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2002-10-16 11:18 来源:《上海会计》·于富生、黎来芳
一、问题的提出及讨论的基点
对
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的判断,直接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计量基础的发展,以及财务报告模式的演变等。因此,它是财务会计中的一个非常基本的、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必须明确讨论的基点。相关性与可靠性是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它们共同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服务,必须兼顾。但很多情现下,它们又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要判别相关性与可靠性谁更重要,必须从它们统一时的先后问题和对立时的取舍问题着手。
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先后问题比较容易判别。首先,现代会计的产生显然是源于相关性而不是可靠性。信息使用者是由于需要相关信息以支持其判断、决策。才希望获得会计信息的,不是由于对真实可靠的数据情有独钟而产生了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其次,从成本效益考虑。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活动,我们是先选择相关的信息,再去努力提高其可靠性呢,还是先将所有经济活动转换为真实可靠的数据,保后再去判别其是否相关呢?两种思路谁的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明了了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先后问题,再从相关性与可靠性存在对立时的取舍问题来探讨二者的相对重要性。
二、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内涵与外延。
要权衡这两个概念的相对重要性,首先必须明确它们各自的内涵和外延。
美国FASB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相关性所下的定义为:“信息导致差别的能力”。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指的是与决策相关,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能够导致信息使用者决策的差别。国际会计准则中列示相关性的判别标准为:“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相关性有两个基本质量标志,即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所谓预测价值,就是指会计信息能够帮助信息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影响其基于这种评价和预测所作出的决策。所谓反馈价值,则指会计信息能对信息使用者以前的评价和预测结果予以证实或纠正,从而促使信息使用者维持或改变以前的决策。而会计信息要实现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必须同时满足及时性、重要性和充分披露三项质量特征。
至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指信息使用者可以对会计信息给予充分信赖。国际会计准则中对可靠性的判别标准为:“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或偏向,并且能够如实反映其拟反映或该反映的情况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没有重要错误”,指技术上的正确性;“没有偏向”,指立场上的中立性;“如实反映”,则指结果上的真实性。真实性是可靠性的核心质量标志,而正确性与中立性是可靠性的辅助质量标志。
明确相关性与可靠性这一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后,我们可从国际会计的发展和我国会计的现状入手,对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关系进行探讨。
三、从国际会计发展看相关性与可靠性
在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中,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严重丧失,以至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在这一背景下,美国于1939年公布了第一份公认会计原则(GAAP)的权威文献——(会计研究公报》。从此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随着会计准则的推行。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信息使用者逐渐恢复了对会计信息的信赖,从而也促使了资本市场的有序化。因此可以说,会计准则首先是会计信息可靠性要求的产物。会计发展史上的这一页,向我们揭示了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重要意义。但能否由此得出可靠性比相关性更重要的结论呢?笔者认为不能。首先,大危机时会计信息可靠性的丧失,并不是由于追求相关性造成的,它们之间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制约关系。会计信息失真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应归咎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其次,危机后,一系列旨在增强会计信息可靠性的法规、准则及相应措施的出台,也不是以降低相关性为代价的,并不存在一个权衡、取舍问题。相反,如果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无关或关系不大,它可靠与否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也就不会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也就不会迅速出台。人们力图增强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在于它与人们的经济决策息息相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
美国会计信息可靠性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七八十年代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从关注历史信息转向更关注未来信息。他们既需要财务信息,又需要非财务信息;既需要定量信息,又需要定性信息;既需要确定性信息,又需要不确定性信息;既需要年度信息,又需要季度、月度甚至实时信息。这些变化使得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于是,会计界开始了一场旨在提
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