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正保会计网校 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nginx
 > 正文

问诊盈余管理

2004-02-10 09:26 来源:

  盈余管理是企业精心筹划的结果,具有合法、隐蔽的外衣。诊断一个企业是否进行了盈余管理不能仅从某一方面入手,不能根据单一指标进行判断,而要综合、全面的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注意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计算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需要大量的假设和估计,因而其结果只能是近似的“精确”。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宏观层面上构成了会计的框架,在微观层面上则构成了企业核算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依据。由于其固有的局限性,会计政策和估计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更好地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可以选择和变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当然这也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如不久前报道的美国通用公司变更其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事件:通过将其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由原来的10年延长为11年,通用公司的利润每年就增加了20亿美元。这就是典型的通过变更会计政策进行盈余管理的案例。这在中国也是很普遍的。当然,不是说不能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关键是要看其变更理由是否充分。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及其影响都要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内容阅读、分析,可以判断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变更是否合理、是否虚加了企业的利润。

  关注合并报表范围发生的变动

  根据我国会计制度,集团公司应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因此,哪些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哪些不纳入就是合并报表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子公司的利润直接影响集团公司的利润,因此公司可以通过改变合并范围来调节利润,进行盈余管理。具体的说,也就是将那些盈利状况较好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而将那些盈利状况不佳甚至亏损的子公司从合并范围内剔除。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一些所谓的资产重组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变在子公司的权益比例以达到调节合并范围的目的。通过分析公司的财务报告的合并范围的变动,可以关注以下问题:新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的利润是否超过原范围内子公司的平均水平?新剔除的子公司的利润是否低于集团公司的平均水平?如果答案为“是”,那么该公司就极有可能在进行盈余管理。

  关注关联方交易

  在正常的市场交易关系中,企业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交易是按市场规则运作的,各方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按照公平、自由的原则进行。但如果是关联方进行交易,就往往会存在不公平、非竞争的自由市场交易。而这种交易的结果会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影响到会计报表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如公司通过对关联方进行低价买进原材料、高价卖出产品的手段调增自己的利润。关联方交易并非为法律所禁止,也不是所有的关联方交易都违背市场原则。但关联方交易的确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对财务报告中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分析着重考察:公司在关联方交易中是否获得了超额的利润?这一部分的利润是否在公司利润总额中占较大比重?通常公司进行盈余管理都会在关联方交易里大做文章。

  关注公司利润来源中非主营业务的比重

  企业利润是以利润总额的形式得到反映的,但其构成成分的信息含量却是不同的。企业的盈利能力主要是通过其主营业务利润来体现的。它具有稳定性、可靠性的特点,更能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而非主营业务的利润则往往带有偶然性,不具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易被管理当局进行操作以达调节利润总额的目的。投资者对公司业绩进行评价时是从长期性、稳定性的角度出发,但利润总额则是由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主营业务利润和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非主营业务利润构成。管理当局可以通过制造大量的非主营业务利润来提高整个公司的利润总额,常见的手法为:资产处置损益、投资收益等等。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在主营业务方面不太擅长,却在非主营业务上大显神通:公司的主营业务利润很低甚至为负数,但非主营业务利润却很高,从而利润总额为正数甚至很可观。对于那些主营业务利润较低、而非主营业务利润比重很大的公司,极有可能进行盈余管理。

  关注公司的盈利与股利分配的对比

  上市公司在实现利润之后,为了回报股东往往要进行利润分配。企业要进行利润分配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有足够的可分配利润;二是要有足够的现金。通常企业的利润可以通过调节虚构,但现金却是实实在在的,无法通过调节产生。企业有足够的利润但一直不进行利润分配的一种解释就是企业的利润是“管理”出来的。当然,盈利企业不进行利润分配还有其他的原因,诸如现金周转、发展机会、股利政策等。但管理出来的利润肯定无法进行利润分配,“画饼”无法充饥。丰厚的利润与微薄的股利对比又为我们寻找企业盈余管理证据提供了一条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