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关于现金流量若干问题的思考

2005-11-24 09:40 来源:

  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财务丑闻的曝光,人们对会计利润的可靠性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疑问,现金流量信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研究现金流量与财务管理的关系问题上,很多学者主张以现金流量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他们主要从分析现金流量与企业各种财务管理活动的关系中得出结论。笔者注意到,这些论述虽然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研究的出发点仍然是企业的各种财务管理活动,即先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分为筹资、投资、分配、业绩评价等方面,然后再考察现金流量在这些活动中的应用。这种分析思路给人的感觉,似乎现金流量只是一种评价指标,显然与其作为财务管理核心的地位不相称。基于此,本文以一种新的视角,提出现金流量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的命题,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各种财务活动进行解释。

  一、现金流量的本质

  长期以来,现金流量被定义为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殊不知这种认识还只停留在表面层次上。现金流量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个部分,笔者认为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现论述如下:

  1.现金流量是一种经济资源。现金流量实际上是现金的流动和结存,属于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是一种资源。经济资源作为一般资源的子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所需要并构成生产要素的、稀缺的、具有一定开发利用选择性的资财来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四大部分。显然,现金流量构成资本资源的一种,因此它也是一种经济资源。

  2.现金流量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从上面有关经济资源的界定中可以看出,一般的经济资源都具有有用、有价值和增值等属性,而现金流量作为一种经济资源,除了具有上述一般经济资源的共同属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的特点:一是综合性。与其他类型的经济资源如固定资产相比,现金流量这种经济资源可以更加综合地反映一个企业的实力。相对于其他会计报表项目而言,现金流量具有更高的信息含量。二是灵活性。现金流量可以便捷地与其他类型的经济资源发生转化,比如用结存现金(现金净流量)购买设备,从而转化为实物资源。三是客观性。这主要是针对会计利润而言。会计利润具有较强的主观随意性,而现金流量可以有效地避免主观性。

  现金流量是个宽泛的概念。具体地说,现金流量可以分为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三种,据此可将现金流量这一经济资源划分为动态资源和静态资源两类。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属于动态的资源,现金净流量则属于静态的资源。

  二、现金流量主体与企业分配

  任何资源都涉及主体即所有者问题,现金流量资源也不例外。现金流量资源具有不同的主体,各主体显然有着各自的利益。主体把拥有的现金流量资源投入企业,目的是为了获取回报。一个最基本的回报方式就是,企业将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以一定的方式返还给投资主体。那么如何返还?各个主体在返还时分别处于什么地位?这便是企业的分配问题。由此,企业的分配行为受制于不同的主体,可以看做是对不同主体的利益协调。

  现金流量资源各主体的地位来自于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投资(包括债权投资和权益投资),如作为主体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另一种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做出贡献,如作为主体的劳动者、国家和企业就是使用这种方式。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财富,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国家则是通过行使社会管理功能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其贡献是间接的,却是不容置疑的;国家为企业的经营提供一个大的环境,企业作为一个特定主体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小的环境,也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做出了贡献。广义地讲,第一种方式与第二种方式虽然存在差别,但它实质上也可以归为第二种方式。因为债权人和所有者正是通过投资对企业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产生贡献。因此,现金流量资源的主体地位来源于各主体对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贡献的大小。这样,将企业的分配行为理解为对现金流量资源不同主体间的利益进行协调,又与按贡献大小进行分配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了。

  事实上,对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这种经济资源,各个主体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比如国家,它参与企业的分配有其强制力作为保障。即使企业只存有账面利润而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数,或者账面上出现亏损,仍可以借助于国家的强制力以税收的方式从企业那里分得现金流量资源。劳动者也一样,由于劳动者被认为是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会受到有关法律的保护,从而分得现金净流量资源,不会因为企业盈利与否或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是否为正而产生大的差异(指基本工资部分)。债权人与所有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债权人在企业的分配中的利益能得到更多的保障。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总是对应的,承担风险较大的所有者在企业的分配中享有剩余索取权也是理所当然的。企业本身也是参与分配的主体之一,如资本公积、盈余公积等就可以视作对企业的分配。

  至于分配的对象,有学者提出广义的分配概念,将企业分配从狭义的对税后利润的分配扩展到广义的对息税前盈余的分配。我们也可以将分配的对象定位于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资源。这种做法的一个明显的好处就是能够有效地避免企业盲目依据账面收益进行分配,导致现金不适当地流出,从而损害企业的价值。这样一种新的提法适当与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检验。

  三、现金流量供求与企业筹资

  现金流量资源最初来源于企业各种资金筹集,包括发行股票、债券、从银行借款等。从本质上看,资金筹集的过程是现金流量资源从供给方流向需求方的过程。不过,这种流动是有条件的,即供求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均衡。企业的筹资得到实现是现金流量资源供求均衡的结果。

