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激励计划是企业所有者为了引导经营者更好地为其服务而事先制定的奖励政策。它包括薪金、奖金、认股权等形式,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衍生物。现代企业的显著特征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这意味着经营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利益从事经营。而在实际上,经营者与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经营者更注重报酬、闲暇时间及如何尽量分散自身风险,而并非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因此,一种可能的利益冲突——代理冲突便产生了。减少这种冲突和分歧的基本途径有二:约束和激励。约束是被动地确保经营者按章办事,并不能促使其努力工作,且机会成本很高;而激励是积极的,能促使经营者把企业目标作为自己的内在追求而努力工作。所以当前国外大公司都主要是依靠一系列的报酬激励再加上适当的监督来影响经营者,减少代理问题。一个有效的报酬计划能够激励企业经营者力争使企业价值最大,并相应地使经营者获得最大的效益。
最能衡量企业价值的指标应该是股票价格,所以理论上应将经营者的报酬与股价相联系,但实际上企业多采用的是以
会计盈利为基础的报酬计划。原因有以下几点:
(1)很多公司不是上市公司,不能公开发行股票,其企业市场总价值的变动情况难以观察衡量;
(2)许多经营者负责的仅是企业下层单位,它们的市场价值更是难以判定;
(3)即使是上市公司,由于一部分股票价格是经营者不能控制的行为所决定或影响的,仅仅依据股价波动来奖惩经营者,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另外,股价也与会计盈利相关,经营者可以通过操纵盈利数据来影响股价。不管怎样,会计数据都是报酬激励计划中最重要的参数。会计在制定报酬计划及监督其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既然会计盈利被用作确定支付给经营者报酬的重要基础,经营者对所计算的会计利润数字和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就会十分关心。换句话说,报酬激励计划会影响经理人员的会计政策选择,所以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应受到限制。但由于监督成本的存在,经营者对会计政策的操纵是不可能根除的。于是出现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政策选择问题,即经理人员有调整会计程序提高自身利益的动机。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严重的现象与此也有很大关系。对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加工与披露的规范,减少人为操纵利润现象,保证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目前大力推行企业厂长经理年薪制,也有少数企业试行了认股权制和股票期权制。但它们都存在固有的缺陷:
(1)较高的年薪不见得就能养廉,就能消除“59岁现象”,反而有可能将其胃口养得更大;
(2)除非经理人员持股比率达到100%,实现所有者与经营者一体化,否则,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不可能完全消除;
(3)未来股票的价格与企业的经营业绩可能不是完全成正比,期权制反而会促使经营者操纵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加强会计信息规范的同时,已逐步放弃单一手段激励机制,采用固定薪金、年度利润奖、股票期权三位一体的报酬激励制度,这很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