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
会计目标,就是指会计行为的最终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它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但目前,我国乃至国际会计理论界对于会计目标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关于会计目标的两种典型观点及其局限性
对于会计目标的研究是20世纪60年代由西方学者率先开始的,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了研究的高潮。此后,逐渐形成两大观点: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
受托责任观认为在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者负有向企业所有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以及使受托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所以该观点认为会计目标就是向企业所有者有效地反映企业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尽管在经济生活中受托责任普遍存在,但将其作为会计目标,笔者认为仍存在以下局限性:1.在西方社会,现代企业制度虽然已普遍建立,但也存在不少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企业;而在我国,真正“两权分离”的股份制企业尚为数不多,因此将会计目标设定为“反映企业经营者的受托责任”不够全面。2.受托责任观强调客观性胜于相关性,因此要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注重事后反映,弱化了会计预测、控制的作用。3.受托责任观往往只关注企业资源所有者的信息需求,而忽视了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和要求。决策有用观则认为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在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股东和债权人虽仍参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但是,他们更关注所投资企业的可能风险与报酬。此时,会计信息不仅要反映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更要反映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其目的是为现实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决策有用观克服了受托责任观片面强调企业资源委托者信息需求的缺点,但笔者认为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1.决策有用观同受托责任观一样,只注重会计信息为企业外部使用者服务,而忽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2.即使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和企业经营者都是为了决策而使用会计信息,但由于决策内容的差异,各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迥然不同。3.就我国来说,资本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成为企业筹集的主渠道,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会完全以资本市场为导向,普通投资者对会计信息的利用还远谈不上是为了决策的目的。因此,我国如果按照决策有用观的思路来构建会计目标就显得不太现实。
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最大的缺点就是:片面地强调了为企业的外部人服务,而忽视了会计为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作用。会计部门作为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是应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而建立的,所以笔者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本企业的直接经营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其次,会计的具体目标才是为企业的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至于后者,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侧重。
因为面对众多的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在一定时期内会计信息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根据资源稀缺的原则,哪个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为企业提供最为稀缺的资源,谁就在会计信息的获取上最具有优势,会计具体目标就会对谁有所侧重。如在英美等国,企业主要融资渠道是资本市场,因此对外会计信息的提供就侧重于考虑私人投资者的信息需求;而在大部分北欧国家会计信息主要为本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在德、法、日等国家,会计信息则更倾向于考虑国家财政的要求。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必须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还远没有完善,真正“两权分离”的现代企业还为数不多,企业所需的许多“资源”或“资源”的取得权仍掌握在政府的手中,所以就我国目前会计的现状来说,还停留在企业主要根据国家的制度要求来对外提供信息,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的阶段。
会计具体目标的发展趋势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企业稀缺的资源不再仅仅是资金,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软”资产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人力资源开始成为企业最重要、最稀缺的资源,人力资源的提供者-企业职工在各会计信息使用者中的地位就会逐渐上升,所以未来会计具体目标将会更多地考虑企业职工的信息需求。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从几千年来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来看,会计的基本目标应该是为企业的直接管理者服务,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其次,会计的具体目标才是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所需信息。这个具体目标在不同的时期会有所不同,换而言之,那就是谁能为企业提供最稀缺的资源,会计信息就会对谁有所侧重。