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会计信息的模糊性问题,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本文从模糊学角度出发,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求共识。
一、关于模糊性问题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除了存在着明确肯定,非此即彼,能取得精确结果的清晰事物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类属标准不明确,亦此亦彼的事物,这种事物称之为模糊事物。如宏观经济与中观经济,
固定资产与
低值易耗品等。而事物类属的不清晰性称为模糊性,它在量上表现为不唯一性或不存在客观的精确解。如宏观经济与中观经济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固定资产的概念表现在量上如何界定?成本的内涵是什么?等等。
清晰事物大多存在于那些无生命的机械系统或自然科学中的力学、天文、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中。它们的有关参量大多界限分明,或可以精确测定,并能建立起精确的数学模型取得精确结果。而模糊事物则存在于生命学科、人文社会学科所研究的对象之中。其量的规定性往往是非数值的,即使通过假定、估测、预计等办法得到的,往往也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所以它客观上不存在能通过精确的数学模型方法取得的精确结果。由于模糊事物客观存在,所以其内在的类属不清晰,无法精确的模糊性也必然客观存在。
模糊性本质上不同于近似性。近似性描述的事物或问题本身存在着精确值,只是由于认识水平、条件的局限性和认识过程发展的不充分性,使得描述的结果不精确。而模糊性所描述的事物或问题本身不存在精确值,因此,无论认识怎么深入,认识条件的过程如何有利和充分,都不会产生该事物的精确结果。区别模糊性和近似性的意义,在于对精确问题的近似解,可借助于误差、有效数字等绝对数定量地表示近似的精确度;而对于模糊问题以绝对数定量地描述精确度、误差或偏离程度,则是没有意义的。
二、会计信息模糊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是指会计信息的不清晰性,在量上表现为不确定性和不统一性。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主要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事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和整理分析。定量反映是会计工作的一项基本职能,会计信息则是会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结果。它的产生决定于以下几个要素:(1)认识主体,即会计工作者的认识水平和素养;(2)信息传递和反映的媒介,即货币;(3)反映的客体,即会计对象-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当然它还受其他一些因素,诸如信息处理工具或设备、环境、原始数据的正确性,以及业务的真实性等因素的影响。
就会计对象而言,由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无法量化的因素或参量,所以许多问题无法精确描述。例如,我们事前无法精确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残值,无法精确确定有关费用的受益期限,无法精确确定坏帐发生的实际期间,等等。因此会计对象本身就是一个模糊事物。其次就会计信息反映的媒介即货币而言,由于受商品经济客观经济规律的影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的货币,其价值本身也难以精确确定的。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的价值或其具有的购买力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是它的变化程度难以精确量化,所以货币的币值量化同样也是一个模糊问题。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的客体及其媒介都是模糊事物,所以会计信息本身必然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模糊性的根本原因,并非是认识主体的认识水平和程度,以及其他一些可控因素,而是会计对象和货币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复杂性意味着因素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多因素纵横交错,互为影响,使难于作出精确清晰的结论。变化性就是不确定性。动态变化就是对原有固定界限的否定和扬弃。除了那种瞬息之间由一极突变为另一极的情形外,大多数事物的变化是通过一系列中介环节而从一极转变至另一极。处于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事物,其基本特征就是类属的不清晰性或量的不确定性。这都是模糊性。
三、会计信息模糊性对会计对象描述的影响
认识会计信息模糊性存在的客观原因,并不意味着会计对象就无法描述,无法反映;也不意味着否认会计计量的实际意义,而是更利于我们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会计对象进行正确描述和计量。由于会计对象及货币本身存在着大量复杂多变的非量化因素,所以我们在计量时,必须借助于一些人为界定的参量;也就是,必须对一些非量化或复杂的因素进行假定、规定和限制,使之简化并易于计量,并使会计信息在量上的可综合性和可比性方面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例如,对货币币值因素进行假定,假定其币值稳定不变或可按某一个物价指数对所有货币单位进行调整;又如对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在单价上进行限定,或对固定资产在使用年限上进行分类或分项限定。
由于会计信息模糊性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性,因此,为了正确描述和计量会计对象,我们就必须定期对那些人为界定的参量如规定、假设等进行适当的修正,以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提高其使用价值。例如,受货币币值持续下降因素的影响,现行大型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界定的标准将越来越失去其实际意义;同样,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诸如币值稳定假设和对稳健主义方法的限制,也将有必要重新加以修正。
四、会计信息模糊性对会计信息质量评价的影响
选择恰当的标准对会计信息进行评价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条件。认识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对确定会计信息评价标准的作用,至少有以下两点:(1)否认精确性的存在, 即会计信息的最终的精确结果不存在。(2)以绝对的数量、误差来反映会计信息的精确度并以此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也将是毫无意义的。我们只能采用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析和评价会计信息。
首先,就会计信息使用者方面而言,
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是否有用,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标准。因为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果即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服务的。有用性标准又可分解为以下四类标准来具体衡量:(1)可理解性,即便于使用者理解;(2)相关性,就是指会计信息与使用者评估过去、现在或未来以及进行决策是否有关;(3)重要性,重要性的评判标准是会计信息的省略或差错是否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果会影响则其重要性大;(4 )可靠性,当会计信息没有重要差错或倾向,并能如实反映它所反映的对象并能为使用者作依据时,它就具备了可靠性。
其次,就会计信息反映本身而言,真实性是评价的主要标准。它又可分解为下述几项标准:客观性、合理性和可比性。客观性具有两重含义:(1)经济业务客观上已经发生或存在,没有任何人为的隐瞒或扭曲;(2)计量时所依据的人为参量符合客观实际或与之无明显偏差。合理性则认为使用的人为界定参量、方法或过程相对合理。可比性则受一致性或一贯性制约。一致性偏重于横向比较,一贯性偏重于企业内部各个时期的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因为会计信息在反映过程中具有连续性,它在计量过程中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减,而是具体内容在量上的增减,如果包括的内容不同或计量口径、基础前后左右不同,则数量上的增减结果将显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