  资源供求达到均衡的价格就是资本成本。由于不同筹资方式的风险及其他约束条件不同,供求双方会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达到均衡,从而有不同的筹资方式便有不同的资本成本。从企业角度看,获得现金流量资源是需要代价的。各种资金来源的资本成本的加权平均构成了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

  现金流量资源的供求均衡,主要是资源供求双方在资源供求的价格上达成一致的结果。因为均衡价格的确定更多地取决于供求双方,即使同一类型的现金流量资源,由于供求双方的不同也有可能存在价格上的差异。不过,它仍然受制于市场总体水平,不会偏离市场平均价格太大。

  如果考虑机会成本的话,那么现金流量资源的价格也是不确定的。比如商业信用中的应收账款,当不存在现金折扣时,在信用期间内,现金流量资源的价格即机会成本的大小取决于债务人何时归还这笔账款。不过,如果双方都是“理性人”的话,通常债务人归还款项的最佳时间应是信用期的最后一天。这样,该现金流量资源的“价格”又会接近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与上面所论述的均衡结果相吻合。

  四、现金流量增值与企业投资

  任何类型的经济资源都具有增值的属性。那么企业现金流量资源的增值如何实现呢?投资是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当把现金流量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来看时,可以把企业的投资行为理解为谋求现金流量增值的一种经济行为,其行为的实质是通过有效的投资决策使现金流量资源的增值达到最大,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谋求最大的回报。换句话说,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力争获得资源回报最大化;或者资源回报一定时,谋求资源投入最小化。

  关于投资概念的理解:传统上通常将投资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两类。有学者把这一界定称为狭义投资理论,并提出投资还应包括无形资产投资和人力资产投资,称为广义的投资理论。事实上,如果将现金流量看成是一项经济资源的话,那么上述投资理论由狭义向广义的发展便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现金流量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是“有价值的”。那么追求其增值便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投资行为正是资源增值的内在要求,也是资源增值最基本且有效的途径。从这个角度出发,便可以将狭义的投资理论和广义的投资理论很自然地统一在一起,因为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还是无形资产投资和人力资产投资,其基本的目的都是谋求企业价值的增加,确切地说,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现金流量(指现金净流入)。由此,我们还可以对投资概念进一步地扩展:企业的投资行为可以泛指谋求现金流量资源增值的一切行为。

  五、现金流量配置与企业业绩评价

  与经济资源概念密切相连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资源配置。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研究现金流量资源的配置便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资源配置的关键是配置的效率,而效率是与投入产出密切相关的。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研究现金流量也要研究现金流量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即要研究其业绩的评价问题。

  企业的业绩评价问题可以理解为,考察企业的现金流量资源配置得是否有效率。可以分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针对过去,另一个层次是面向未来。先看第一个层次。在特定的时点,经营者的经营活动会以一定的经营成果显示出来,表现为特定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和现金净流量状况(当然,现金流量状况并不是唯一的表现形式,但由于其具有的特殊属性,将现金流量作为企业业绩评价的核心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结合企业的各种资源投入,包括现金流量资源及其各种转化形式,通过计算和比较,便可以对企业的整体经营是否有效率做出判断。这种对企业的整体经营的效率进行评价还只停留在宏观的层次上。如果具体到某一特定项目,同样可通过研究现金流量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率来进行评价。还可以据此对各个不同的项目进行比较,在不同的项目间作出取舍,及时调整投资决策。当然,效率指标是一个相对指标,为弥补其不足,我们可以将它与净现值等绝对指标结合起来,对企业业绩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个层次主要从现金流量资源配置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发展潜力。这种方法有不同的考察角度。从收入角度来考虑:可以从现金流量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收益间的分布状况来判断企业未来创造现金流量资源的能力。如果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有足够的现金流量作为保障,则说明企业主营业务创造现金流量资源的能力较强;反之则较弱,而且可能为企业带来坏账损失。还可以分析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在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之间的分布情况,如果现金流量集中于主营业务,则说明企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企业可以不断创造出新的现金流量资源。除此以外,还可以比较不同年份的分布情况,通过历史数据纵向比较,以便对企业创造现金流量资源的能力做出进一步的判断。从风险角度来考虑:首先,考察现金流量资源在各种筹资方式间的分布。如果企业较多地采用债务筹资而对权益筹资利用较少,那么企业将面临较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可能出现较大的财务风险。其次,考察未来预计现金流量在各个期间的分布。有人提出,可用“(预计某一期间能取得的现金流量+企业持有的现金)÷该期间内即将到期的负债”来衡量企业的偿债能力。该方法包含的思想实质上是现金流量这一资源在不同期间的分布问题,如果分布恰当,就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说明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很安全,反之则有风险。

  上面讨论的有关业绩评价问题涉及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这样,研究现金流量资源配置的问题又和财务分析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人提出将现金流量分析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这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