计。不仅企业是如此,而且任何机构、学校都是如此,甚至整个国家又未尝不是如此!生产经营是如此,科学研究又未尝不是如此!据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不久前成功测试出1%的人类基因内容,举世瞩目。但是现在该中心却处境尴尬:守着上亿元的固定资产,就是招不来人。

  (三)关于成本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的会计学一般只计算实际发生的成本,而不计算机会成本,更不计算沉没成本。即使计算成本,也没有把重点放在人力资源成本上。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预言:五年内就会出现一美元的电脑。他还说,将由于数字化,生活就不那么同步了。过去人们都认为大就是好。现在有了互联网就不一样了,你可以做很多大公司可以做的事,所以大公司很担心这么大的规模花费太大。他们都要电子化。现在即使是最强大的公司也认识到,必须采取迅速的行动,就像你看到大象也要争取跑得很快一样。未来社会是一个管理数字化、经营虚拟化的创新社会。比尔?盖茨认为,在未来的10年中,商务领域将会经历的变革比过去50年所经历的还要多。21世纪的成功企业是一群知道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改造工作方式的公司。

  (四)关于价值的概念必须更新

  原来认为,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是一个难题。其实,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与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可以采用同样的原理与方法。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到卡尔?马克思都曾经对劳动价值的计量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威廉?配第在他的《政治算术》中表示要“用数字、重量和尺度的词汇来表达我自己想说的问题”。由此可见,他们才是数字化的真正老祖宗。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其实也是人为的,而不是天然的。无论是现值还是未来值,也无论是历史成本还是重置成本,都是通过一定的渠道,运用一定的方法,对物质资源进行计量,用货币反映其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与物质资源的价值,其计量的出发点有着根本的区别。物质资源价值的计量,反映的是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人力资源价值的计量,反映的则是人力资源新创造的价值。

  (五)关于权益的概念必须更新

  传统会计中的所有者权益是指货币资本所有者的权益。也就是说,货币资本所有者有权参与利润分配。而事实上,企业的经营成果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源的贡献。这就形成了剩余索取权。因此,人力资源所有者理应和货币资本所者一样有权参与利润分配。

  四

  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难题是科学进步的阶梯。经过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从第一个科学难题中产生了狭义相对论,从第二个难题中产生了量子力学。因此,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科学的真正进步需要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难题。”数学家希尔伯特在1900年世界数学家大会上提出的著名的23个数学难题,指引了整整一个世纪数学研究的方向。我国著名科学家周光召教授在《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的序言中指出:“科学发展就是不断地始于问题和终于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不断地形成和增长的过程。科学问题,特别是科学难题的提出、确认和解决,构成了科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凯恩斯曾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书中所含思想,虽然表达方式甚为复杂,其实是异常简单,应当人所共知。我们大多数都是在旧学说下熏陶出来的,旧说已深入人心,所难不在新说本身,而在摆脱旧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会计理论和务实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也许都是值得讨论的,也都有价值。但是,我们应集中一部分研究力量,攻克难题。诚如周光召教授所指出的:“在21世纪里,人类的认识将不断提高,科学将加速纵横分化与综合,因而在纷繁众多的学科前沿领域和人类面临的多种需求中,将不断地生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各种科学难题。我们中国科学家要善于捕捉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难题,创立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有效地解决更多的科学难题。”

  有抱负的会计学家就应该不断创新,攻克理论难题,创造新的会计理论。诚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任何研究一样,会计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也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而且要有创造性思维,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发现、新的理论、新的规律、新的定理,从而使会计学真正成为指导实践的科学。会计学的难题往往孕育着新的会计理论。也就是说,要求用新的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中的问题作出前人未曾有过的科学解释,从而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有效对策,并指导和改进会计实务。

  会计学的难题就是会计研究领域的制高点,就是我们要攀登的高峰,就是尖端性的课题。因此,这样的难题可以通过其基本特征来加以界定。我认为会计学的难题应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基础性,其作用在于填补某一领域的空白;(2)关键性,其作用在于对某些问题取得重大的突破;(3)深刻性,其作用在于能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或者说是具有里程碑价值;(4)复杂性,其作用在于能从纷繁复杂的会计实务中理清思路,理出头绪;(5)前瞻性,其作用在于高瞻远瞩,预测未来,对一些未知的或不确定的因素作出恰当的估量。由于上述基本特征,我们可以说,攻克会计学难题就意味着会计学的革命,意味着创新,意味着对人类的贡献。

