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破坏分为污染破坏与生态破坏。前者指废弃物排放引起的环境污染,后者指自然资源的非持续开发利用导致的生态退化。科学合理地计量环境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下简称环境损失)是环境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是环境会计计量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立并完善经济损失的计量方法构架,是环境损失计量研究的基础。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探析环境损失的计量方法构架:
一、环境损失计量的概念构架
环境损失计量是企业根据环境破坏状态进行环境损失的实物量化与货币化,并对货币化的环境损失按照环境会计的要求进行确认与计量的过程。环境损失计量应以环保部门公布的环境监测数据和企业从其环境交易或事项中取得的环境状态数据为基础。其概念构架包括四类变量:环境状态、环境破坏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货币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
以这四类变量为基础,依次形成三个计算过程:①根据环境破坏状态计算其导致的实物型损失;②将实物型损失货币化;③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这四类变量和三个计算过程均具有时变性,即环境损失的发生时间及其计量过程具有时序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发生空间、表现形式与计量方法具有多样性与变化性等特征。
二、环境损失计量的四类变量
1.环境状态变量。企业主要面临三种环境状态变量:①以环境质量形式表现的变量,如厂区的SO2浓度、绿化率等;②域内(企业权责范围内,下同)的污染排放量与生态破坏量,如“三废”的排放量、园林的毁伐面积等;③域边界的污染物流出量与流入量、生态破坏的影响量,即环境责任主体间因污染破坏或生态破坏造成的相互影响程度。环境状态变量决定企业因环境破坏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变量的大小与权责份额,是环境损失计量的起点。
2.环境破坏导致的实物型损失变量。环境破坏通常产生三类实物型损失:①急性实物型损失,如滥伐森林导致的林木毁坏、野生动物灭绝等;②慢性实物型损失,如滥伐森林导致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等;③尚未完全确认的实物型损失,如滥伐森林导致的历史文化价值损失等。其中①、②类大多是具有可视性或可测性的显性损失,能够且必须计量;③类是可视性与可测性较低或很低的隐性损失,只需计量其中确认程度较高的隐性损失。
3.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变量。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变量具有多样性。在内容上包括伤害型损失、防御型损失等;在价值构成上包括直接价值损失、间接价值损失、选择价值损失与存在价值损失等;在计算方法上既可采用现实市场价格法,也可采用替代成本法、模拟市场价格法等市场内部化价格法;在计量模式上可选用名义货币或一般购买力计量单位,可选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这些差异将对不同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变量的确认与计量方法等产生较大影响。
4.货币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变量。货币化损失的确认要求在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与经济效益范围的基础上,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和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以及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可靠性与相关性等标准进行初始确认与再确认。货币化损失的计量要求在对其确认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按照可定义性、可计量性、准确性、一致性、有用性、可信性与效益性等标准对引起环境损失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货币化与分配,它具有间接性、异质性、模糊性、差异性与可验证性等特点。
三、环境损失计量的三个计算过程
1.根据环境破坏状态计算实物型损失。环境破坏状态是以实物量化指标反映的:污染破坏一般用污染物浓度反映,生态破坏一般用生态资源的累积破坏量反映。该计算过程的关键是科学地建立环境破坏状态(污染物浓度与生态资源累积破坏量)与其导致的各种实物型损失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些函数关系的类型取决于环境破坏的三种主要影响形式:①扇式影响,即一种环境破坏产生多种影响,使函数表现为叠加型;②链式影响,即一种环境破坏产生的影响沿其因果链依次传递,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型;③网式影响,是扇式影响与链式影响的综合,使函数表现为关联叠加型。
实物型损失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Fij=(Di,Si,Tj,Pij)。式中:Fij为第i类环境破坏造成的第j类实物型损失;Di为第i类环境破坏状态的量值;Si为第i类环境标准;Tj为第j类实物状态存量;Pij为第i类环境破坏造成第j类实物型损失的计量参数。函数中,Di、Si、Tj是已知量,Pij是未知量,其量值的科学测定是构造实物型损失函数的核心内容。
Pij的量值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①各种环境破坏状态量的影响的可分离性。企业应将可分离的环境破坏状态量的影响从其面临的总体影响中分离出来。②被分离出来的环境破坏状态量的影响的可测性。可测性越明显,Pij越易计算,否则,巧相当模糊。③根据测量数据经过统计检验等处理后所构造的实物型损失函数的类型。如线性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等函数类型的Pij含义及其量值是不同的。