  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造就了“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及其“帕乔利时代”。实际上在此以前,“会计的一套方法已反复实验了至少三百年之久”。但是,迄今为止我们仍然在分享着帕乔利的成果。帕乔利的成果是否已经到顶了呢?回答是否定的。1982年,美国会计学会以第18号研究报告的形式发表了时任美国会计学会会长伊尻雄治的论著《三式薄记和收益动量》,向在会计理论与方法中统治了将近500年之久的复式薄记提出了挑战。这就表明,复式薄记并不是记帐方法发展的顶峰,也不是完美无缺,随着客观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复式薄记会历史地逻辑地扩展为三式薄记。

  会计史学家一般将1494年帕乔利的《簿记论》的出版称为会计学术思想领域的第一次革命,将1854年爱丁堡会计师协会的成立称为第二次革命,将50年代后管理会计的产生称为第三次革命,而将70年代以来产生的社会经济会计(又称社会责任会计)称为会计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每一次革命其实是会计理论的飞跃,是会计学难题的突破。

  50年代以来,中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基本理论问题开展过多次讨论,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例如,关于会计的本质,有“管理工具论”(朱信诚 ,1981)、“会计管理活动论”(杨纪琬、阎达五,1980)、“信息系统论”(葛家澍 1983);关于会计职能问题,有“反映论”、“反映和控制论”(葛家澍,1983),“记录、管理、计划论”(李宝震,1980)、“计量经济效益、收集记录经济事项、传递财务和成本信息、分析预测与参与管理和决策”(裘宗舜,1987)、“核算、监督、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阎达五,1985);关于会计对象问题,有“过程和财产论”、“资金运动论”(葛家澍,1961)、“经济活动价值量论”(吴水澎,1981)、“经济信息运动论”(易庭源,1990);关于会计属性问题,有“上层建筑论”(刑宗江,1951;余光耀,1981)、“两重性论”(陈重丞,1951;杨纪琬、阎达五,1980)、“生产力论”(葛家澍,1980;刘治平,1985)。

  五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21世纪的门坎,未来的世界将会怎样?未来的科学家们对未来的大趋势已作了种种描述。世界银行行长詹姆斯。D.沃尔芬森指出:“由信息革命带来的知识的更大的可及性正在改变专家和业余爱好者、政府和市民、援助捐赠者和接受者的关系。知识不可能是静态的,也不可能仅向一个方向运动。相反,它一定会在一个不断变化的、包括所有创造和使用它的人们在内的网络中交互地来回地持续运动。”

  迅速普及的国际互联网技术已被应用在会计信息的传递上,使会计信息可以迅速、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限制。目前,美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书已被要求以计算机可读形式上网,并在24小时内向网络报出报告书的全部内容。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推出的《改进企业报告-着眼于用户》,从当今用户的新需求出发,提出了改进现行会计报告的新模型,其内容涉及到未来导向信息、部门报告、金融工具、非财务信息披露等许多方面。未来的会计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必然会影响会计的规范性,造成会计实务的无序状态。为此,FASB、IASC、SEC等机构投入大量的精力,探索协调这一矛盾的办法,以求在稳定现行会计实务有序性基础上取得改革的突破。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8年公开要求对以前发布的各项财务会计准则进行评论时,当时的塔奇?罗斯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问的方式列举了与合并财务报表有关的10个问题,其答案均有待进一步探讨。这10个问题是: (1)在什么限度内应将不同类的、国外的或具有特别风险的子公司或关联公司(或两者兼有)包括在合并报表中?尤其是,如果把金融子公司排除在合并之外,会形成在资产负债表外筹措资金的可能手段。(2)在什么条件下,汇编财务报表会比合并财务报表更为可取?(3)是不是公司间所有交易都要抵消(即在合并中抵消)?即使各方之间关系稀疏、不可控制,而且这些交易从经济上考察是合理的。(4)为什么在母公司出售其对被投资公司的一部分投资时会导致损益?而当被投资公司出售其部分股份时(这会引起投资公司权益的同比例变动),这不过是资本交易?(5)在什么条件下单独编制或合并财务报表之外再编制并公布母公司的财务报表,才是合理的?(6)怎样记录由受控的子公司发放的股票股利?(7)按法定股权的比例抵消公司间利润在经济上有没有雄辩的理由?(8)会计确认应否与某些州不承认权益法会计的法律保持一致?从而,应否对权益法基础的留存收益中进行的股利分派加以限制?(9)在子公司单独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将母公司的某些费用“下达”,计入子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合适?(10)如果子公司的少数股权实际上都是外发的不可兑换优先股,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相应的优先股利应否列为利息费用?

  随着社会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现金流信息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重视。对于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来说,基于估计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计量比那些现金流的未折现金额的计量更能提供相关的信息。考虑未来现金流及货币时间价值的现值概念是现代财务学的基础之一,现在被创新性地结合到会计计量中来。会计中对资产特性之一的阐述为“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因而在概念上“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是对资产价值的最精确计量;而财务报表的其他要素相应的可用资产来定义。所以,现值的会计计量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正是现值计量体现的这种优越性和会计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使得各国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积极进行相关研究。目前的研究结果并没有解决现值计量的所有问题,相反,还有很多棘手的难题还无法解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会计计量中的现值是一个重大的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难题。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4年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SFAC №5) “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对当时会计实务中存在的五种计量属性作了归纳。这五种计量属性分别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或可清算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现行会计实务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的多种属性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或可清算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折现值通常被看作与历史成本相对的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而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仍停留在对五种计量属性的归纳上,而没有对每一种计量属性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从而对实务的指导作用并不大。如何根据会计环境,评价和论证较优的计量属性,从而指导实务,是关于会计计量属性要解决的问题。

  80年代后期存款储蓄行业的金融危机使得FASB颁布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允价值会计向前发展的财务会计准则。从这一趋势来看,公允价值会计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然而至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还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FASB承认,公允价值会计付诸实施之前,还有一系列重大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譬如 ,公允价值是否只适用于投资资产(证券投资)的计量 ,而不适用于相关负债的计量?采用公允价值会计而引起的价值波动是通过损益表反映 ,还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里?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如何?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而作为公允价值计量的形式之一的现值计量是其中的一大棘手难题。要解决公允价值的计量问题就必须对现值计量问题做充分的研究。

  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实现其有效的协调更是当前各国会计理论与实务界需要研究的现实问题。现行的国际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以盎格鲁—撒克逊会计原则为基础,优先考虑收入与费用的配比,而欧洲大陆则是稳健原则。法国职业会计界强烈要求在其高度统一的法典会计规则中采用国际会计原则,但由于传统的稳健主义和法国公司的经理人员反对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详细披露信息,这一建议受到官方的抵制。 近30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一直致力于国际会计的协调化。为寻求完善会计准则的共同之处,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四国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成了非正式的机构,讨论有关会计准则制定中的问题。1993年,他们邀请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参加讨论,通常简称G4+1的成员中,可比(协调化)的内容只有资金报表/现金流量表、租赁、备抵和或有事项、非常性项目,而需要进一步协调的有联营企业投资、中期报告、中止经营、企业合并、合并报表、外币折算、概念框架、退休金和其他退休福利、递延所得税、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综合收益、每股盈余、短期投资、分部报告、会计变更、商誉等,而错误更正、利息资本化和研究与开发费用等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综上所述,会计理论所面临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需要创新的内容也很多,而会计研究的创新,关键在于选题。选题是否有创意,关键在于研究者是否能够抓住难题,瞄准高峰。会计研究的方法当然很重要,但大可不必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之间争论不休,或者厚此薄彼,徒耗精力。不能只顾“牛肉的吃法”而忘了挑选最优良的“牛肉”。其实,研究的方法各有优劣,完全可以互补。

  参考文献

  1.Harry I. Wolk, Michael G. Tearney. 1997. Accounting Theory (Fourth Edition),South-Western College Publishing, and ITP Company. 2.Eldon Hendrikson, Michael Van Breda. 1998. Accounting Theory(Fifth Edition),Irwin/McGraw-Hill . 3.William R. Scott.1997.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 4.[美]唐。泰普斯科特。1999.数字化成长-网络世代的崛起,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19 5.宋献中。1988. 会计学术思想领域的一场革命。中南财经大学研究生学报,第1期。

  6.李心合著。1996. 现代会计理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40-166. 7.转引自常勋著。1999. 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24—125 8.Ray Ball.1995. Making Accounting More International: Why, How, and How Far Will It Go? 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 Fall 9.21世纪100个科学难题。1998.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0.沈卫国、朱敏彦主编。1997.国外社会科学前沿。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1.世界银行。1999. 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2.常勋著。1999. 财务会计三大难题。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3.阎达五主编。1993. 会计准则全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4.葛家澍、刘峰编著。1998. 会计理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5.张文贤著。2002. 会计理论创新。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