实物型损失函数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较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大气污染会造成人体健康损失、农作物损失等,其中人体健康实物型损失函数为:Pp=PE.M.Dr.(A1-A0)。式中,PD为因大气污染导致的死亡人数变化量,PE为暴露人口数量,M为地区死亡率,Dr为剂量反映系数,A1为计算污染浓度,A0为基准污染浓度。
2.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实物型损失的合理货币化是保证环境会计信息可靠性的又一重要环节。该计算过程应重点考虑以下因素:①一类实物型损失可能造成多项价值损失,如毁林造成的林木损失、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损失等;②污染破坏与生态破坏可能交互地造成价值损失,如水污染会造成农田污染损失,农田污染又会加剧水污染损失等;③实物型损失的价值类型可能是直接价值、间接价值、选择价值或存在价值等,其货币化途径各不相同。
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函数为:Mjk=g(Fj,Qjk)。式中:Mik为第j类实物型损失所体现的k类价值;Fj为第j类实物型损失;Qjk为第j类实物的k类价值。Qjk的选择是难点和关键,它需要根据客观性、可靠性与谨慎性原则,选用可靠性较高的计量方法与计量模式:①一般采用市场价格法计算直接价值损失,替代价格法计算间接价值损失,意愿价格法计算选择价值损失和存在价值损失;②合理选用名义货币或一般购买力计量单位,选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与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计量属性。
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函数应用十分广泛。如农业企业常用的污染减产经济损失函数为: .式中,R为减产经济损失,Pi为该种农作物时市场价格,Fi为该种农作物的实物型损失函数,Qi为该种农作物的正常平均单产,Si为受污染农地面积,αi为污染减产百分比,i=1,2,……n.
3.货币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企业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等原则的要求对货币化损失进行确认与计量。其日常
账务处理可采用待摊或预提方法进行:
一是待摊方法。企业发生环境损失时,若其金额较小,按回收的残料价值、可收回的赔偿款以及总损失扣除残料、赔偿款后的差额,借记“原材料”、“应收环保赔偿款”、“环境损失-污染(或生态)损失”科目,按已付款项、应付的环保赔偿款与应交的环保税费等,贷记“
银行存款”、“应付环保赔偿款”、“应交环保税”等科目;若其金额较大且受害期较长,按总损失扣除残料价值、可收回的赔偿款后的差额,借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环保赔偿款”、“应交环保税”等科目;分期摊销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或生态)损失”科目,贷记“待摊费用”或“长期待摊费用”科目。
二是预提方法。逐期预提环境损失支出时,借记“环境损失-污染(或生态)损失”科目,贷记“预提费用”科目;实际支付时,借记“预提费用”、“应收环保赔偿款”、“原材料”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环保赔偿款”、“应交环保税”等科目。企业还应在期末或至少每年年终,对环境破坏造成的生态资源、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存货等发生的减值按相关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其中,生态资源应按单项计提减值准备,借记“营业外支出-计提的生态资源减值准备”科目,贷记“生态资源减值准备”科目。若其价值得以恢复,应在原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作相反分录。
对货币化损失在报表中进行再确认时,须对各种污染破坏损失、生态破坏损失进行分解与加总。但有些环境损失不可分解,有些环境损失又不具有可加性。这就要求遵循如下原则进行处理:①以某类环境损失的分解形式或加总形式表示的环境成本,其会计含义应与各自对应的环境收益相一致;②确保不重复计算,如污染破坏同时造成部分生态破坏,则在计算生态破坏损失时应扣除因污染破坏所导致的损失部分;③在分解与加总环境破坏损失时,应保证时空区间选择的同一性。
四、环境损失计量方法构架的时变处理
环境损失的计量方法构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空的发展而变化的。这是因为:①环保理念的日益增强使环境破坏等相关概念的范畴不断拓展,为反映和监督新的环境破坏交易与事项,应对环境状态变量、实物型损失变量及计算过程进行相应的补充与调整,如汽车尾气、生活污水等正成为污染破坏重要项目的应予以反映。②随着优质环境需求的日趋增加,越来越高的环境资产价值应在实物型损失的货币化变量及其货币化计算过程中得以体现。③环境会计的逐步完善将使货币化损失的确认与计量日趋科学化与规范化,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可靠相关的信息。
时变处理应遵循如下原则:①与所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一致,并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在环境标准的采用与价格选择方面;②与对环境问题的重大认识相一致,如对污染特征的改变、生态环境功能的新认识等应形成共识;③与国际、国内的环境法规和环境会计规范及惯例协调一致;④加强环境界与会计界的动态合作,前者主要负责环境破坏状态的测定及其实物型损失的计算,后者主要负责实物型损失货币化的计算及其确认与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